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004年,中国并购交易升温的趋势明显,无论并购数量还是交易金额,均大幅攀升。中国并购也进入WTO时代。2004年的并购事件中不仅有境外企业为了进入市场而长驱直入收购中国企业,也有中国企业大搞海外收购活动。中国企业不在只是被追逐的对象,如今也能频频出击盛大借上市余威收购韩国网络游戏公司;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前来看,外资更希望的是采用资产方式,而不是权益方式来进行并购,不知道大家明不明白资产方式和权益方式的区别。有一书列了资产方式和权益方式的一些不同点,所谓资产方式就是收购企业,所谓权益方式就是企业为买下了一部分股分,从操作方式来看,资产收购对原有的催产务或自有丽务不用承担,权益收购一般是继续承担。 相似文献
6.
《财经界(学术)》2005,(2):96-98
在全球范围内,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并购不仅是历史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经济的新问题。由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和中国并购交易网主办的“十大并购事件”评选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五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境内外业界关注的焦点。为了保障评选的严肃性和客观性,主办方邀请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全体学术委员、部分并购业界中介人士(券商/律师/会计师等)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部分师生百余人作为此次参评人士。通过社会各界不同的视角并按照“社会关注度”、“行业影响力”、“创新性”、“并购规模”等指标对被选项进行综合评级,从而最终遴选出2004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相似文献
7.
全球跨国并购步伐2007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明显放缓,但是对于中国米说,情况却截然相反.2007年成为中国并购交易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买家共斥资292亿美元收购海外公司,海外投资者收购中国公司支出则为215亿美元,中国在海外收购额首次超过了海外买家在中国的收购额. 相似文献
8.
一、海外并购--中国企业应该走出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我国企业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应不失时机走出去,到"狼窝"与狼共舞,在海外市场进行并购. 相似文献
9.
每年在胡润的财富榜上都有一些新的面孔,而这些富翁们的发家史大都只有几十年。是什么使这些财富英雄在短短数 年的时间里建立起如此庞大的企业帝国?并购就是其中的一个答案。我国的并购活动正以每年7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并购究竟具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让我们的企业家如痴如醉?2004年都有哪些并购事件发生?企业为什么要并购?并购又是怎样创造企业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11.
除传统的投资渠道外,中国本土私募股权基金寻求海外市场投资机会的趋势正在形成,尽管目前金额仍较小,但有望在近几年成为新的行业增长点,并且和中国企业联合投资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2.
13.
海外并购难圆“中国企业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月1日来自新浪网的消息说,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公司PC业务的交易再起风波。据彭博资讯(Bloomberg)报道,美国外资审议委员会(CFIUS)日前拒绝了IBM提出的妥协条件,使这个兼并案最终是否能够通过美国政府的安全审查又增添了新的变数。众所周知,并购的最初游戏规则是:只要开放市场,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这个面包和牛奶,对俄罗斯人来说,是投资;对拉美人来说,是增长与就业;对中国人来说,是技术。但是中国市场开放了,中国的市场也让出去了,又有哪一样兑现了呢?没有人在不了解规则前就开始玩游戏,但并购游戏并无规则:“一棋走错,满盘皆输。”一个无可争议的领先者很可能就是下一个失败者。 相似文献
14.
目前,由于中国企业对海外收购风险的洞察力及应对力不足,限制了企业海外并购的进程。因此,能否系统地识别各种风险,并采取积极防范措施直接影响企业海外并购的成效全球化之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16.
2004年我国与10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实现全面增长.累计达到9588.3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83%(上表)。 相似文献
17.
中铝收购英国力拓股权案的主要特点是充分考虑到国际并购规则,合理制定有利的收购方案,充分利用了当时存在的“两拓”争议,减少了收购过程中多种阻力,因此,这是一起成功的影响巨大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案。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明确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定义和模式,接着总结了近年来研究者基于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分析而给出的企业并购动因,然后介绍了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企业海外并购应当着重分析的风险,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对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企业来说,是百感交集的一年。我们试图从企业管理的各个角度,为经理人选出一些本年度最具争议及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事件。这些事件均是发生在知名企业的标志性事件。而这些代表中国企业竞争力崛起的企业的重大举措,给业界带来的巨大反响犹在耳边,在一段时间内曾有过很高的新闻价值;更重要的是,其操作方法和所秉承的理念,对高速发展的中国企业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