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长三角地区的25个城市为观测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了2005—2014年长三角地区创新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呈空间锁定现象,且其空间分布不均衡;创新集中在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及其相邻城市;远离这些创新中心城市的创新则不够活跃。Moran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愈加紧密,但是强弱分化也非常明显。时空跃迁测度结果显示,创新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层性,且空间分布格局不易变化。 相似文献
2.
3.
欠发迭地区在区域创新与发展中受国家政策及周边环境、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区域创新环境、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实现区域的创新与发展应做到发挥本地区域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传统产业,大力改善区域投资的软环境,发展小型企业网络、实行弹性生产,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建设,增强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区域创新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制及其空间分异——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区域创新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机制,构建了区域创新与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并以浙江为例,分析了浙江省11个地市级城市区域创新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得到以下结论:2005—2011年,杭州位居浙江省区域创新与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之首;浙江省区域创新与城市化整体耦合处于颉颃阶段,协调水平仅为中度协调耦合,较良性协调仍存在较大差距;杭州、宁波的区域创新与城市化已达到高度协调耦合水平,而舟山、衢州和丽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弱,仍需进一步提升;浙江省区域创新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且其演化态势相对稳定。据此,研究提出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城市专业化功能、构建综合交通与信息网、培育中心镇与小城市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6.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与高质量发展理论,以“经济增长”和“发展质量”为出发点,构建包括规模增长、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六个子系统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1—2020年安徽省16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分别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探索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空间自相关关系,识别不同集聚类型的区域群,深入分析安徽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在发展水平上,安徽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整体向好,但发展速度缓慢,各市发展水平变动呈多样化的趋势;在空间关系上,安徽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领先地区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不强,未形成整体中心拉动力。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活动布局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是区域创新能力与水平的表征。针对我国欠发达城市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结构残缺,严重阻碍创新体系功能发挥的现状,以科技工业园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发展方式,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发挥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全方位、多层次、交互式、宽领域的长三角一体化将给予江苏区域发展更多的良机。江苏需要紧扣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在更高水平上提升苏南引领型发展的能力,加快苏中融合式发展的步伐,探索苏北绿色生态发展模式,积极构建沿宁杭线发展轴线,全力推进淮海经济区的崛起,优化扬子江城市群的功能。通过设施建设的系统化、产业转移的有序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乡发展的一体化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化,使江苏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呈现出一系列问题,文章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下促进我国区域协调与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各省市的城镇化水平,并结合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我国省际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综合城镇化水平超前和滞后的省域在东西部之间交错分布,并没有出现东部地区城镇化超前而西部地区城镇化滞后的空间分异格局;②省际尺度上综合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空间依赖性;③空间计量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以及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省域综合城镇化水平的弹性系数显著为正。模型的系数值为负,表明省域之间综合城镇化水平存在"跷板效应"。因此,在稳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前提下,政府应适当提高资本和劳动力在区域间的配置能力。 相似文献
11.
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路径的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城市化问题 ,目前国内理论界多是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的 ,并且多是抽象地指出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本文运用效率与福利损失理论 ,从宏微观两个层面对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依靠自主创新推动西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科技落后的表现及原因,阐述自主创新对于改变落后状况,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创新手段已在世界上愈来愈多的欠发达国家进行实践。通过对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小额信贷实践的国际经验比较,以及对小额信贷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功经验的分析,可发现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15.
泛农化→非农化→二、三产业高程度化→集(城)镇化是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建立于优势或特色资源综合利用、深加工基础之上的龙头企业形成与发展,是促进人口积聚、交通与其他设施发展、导致生产力集中并促成集(城)镇化的关键与契机,也是实现泛农化、非农化,二、三产业高度化的基础.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泛农化、非农化或二、三产业高度化需要创造合适的环境和各方面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工业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中华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6,(11):108-111
针对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生态工业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民族八省区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典型进行模拟预测,提出发展生态工业是协调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关系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赵磊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25(5):52-56
农村金融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欠发达地区农户融资难现象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在欠发达地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认为:融资难现象实际上是农户进入了一个经济与金融欠发达导致农户商业性贷款少、融资渠道窄、规模小、非生产性用途比重大,进而再次影响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圈。结合欠发达地区自身的特殊性,要从根本上走出这样的困境,着眼点应是农户自身,并针对此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许林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6)
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措施,包括建立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建立比较好的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生态农业的投入、完善和强化对生态农业的扶持政策、资源循环型农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政府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促进投资又快又好增长,不仅是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的内在要求。针对从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年底全国将投资4万亿元用于基础项目和重点项目投资这一状况,主要探讨了在如此空前的投资规模下如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