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环 《魅力中国》2010,(11):63-63
近几年来,伴随着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以剧场舞台为传播方式的传统艺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专业剧团的演出或者面临“台上热闹,台下冷清”的尴尬局面,或者演出陷入瘫痪,演出市场低迷,观众群体萎缩,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振兴戏曲已成为戏剧界普遍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使戏曲走出低谷、步向复兴呢?与时俱进,开拓戏曲市场已成为文艺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王文久 《魅力中国》2014,(1):120-120
戏曲现代戏是指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戏曲演出剧目。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戏和历史戏而言的。对于传统戏与历史戏,人民是很喜欢观看的。但是,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人民与时代更需要反应现实生活的戏曲现代戏。所以,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戏曲现代戏应该占据“半壁江山¨。即使按照后来“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的划分,它也应该“三分天下有其一”。戏曲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传统戏曲无法直观地反映现代生活,于是有了戏曲现代戏。所以,戏曲现代戏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杨春明 《魅力中国》2010,(3):275-275
“把子”即刀枪把子.是戏曲演出中武器道具的统称。所谓“打把子”,即舞台演出中枪扎、剑刺、棍扫和二人对打、单人挥舞以及众人持械对打等武打和舞蹈动作,常用的套路有“大快枪”、“小快枪”“双刀枪”、“单刀枪”、“大刀枪”、“双刀剑”等.而“把子功”则是训练戏曲演员武打技术的基本功夫。  相似文献   

4.
杨春明 《魅力中国》2010,(14):151-151
“把子”即刀枪把子,是戏曲演出中武器道具的统称。所谓“打把子”,即舞台演出中枪扎、剑刺、棍扫和二人对打、单人挥舞以及众人持械对打等武打和舞蹈动作,常用的套路有“大快枪”、“小快枪”“双刀枪”、“单刀枪”、“大刀枪”、“双刀剑”等,而“把子功”则是训练戏曲演员武打技术的基本功夫。  相似文献   

5.
邢鹏远 《魅力中国》2013,(12):51-51
如今传统戏曲的生存状况可谓江河日下,在“振兴”的口号下,寻找戏曲新的发展方向、突破原来传统的束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之下,戏曲舞台上新编戏演出的比重越来越大。 新编戏要求完整的故事、戏剧性、人物冲突;传统折子戏则简化故事情节,以歌、舞为重点,以歌、舞为内容。进一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两个现象背后所隐藏个更深一层的问题:对于戏曲而言,完整的剧情故事和歌舞抒情性,哪一个更符合戏曲的本质目的。  相似文献   

6.
陈海洋 《魅力中国》2011,(20):309-309
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打击乐器在戏曲艺术中的运用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戏曲音乐中占有“半壁江山”,是戏曲乐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各个演出的戏曲剧目中塑造典型人物,展现人物的复杂内心情绪,可以说是其它任何乐器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天津近代演出市场中的经励科、戏提调与约角人,属于沟通天津近代演出市场的牵线搭桥人,他们所起到的演出经纪人作用,既沟通了当时的供求关系,又丰富了天津市民的文化生活;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和天津城市文化的特点,也赋予这一社会群体以复杂的性格,而他们的性格特质则直接影响到当时艺人的命运,并间接影响到天津近代的演出市场。  相似文献   

8.
王文元 《魅力中国》2014,(12):72-72
在戏曲演员舞台艺术表演的天地里,演员的艺术修养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今伟大改革的时代,作为一名青年戏曲演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就像习总书记希望的那样“勇于承担起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戏曲演员,我们更有责任去承担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那就要求我们重视文化艺术的修养,提高职业道德品质,加强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具有极大的责任感和凝聚力,以演出宣传的方式来发扬戏曲文化与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向鹏 《魅力中国》2014,(7):122-124
可表演性是戏剧翻译中颇具争议的话题,至今仍然未有一致的看法。从中国古典戏曲经典化、案头化,中西戏曲文化传统差异以及戏曲文本与戏曲演出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中国古典戏曲外译的过程中,译者翻译的重心是解决语言和文化隔闽,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戏曲文化,而不是考虑让中国古典戏曲如何用外语在舞台演出,故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可表演性。  相似文献   

10.
马慧丽 《魅力中国》2014,(15):93-93
戏剧演出中所用的家具、器皿以及其他一切用具的通称。中国传统戏曲中原称“砌末”(包括布景),现也分称布景和道具。道具一词原由日本移植,Et本人称一切家具、器物为道具。但究其源,道具却是佛家语,佛家称一切可以帮助修道的什物为道具。  相似文献   

