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长域 《西部大开发》2011,(12):122-124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至今已有75年。其中,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已有76年。说到中央红军的长征,有一个问题或许会使人们很感兴趣,那就是:他们是从哪里最早进入陕西、陕北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呢?答案就是在定边县。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上下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很多人想起了“刘志丹”这个名字.因为正是他在陕北与谢子长等革命志士所创建的革命根据地.让长征途中几乎陷入绝境的中央红军找到了落脚点。  相似文献   

3.
<正>叙永古称永宁,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素有"川南门户""鸡鸣三省"之称。叙永是中央红军长征进入四川的的第一站,也是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后入川到达的重要地区。1935年2月1日,中央红军长征一渡赤水到达叙永;至2月中旬,中央红军从云南扎西挥师东进二渡赤水重返叙永。其间,包括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  相似文献   

4.
吴起传奇     
刘建 《西部大开发》2013,(9):108-109
历史如风,硝烟散尽。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进入西北苏区,从而胜利地结束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吴起镇革命旧址包括毛泽东旧居、张闻天旧居等,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为毛泽东旧居。两院之间,有石砌过洞相连。为纪念吴起镇"切尾巴"战斗的胜利,平台山改称胜利山。红军在这里打了长征中的最后一仗1935年10月19日,绝对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经过一年多长途跋涉的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  相似文献   

5.
刘俊升 《中国西部》2006,(10):114-121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色中国的早期缔造者——红军,历时两年,跨越中国版图11个省区,行程25000余华里,为人类历史谱写一首气壮山河的长征英雄史诗。中央红军长征过贵州,是这部史诗中光芒四射与精彩纷呈的一个章节;是中央红军长征转战时间最长的一个省份,黔北地区莽莽荡荡的大娄山脉纵横数百公里,更是当时许多决定红色中国命运重大事件的发生地。遵义会议、土城之战、越娄山关、桐梓筹粮、四渡赤水……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3万中央红军将士在这里千回百转的征战,为红色中国从此徐徐打开了那一束红色飘带上的一道道青涩的结,直到71年过后,在我们去触摸那些痕迹时,依然令我们的心灵为之怦然。  相似文献   

6.
正如果把长征比喻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条红飘带,那么这条飘带最诱人的皱褶地带便是贵州。从中央红军1934年12月转兵贵州到1935年4月底离开,活动时间4个多月,占其长征时间的三分之一;红二、六军团1936年1月到贵州,转战至4月离开,活动时间3个多月,占其长征时间的四分之一强。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贵州的革命足迹遍及60多个县,占贵州现行88个市县区的70%。在贵州,发生了一系列决定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7.
"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矗立在赣南革命老区——江西省于都县城东门的老渡口处。1934年10月,当年的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在那个艰难岁月里,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集结在于都县,从这里渡过了于都河……  相似文献   

8.
如今,从历史教科书上看到的是:1934年10月19日夜晚,毛泽东和8万余人的中央红军离开江西于都开始名的长征。可是,对于开国上将萧克来说.长征应该在1934年8月7日下午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央红军从甘肃哈达铺向陕北进发的行军路上,毛泽东问萧锋:"听说你有记日记的习惯,你给我算一算,我们走了多少路?趟了多少河?爬了多少山……"部队到达陕北吴起镇后,萧锋根据自己的日记回顾了一年来长征走过的路,最先将基本情况整理上报,为中央最终确定长征走了两万五千里这一数字提供了重要依据。原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萧锋,年轻时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当年在长征路上,无论是爬雪山、过草地,他从未停止过写日记。1981年离休后,萧锋整理出一千  相似文献   

10.
正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胜利结束长征,率先为这部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划下了一个休止符。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落脚陕北使中国革命重新建起了大本营,随即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嘹亮号角。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吴起吴起县城坐落在一条很窄的山沟里,北洛河穿城而过。县宾馆的对面,就是有名的胜利山。胜利山就是因为当时红军长征落脚时割尾巴战役取得了胜利而得名的。它就是陕北常见的那种小土包,长征之前它叫平台山,一场战役让它名扬天下。同时,山上还有一株杜梨树也很有名。因带实习、讲课等原因,笔者曾多次  相似文献   

