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回首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在呼应中国的历史使命中诞生,在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崛起,在服务中国的历史主体中壮大."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深刻总结,这一总结和论断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共享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其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二是共享发展理念本身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特色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具有重大的方法论价值;三是共享发展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共享发展理念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是整个体系借以形成和展开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现代史"和"形成史"内涵及其关系的阐释,对理解《资本论》对象和体系结构,对开拓和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象和体系结构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是以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为前提、为对象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这一过程的不同社会经济关系变革和演进的"形成史"为对象特征的.三大"基本经济纲领"对"现代史"意义的理论探讨,也是以"形成史"阐释为基础和根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形成史"为对象特征,既是由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决定,也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秉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风格和理论品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和工人阶级的"圣经",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启迪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中国共产党人对它的理解认识也不断深化。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济思想的演进,《资本论》在不同时代所折射出的理论光辉不同,与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这一过程见证了既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演进,也见证了党始终不变的人民情怀。我们将继续沿着《资本论》所照亮的前进道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回答好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王华华 《江南论坛》2021,(11):28-30
百年大党风华起,人民爱党奋勇进.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发表了"七一"讲话.建党百年"七一"讲话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实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中共党员和中国人民而言,它不仅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一篇重要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新时代九千多万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国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取向是人民立场性。党的性质、宗旨、工作路线、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的历史从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人民立场论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价值取向相别的鲜明点为以人为核,顾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王琳  马艳 《财经研究》2021,47(10):4-18,34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做出的重要战略判断.那么,这一重要战略判断是建立在何种思想演进基础之上的呢?这一演进又遵循怎样的转换逻辑呢?文章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时间框架,系统梳理和提炼了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的探索脉络,并深入考察了这一思想演进的理论逻辑.研究表明:(1)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始终得到关注,并经历了方法论内涵(1921-1949年)、生产关系内涵(1949-1978年)、生产力内涵(1978-2012年)和生产方式内涵(2012年-)四个焦点转换和思想发展阶段;(2)这一思想演进过程遵循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逻辑,以及"意识形态具有强自觉性和高适应性"的中国特殊逻辑.因此,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不仅受到物质生产层面客观规律的决定性作用,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持续探索的继承与突破,更受到新时代人民利益目标导向以及意识形态自觉变革的关键推动作用,这些均构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特殊内涵.  相似文献   

9.
龚臣 《当代财经》2007,(7):12-15
人类财富的创造依赖于人类劳动和人类资源两种基本要素.经济学的研究就是从这两种基本要素展开的.以人类劳动为研究出发点的经济学称之为政治经济学,以人类资源为研究出发点的经济学称之为资源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探求政治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的统一,即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与资源有效配置的统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从"公平"到"效率"、再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这样一个历史和逻辑的过程.无论是追求公平的最大化,还是追求效率的最大化,都将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伤害.经济学研究的精髓就是驾驭公平与效率这两者之间的均衡,这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资本的限度》是大卫·哈维"空间政治经济学"的扛鼎之作,尔后系列著作均是《资本的限度》的衍生物.价值与空间的整合、"三块危机"与"时空修复"是哈维"空间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结构,空间(地理)、价值流动、过度积累、固定资本、金融系统是其重要范畴;劳动价值本体的流通化、资本矛盾性质的空间化、阶级结构关系的权力化是其逻辑实质;预设独立的空间视角、缺乏大写的历史逻辑、虚化主体的空间革命是其理论局限.哈维的"空间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论》进行的空间化、经验式的降维改写.  相似文献   

11.
张宁 《经济学家》2003,(2):78-87
本文探讨了全金融的基本概念,指出了全金融运作模式和全金融产品的基本特征。作者认为,全金融具有目前任何金融混业经营运作模式或单个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强大金融功能,是世界金融未来的新形态;全金融运作模式是世界金融未来的主导运作模式;全金融产品是全金融运作模式生存和发展的微观基础,是世界金融未来的主导产品形式。  相似文献   

12.
以赛亚·伯林的自由思想起源于对西方传统思想的批判,正确理解伯林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概念的内涵、特征及差别,把握两种自由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本清源,无疑具有理论的探讨意义和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实行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根据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生产要素在财富的生产中所作的贡献产生的一种分配形式。“要素所有权”是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它决定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是“按要素分配”原则存在的依据,“要素贡献”是按要素分配原则的最终决定因素。在按要素分配理论中,正确认识“要素所有权”与“要素贡献”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是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从"增长"到"对穷人友善的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荣鑫 《经济学家》2007,(6):109-117
本文回顾了国外学术界和国际机构从强调"增长"到重视"对穷人友善的增长"的思想演变,介绍了"对穷人友善的增长"的不同定义,以及如何在这种视角下重新讨论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总结了国外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基本共识.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这方面的思想演变和理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析和解释中去,这可以看做是广义虚拟经济之"元" "极"思路的一个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从"国企"改制透析"国银"改制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湲 《当代财经》2002,(4):28-31
明晰的金融产权结构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要求;而资本充中率则涉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我国银行与证券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回归既是国际潮流,也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制度变迁的最终选择。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混业经营应选择选择的混业经营模式,即这种混业经营模式巳不再是单纯地追逐利润,而更多的是竞争所迫或业务开拓所需,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方上贫困居民反对政府将贫困问题作为技术问题来处理的做法,但对政府做法的抵制却又使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探究个中原因.文章以哈尔滨附近某一工人村为例,通过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工作人员与当地贫困居民之间的日常交流,揭示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运作方式.低保作为党和政府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使得贫困问题变成了既可量化又可灵活界定的概念.下岗工人声言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抵制政府这样的做法.本文发现,工人的这种抵制行为,造成了政府的基层干部在实施低保政策时首先考虑的是"劳动能力"这一传统的社会主义标准,而非政府明文规定的"收入"水平.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地方制定的新的低保标准使得本应成为低保主要对象的城市下岗工人的大多数不但没有从中受益,反而被排除在了低保之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偏私或偏公的观念,已难以对所有权社会化的趋势作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所有权本身的逐渐衰落和约束的逐渐弱化,使得所有权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超越"公"与"私",实现公与私观念的更新,建立现代社会化的产权制度就成为所有权变革的价值取向.这对于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