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东部一些区域已经出现产业向外转移现象,但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分析表明东部区域存在的产业转移粘性阻碍了东部产业的向外转移,而东南亚及印度等周边国家的竞争优势也使得未来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充满了挑战,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2.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治理的充分关注使其突破了传统的财政收支分析框架。本文试图从税收分享机制的崭新视角来研究产业转移和产业转移粘性问题,并尝试提出就地城镇化推进的大国雁阵模式。本文研究发现,产业转移可以通过扩大税源税基、提高财政自给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等有效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治理能力,进而对就地城镇化进程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产业转移粘性是大规模产业梯度转移没有在我国区域之间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区域间税收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消除或降低产业转移粘性。我国具有明显的大国经济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布与劳动力的空间流动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使得其可以在区域内部独立完成若干周期的雁阵式产业转移,进而形成就地城镇化推进的"大国雁阵模式"。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意义,进而探求中国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可能性.通过对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条件、国内环境以及政策导向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得出中国新一轮产业转移必将到来的结论,提出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注意可能出现的新一轮“圈地运动”、产业转移“粘性”和区域间竞争加剧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耀  陈钰 《当代经济管理》2011,33(10):38-47
"十一五"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前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钢铁、汽车等工业生产能力上东部仍有较大优势,产业还呈现出由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北上"趋势。工业发展从地区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仍普遍追求重工业化,制造业在沿海少数省份集中度较高,沿海沿江工业污染严重,多数地区工业研发能力不强。未来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动各类区域转型升级,引导东部地区产业有序转移,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培育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论东南沿海地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高潮的掀起,紧随其后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尤其是零售业、批发业和物流业的产业转移也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从商贸流通服务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概念和条件出发,重点论述了转移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前,由于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产业技术进步、沉没成本和资产专用性、区域生产协作网络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等的作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具有粘性.因此,落后地区不能静候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来谋求经济发展;若落后地区根据全新技术选择产业,则有可能成功发展经济和实现赶超.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外流后,无论是形成转移刚性即不回流还是回流,都会对区域间的企业转移行为和整个产业转移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对区域能否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围绕地区差距抑或区域协调发展,从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三个方面回顾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地区差距间的内在关系,从理论研究视角回答了三个重要问题:劳动力流动究竟熨平还是拉大了地区差距?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究竟孰因孰果?产业转移能否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将劳动力流动进行内生化,建立其对产业转移与地区差距研究的新的分析框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国外及东部地区某些产业加快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因此,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如何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将其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较详细分析,进而提出承接好产业转移的原则和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进程中,转出地政府的策略性行为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转移、限制性转移、迂回式转移、拆分式转移和驱逐式转移五种。其结果,不仅延缓了区域产业转移步伐,导致了一系列违法违规用地问题,而且还造成了污染转移和新的区域产业同构。对于今后的区域产业转移,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转移"的原则,加强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努力实现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的同步推进。同时,还要加大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限度。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视角下河南省承接外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处于产业高梯度的中国东部地区向产业低梯度的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河南省作为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口大省,正面临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文章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河南省工业产业的集聚趋势和发展态势进行定量分析,然后结合目前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河南省有效承接外来产业转移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有关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经济学热点问题.在我国也有相应的学者关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转移问题,甘肃省和江苏省的产业转移,将出现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从法规层面明确了各区域的差异化产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各地产业发展的落差为地区间产业转移提供了市场环境,冀中南地区作为京津3小时交通圈内的区域,在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中存在着明显的优势,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以邢台市威县为例,对冀中南地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内外部因素做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2000年起,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渐规模化,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产业转移不仅使东部地区实现了"腾龙换鸟",而且也促进了承接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亦可把承接产业视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条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山西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山西资源优势及"十二五"发展目标,对如何做好产业承接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如何加快产业升级已经成为现阶段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为此,合理进行产业升级的机会甄别与路径选择成为重要需求。本文基于产品空间理论构建了产业升级分析框架,据此设计产业升级识别方法并判别潜在优势产业与生产能力禀赋,对中西部典型城市群的产业升级态势进行梳理,甄别未来产业升级的机会,探索潜在的产业升级基本路径。结果表明:以武汉、长株潭、成渝和中原城市群等典型中西部城市群处于相对边缘的产品空间位置,由此成为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瓶颈,导致现状生产能力禀赋对于产业升级具有较大约束,具有便捷升级能力的潜在机会有限。基于此,促进中西部城市群产业升级的基本路径需要选择有利于缩小产品空间距离与加速显性比较优势扩散的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本文结论表明,初始产品空间格局是影响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这直接决定了潜在比较优势产业数量、类型以及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难度,并由此进一步指示了实现较快产业升级所要遵循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民工荒”问题和国外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部分企业开始试图寻找新区域、开拓新市场,将企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或周边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形成了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浪潮。其中,越南以其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优势引起了中国众多企业的兴趣。本文以第四次产业转移为背景,从转移方和承接方的角度,对越南承接中国加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条件进行分析,并针对我国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引导和推进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已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战略任务.但是目前中国劳动力却仍呈现出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大批转移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空心化现象.基于这种劳动力转移与产业转移呈逆向路径的现实,以及中国制造业在东部地区集聚趋势明显的特征,本文从集聚经济产生的微观机制入手,分析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的联动机制,以促进劳动力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回流作为推动产业转移的突破口,在空间均衡分析框架下分析劳动力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以及均衡问题,并进一步探求政府对欠发达地区企业提供补贴所具有的劳动力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西北五省(区)2000—2014年面板数据,研究该区域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传导机制上,承接产业转移主要是通过要素注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竞争引致效应和就业扩大效应来影响区域间经济差距。实证结果表明:西北五省(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都显著缩小了其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当考虑人力资本变量时,发现该区域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存在人力资本门槛效应,而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时,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差距存在"U"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转向以内生驱动发展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从法规层面明确了各区域的差异化产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各地产业发展的落差为地区间产业转移提供了市场环境,冀中南地区作为京津3小时交通圈内的区域,在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中存在着明显的优势,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以邢台市威县为例,对冀中南地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内外部因素做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不协调.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本向中西部转移尚存制度上的障碍。文章基于东部产业资本向中西部转移的动机分析,对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在促进区域间产业资本转移的效果进行评价,为有效促进我国区域间产业资本转移。提出尽快在中西部全面实施资源税改革、落实增值税扩围和增加对中西部产业的流转税优惠以及推进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改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内部的产业转移日趋活跃,形成了独特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而民营经济成为这一阶段区域内部产业转移的主题.通过探索海峡西岸经济区内部产业转移主要态势和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产业转移的模式与路径,进而提出培育区域内部产业转移主体--民营企业,保障其权益,进一步活跃区域内部产业转移的若干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