11.
綦江,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留下了丰富的长征文化资源.綦江区石壕镇现有保存完好的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石壕红军烈士墓、红军桥等20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年来,石壕镇紧密配合重庆南州旅游开发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紧盯"红色强引领、绿色促转型"目标,紧抓"綦江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资源优势,紧贴绿色转型实际,强力推动綦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落地、项目成形、发展见效.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宁化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一部分,又是中央红军长征四个起点县之一,有丰富的老区人资源,如何打好老区牌,促进老区建设和发展?前不久,宁化县组织考察组赴中央红军长征另外三个起点县:江西的长汀、瑞金、干都考察学习。借  相似文献   

13.
正红军开始长征后,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的《红星》报成为党和红军开展宣传工作的唯一报刊。这份报纸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8月,共出版长征专号28期,真实地记录了长征中的重大事件,在长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暗示中央红军准备撤离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出发前的1934年8月20日,周恩来在《红星》报上发表了《新的形势与新的胜利》一文,指出红军必须"时刻准备着全部出动,去同日本帝国主义作战""九、十月间将是决定胜负  相似文献   

14.
<正>编辑部:福建省宁化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核心区,有"苏区乌克兰"之赞誉。毛泽东、朱德、张闻天、彭德怀、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片红土地进行过革命实践活动。宁化还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约1.4万人从淮土镇凤凰山片出发踏上长征路。长征前夕,驻守、补充、休整于宁化境内的中央红军在凤凰山及其周边地区留下大量"红色旧址",形成了以凤山、赤岭、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2014,(31):36-41
刘伯承(1892-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现代军事家。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入学生军,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红军长征在雅安,是气势磅礴的长征史诗上非常重要的光辉篇章,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芦山曾被称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天堂"芦山县,是一个有着光荣红色历史的地方。据芦山县党史研究室骆志勇收集整理的史料,1935年6月8日,中央红军攻占芦山县城,进行为期一周的整休、筹粮、扩红,为翻越第一座大雪山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6月2日,四川省合江县的韩德华来到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向四渡赤水纪念馆捐献了其祖父留传下来的6张中华苏维埃纸币。这些红军时期的文物,在经历了78年的漫长岁月后重新回到土城。韩德华在四渡赤水纪念馆举行的捐献仪式上介绍了这些苏维埃纸币的来历。中央红军与川军青杠坡激战1935年1月24日,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到达贵州省习水县的土城镇。四川军阀刘湘一面调重  相似文献   

18.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毅和项英领导红军游击队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陈毅的腿伤长期没有痊愈,他终日与战友在深山密林中风餐露宿,艰苦异常。没有吃的,就吃野菜、吃梅子、吃蛇,陈毅打趣说是“靠山吃山”;他和战士一样,一人一条毯子,两三个人合着睡,盖一条垫一条,遇到大风大雪大雨,冻得打颤,根本睡不着,陈毅笑称这是“打摆子”。尽管有些人动摇了,但许多同志斗志越坚。  相似文献   

19.
松潘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军事要塞。八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经过松潘草地,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松潘战役、塔子山战斗、马场战斗和毛儿盖战斗。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松潘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调整意义非凡,并从此踏进苍茫草地,踏上了最为艰苦的一段行程。  相似文献   

20.
雷珍 《西部大开发》2006,(11):43-46
70年前,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红军长征的胜利终点陕北进行艰苦采访后,完成了一部有名的《西行漫记》。在书中,斯诺用很大篇幅,生动地介绍了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和西北红军主要创始人刘志丹如何从一位地主儿子投身革命、创立陕甘革命根据地直至牺牲的故事。他写道:“在保安(今陕西志丹县)我遇到了他的遗孀和孩子,一个漂亮的6岁小女孩。红军为她特制了一套军服;她扎着军官皮带,帽子上戴着红星,那里人人喜欢她;她像个小元帅,深为自己有一个‘土匪’父亲而骄傲。”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刘志丹将军牺牲7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来到当年被斯诺称为“小元帅”的将军之女刘力贞老人家中,听她讲述了许多刘志丹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