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其过度膨胀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文章运用耦合协调理论,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内蒙古能源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在发展低碳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就推进内蒙古能源结构合理调整,提出内蒙古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非合意产出DEA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是推动区域间碳交易及碳补偿的基础。依据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结构、节能减排、碳吸收与存储以及经济效益4个维度,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目标性原则,建立了反映低碳经济发展优劣的多层次递阶指标体系,在非合意产出DEA的基础上,建立了低碳经济发展的非合意产出DEA综合评价模型。从应用分析的结果来看,所建指标体系与模型对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上有了很显著的改善,如能源节约、工业降耗、优质能源和新型能源开发等方面,但仍存在着能源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能源利用效率低、生活耗能逐渐增加和缺乏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的激励机制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应遵循的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注重低碳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是我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实现能源、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1978年~2007年能源统计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进行了因果关系和协整性的研究。发现中国存在单向的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的因果关系,以及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的双向因果关系。短期与长期中能源结构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都要大于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能源的发展,受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生产力、环保能力、能源结构等多项因素的共同影响。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如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难以改变、高耗能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有待提升和低碳技术在工业有待提高等。指出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转型的标志性目标,应以节能提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油增气、发展智慧能源、加大低碳技术的创新、使用清洁环保高效的可再生能源作为转型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城市各子系统相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评价其协调发展程度和发展状况是城市发展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城市生态住分析框架下,参考城市发展协调度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实用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并以东北地区城市为例说明模型的运用与分析,以期对城市协调发展评价和发展对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金融支持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动力,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建立绿色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体系,测度绿色金融指数和产业结构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10~2019年区域绿色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性,结果发现:从时间上看,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以保持稳定为主;从空间上看,各地区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一定的差异,北京、黑龙江、浙江、安徽、湖北、海南、重庆、青海处于初级耦合协调状态,多数地区处于低度耦合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我国物流业与金融业之间多层面多维度的耦合与互动关系, 构建两者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利用熵值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算出 2003~2017年我国物流业与金融业的耦合关联度和协调度,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两者耦合效应中的关键因素。 结果显示: 我国物流业与金融业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上升, 经历了由失调到良好协调的状态改变; 铁路营运里程、 物流业就业人口数量、 物流业投入产出比、 社会融资规模和存贷比是物流业与金融业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能源结构优化和天然气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伴随世界各国强化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之路,新的大规模的能源革命必然到来.从总的能源发展趋势看,天然气有望逐步取代石油,成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能源.中国必须从国情和能源实际出发,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建立合理的消费模式,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型能源工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从长远看,大力开发利用天然气,以天然气为主,依靠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使这三种清洁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接近或达到40%,其中天然气的比重达到14%左右,中国的能源结构就可以基本得到优化.再经过20年的努力,预计到2050年前后,主要依靠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最终建立在低碳、清洁、高效、安全的新型能源体系之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1998~2013年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出与就业等数据,分别运用结构协调度和结构偏离度来测量制造业总体和制造业三大子行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结果发现制造业总体的协调度呈现出先恶化再改善的倒“U”型的走势,制造业三大子行业结构偏离度的走势虽各有特点,但与制造业总体协调度大体保持了一致性。此外,本文采用了偏最小二乘模型(PLS)对影响制造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本文应用因素分解方法,计算了1993—2005年工业部门内部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的影响,发现重工业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则能源消费增加约1000万吨标煤;总体上看,工业轻重结构的变化对工业能源强度和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小于部门强度因素,但近几年,重工业比例的增加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很大,2003年工业能源强度反常上升,78%都可以归因于这一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个能源强度分析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三个指标共11个影响因素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岭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显著地与能源效率正相关,技术进步会提高能源效率;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会降低能源效率;煤炭消费比重提高也会降低能源效率,而石油消费比重提高则会提高能源效率。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和市场化均会显著地改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了金融集聚、市场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利用1995~2010年省际面板数,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金融集聚、市场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市场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并不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然而,在金融集聚不断深化的制度条件下,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得以显现,金融集聚程度越高的地方,能从市场一体化获得更多的收益。市场一体化程度高的地方,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越明显,二者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已显现。值得注意的是,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银行业的集聚。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市场一体化改革和金融集聚政策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产业协同理论和1999年至2009年中国纺织产业、信息产业的生产总值和产业增加值率数据,运用灰色关联理论模型,研究两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结果说明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与信息产业发展的协同程度不高,所以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信息化仍然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中国能源战略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全球化和加入WTO,有助于中国从更大范围内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从中国能源战略评价的角度来讲,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实施石油安全战略。能源工业作为竞争性行业,必将融入到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市场化是中国能源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未来能源政策的走向是国际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调整能源结构,协调全球和本国发展与能源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恰当地处理多种社会集团和人群利益主体与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之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经历了工业化和信息化之后,现在已经进入低碳化经济时代。低碳经济是立 足于非可再生资源保护和气候条件改善而提出,在当前低碳经济下进行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是顺应时代需求。本文首先阐述了低碳经济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集群的背景和基本内涵,然后再分析新能源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外在动力和内源动力,得知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是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外在动力,而内在动力主要从运输成本和价值链两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从生产要素、产业规模与配套、政府作用3个方面论述新能源产业集群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网络结构的视角,借助我国海洋能产业产学研联合申请专项基金项目数据作为支撑,选取我国自2010年以来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合作创新网络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结构变量对网络成员创新产出的影响及合作创新情况,讨论了网络特征对网络成员创新产出的影响及网络成员作用于网络的表现。结果表明: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中心度最高,结构洞限制最小,对整个产学研创新网络成员的正向促进作用最明显,但中间中心度为零;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中介节点并没有有效地利用中间中心性地位所给它们带来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中介作用对它们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几个创新能力较强的网络成员引领着联系紧密地子网络,处于整体网络的核心位置,企业对整个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