11.
王斌 《魅力中国》2014,(15):91-91
常言说得好,三分演唱,七分伴奏。由此可见,在整个戏曲的演出环节中,戏曲伴奏有多么重要。那么,在戏曲伴奏中打击乐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李红彬 《魅力中国》2014,(1):102-102
豫剧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大剧种之一,其突出的艺术特点便是特别“注重唱”,以“唱来彰显它的艺术魅力”。在豫剧中,“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的性质,而豫剧是一种本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主要是由演出的形式表现其艺术的,演出场所和社会有间接的关系,主要是以人为、公众为背景的历史艺术。在我国的演唱历史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其演唱的艺术研究范畴来说,重点关照的发声、吐字技术与技巧、演唱艺术风格等乐声本体内容,但是,更全面的研究艺术包括与“唱”有关系的各种理伦技巧,唱的艺术并不是停留在原始的单调的唱腔基础上,更科学的将其划分为大本腔、二本腔、艳腔、阴阳腔、夹本音、炸音、夹板音(万应腔)等七种用嗓方法类型的呼吸、发声、共鸣、音色、吐字,了解这些艺术对于整个豫剧的发展有更细致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3.
保定之名即寓保卫京师,安定天下之意。素有“京畿首善之地”称誉的保定市,地处河北省中部,位于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腹地。市中心南距省会石家庄125公里,北距首都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有“首都南大门”之称、“北京护城河”之誉。现辖25个县(市、区),面积2.21万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  相似文献   

14.
天津河西务     
河西务镇位于武清区北部,运河西侧,南距天津60公里,北至首都北京60公里。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该镇悠久而文明的历史。清定鼎北京后,修驿路直通天津,河西务镇便成了“京门重驿”,成为“驿路通畿甸,敖仓俯漕河”水早两路的交通咽喉。此后的数百年间,因其繁华而素有“京东第一镇”和“津门首驿”之称。  相似文献   

15.
闽北顺昌县洋口镇曾是福建“四大名镇”之一,有“小福州”之誉,文化积淀深厚,群众热心参与业余文艺活动。文化热心人黄永星等8人于1995年中秋节发起成立了“洋口业余闽剧团”。他们筹集了1万余元经费,用于添置道具、服装、音响设备等。近百名演职人员有退休职工、个私老板,也有农民、下岗工人,他们的演出都是义务的。由于戏曲爱好者的踊跃参加,他们遂改名“业余戏曲团”,吸纳了更多的剧种与曲艺形式。业余戏曲团演出的节目,既有《林则徐》《、闯王进京》等古装传统戏,也有自编自导的《桐油煮粉干》等折子戏,还有诙谐幽默的小品、快板书等曲…  相似文献   

16.
马二委 《魅力中国》2013,(20):68-68
周口市豫剧团创演的《都市彩虹》,是由国家一级编剧韩枫创作、著名导演葛圭章执导、国家一级演员肖秀莲主演的一部大型现代都市风情剧。此剧以其新颖的创意,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舞台面貌,先后荣获了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金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黄河戏剧奖”和“田汉戏剧奖”;而后,此剧被改编成戏曲电影《幸运十点钟》荣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都市彩虹》的创作与演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任东风 《魅力中国》2013,(10):78-78
豫剧打击乐的组成主要有:司鼓:通称戏曲舞台的总指挥,也是鼓和板的操作者,用鼓和板的音响和无声的手势来指挥乐队把握整个舞台节奏,烘托舞台气氛。司鼓既能把一出戏打“活”,也能把一出戏打“死”,可见鼓和板的操作者在戏曲舞台演出中的责任是很重要的。也是一出戏演出成败的关键。堂鼓,经常与打击乐合奏,渲染火炽的战斗气氛,也常用于升帐、升堂、起更及伴奏唢呐吹打乐等。花盆鼓,  相似文献   

18.
友燕玲 《宁波通讯》2013,(22):70-73
10月15日晚,宁波逸夫剧院上演了一场原汁原味的宁波滩簧小戏汇演。“七十二小戏”是1939年以前上海的宁波滩簧主要演出剧目,被视为甬剧传统剧目的早期代表。曾经流传很广。因为历史的原因,这些小戏在戏曲舞台上几乎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19.
曹晓顺 《魅力中国》2010,(31):196-196
对戏曲来讲,任何剧种都离不开其地域特征和人们的欣赏习惯,豫剧从过去的“土梆子戏”发展到剧目繁多、行当齐全、演出团体遍布大半个中国,成为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足以说明中原文化的扩展性和包容性,而用“假声”自成流派唱得让人陶醉、魅力无穷,在全国诸多剧种里超越唐先生的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的产生和发展虽有其自身的规律,却深受《春秋》笔法“惩恶劝善”功能的影响。首先,中国古典戏曲小说高扬其社会功能以褒贬劝惩为参照;其次,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常常以简单的道德规范,即忠、义、仁、孝来区分人物,善恶邪正,泾渭分明;再次,古典戏曲的“上场诗”、“下场诗”,古典小说结尾的理性评述和开头的序论警示,突出加强了古典戏曲小说的社会教化效果;最后,“忠义”、“孝友”伦理规范的宣扬,大大削弱了戏曲小说作品的批判力量,也表现出《春秋》笔法对戏曲小说创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