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从产业层面研究国际技术溢出效应,选取2001-2011年中国制造业28个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进口贸易和FDI渠道的技术溢出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水平升级,但贸易渠道的技术溢出效应大于投资渠道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国际研发资本相比,本土研发作用有限,甚至阻碍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而外国研发和本土研发均有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垂直升级。  相似文献   

2.
中小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路径:非研发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由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组织、企业本身知识积累、技术能力等特征,决定了其转型升级不仅依靠吸收新技术,提升技术能力,而且应通过非研发创新,提升员工素质、重构组织流程、整合外部资源,为技术能力提升提供互补性资源。文章从解决方案、市场机会和收益来源3个角度,对非研发创新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培育中低技术制造企业非研发创新能力的渠道。  相似文献   

3.
研究开发活动是高新技术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战略环节。本文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成本内涵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设计了基于风险控制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作业成本管理模式,对研发作业活动的供应、财务、技术、生产等成本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并提出了树立新型研发成本管理理念、强化全员成本培训和注重全过程风险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研究与开发全球化对广州科技创新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各国外资类研发投入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迅速增长、国际战略技术同盟的发展以及专利的国际化是当前研发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研发全球化虽然服务干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利益,但对东道国产生了重要的技术溢出和扩散效应,提升了当地的技术刨新水平。面对这种新趋势,广州要着力营造有利干接纳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进入的规范环境,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斗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广州进行研发投资、  相似文献   

5.
技术差异、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研发投资模式选择的重要变量。通过建立基于技术差异、吸收能力双视角的企业研发投资博弈分析模型,探讨了技术差异、吸收能力对企业研发投资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企业研发投入水平来看,竞争研发更为可取;从企业收益来看,合作研发则是一种双赢策略。这是企业研发投资研究的新视角,为企业研发投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构建三部门模型分析技术差距、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强度的作用,研究发现:企业总研发强度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由技术差距、政府补贴、人力资本总量、原有技术基础共同决定。国内外技术差距与企业总研发强度起正向作用,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起负向作用;政府补贴与企业总研发强度、企业自主创新强度起正向作用。在此基础上,以中国2005—2010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所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技术差距是关乎企业总研发强度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的关键因素,尤其对经济处于起飞区域作用显著;政府补贴有助于提高企业总研发强度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人力资本总体上与企业总研发强度、企业自主创新强度起正向关系,但作用强度相对较小;原有技术基础与企业总研发强度、企业自主创新强度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总体上呈现负向或不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知识的创造、吸收和应用为主线,在考虑国际贸易和FDI之间内在联系的条件下,对国际技术扩散制约TFP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国际技术扩散通过外部知识增量以及与自主研发的交互效应影响TFP增长。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导致国际技术扩散的直接效应为负。国际技术扩散通过锁定效应和挤出效应弱化了自主研发对TFP的正面影响。技术差距对TFP的影响因国际技术扩散的形式而异,随着自主研发能力的增强而提高。  相似文献   

8.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对我国获取技术溢出效应、提高研发能力以及培养科研人才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海外研发投资也容易造成抢夺人才资源、抑制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等不利的后果。实证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弥补了中国的研发资金缺口,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一个能显著影响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应积极构建承接跨国公司R&D转移的政策支持体系,帮助我国企业利用跨国公司R&D对华转移的机会提升其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自主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市场化和产业化。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往往能实现技术领先;但由于重技术、轻市场,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又往往表现得与市场有一定距离,产业化能力很难跟得上。在传统的研发体制下,企业研发人员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出来后,常常会止步于实验室,不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加上技术创新与研发对企业而言投入高、周期长,需要长时间占用大量资金,因而在创新技术不能实现产业化时,预期的商业目标也就无法完成。将原有的整块技术拆分成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方法,是高科技企业值得尝试的一种发展方式,这在华捷科技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应验。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加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的研发,技术研发费用占企业总支出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而对技术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报告的质量,也影响到企业对发展决策判断与制定的正确与否。因此,结合我国技术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及存在问题,对现代企业技术研发费用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加入WTO后,医药企业内部技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问题由于研发环节的重要性而倍受关注。如何进行医药企业技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也因此成为医药企业竞相“加大研发力度,增加研发投入,向研发要利润”背景下的一门必修课。当前严峻的新药研发形势下,医药企业技术中心进行信息化建设必将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增强企业的新药研发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基于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产品创新三阶段的创新价值链理论,构建自主研发、外部技术获取与创新价值链动态升级的逻辑和机制,采用我国2009~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对三阶段创新价值链之间互动关系以及自主研发与外部技术获取对创新价值链的不同影响进行研究。在区分不同区域创新过程中的协同性和挤占性基础上,利用全国样本和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分区域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投入等自主研发要素和国际科技交流、中间品进口、对外直接投资等外部技术获取均对创新价值链的提升有显著影响。在不同区域创新价值链方面,东部地区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性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3.
以知识的创造、吸收和应用为主线,在考虑国际贸易和FDI之间内在联系的条件下,对国际技术扩散制约TFP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国际技术扩散通过外部知识增量以及与自主研发的交互效应影响TFP增长。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导致国际技术扩散的直接效应为负。国际技术扩散通过锁定效应和挤出效应弱化了自主研发对TFP的正面影响。技术差距对TFP的影响因国际技术扩散的形式而异,随着自主研发能力的增强而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推导出存在技术外溢情况下社会收益率的经验估计方法,并利用中国的行业数据进行了估计。研究发现,研发的社会收益率在一般情况下都大于1,说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行业内的外溢非常显著;企业的自主研发效率存在虚假现象,一旦控制了外溢,自主研发效率就不再显著,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基本上来自于模仿等外溢因素,而非创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2005-2007年中国30个地区工业面板数据,将地区工业的研发总支出划分为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转移三个部分,在估算自主研发存量和技术引进存量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地区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地区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自主研发对工业能源强度有显著负效应;国外技术引进对工业能源强度有显著正效应;国内技术购买对工业能源强度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国内技术购买并没有通过R&D途径促进地区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影响我国技术进步的四个因素:国内研发、FDI、OFDI、技术引进,选取1987~2009年间的数据,运用国际研发溢出回归分析法检验了四个因素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国内研发投入对我国技术进步贡献最大,其次是吸引外资,然后是技术引进,对外直接投资最小,虽然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的提升力度较小,但效果是显著的,据此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有重要推动作用,FDI对内资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的溢出效应存在较大区别。采用2005—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1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FDI和自主研发对内资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FDI对内资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但对内资企业的创新成果转化的溢出效应不显著;政府研发支出和企业研发支出对内资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影响都不显著,研发资本支出的利用效率较低。提高内资企业研发资本利用效率和研发人员素质有利于增强FDI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研发外包动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动因和内部推动力量,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技术动因、经济动因、市场动因;内部推动力量主要表现在降低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本文基于对上海生物医药研发、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等企业将研发活动进行外包深度访谈和调研的基础上,实证研究研发外包的内部动因,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深入揭示企业研发外包的内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突出表现在塑造企业形象、提高组织柔性、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五个方面,研发外包的最重要动因已由降低成本为主导阶段发展到由资源整合和创新阶段。这为我国科技企业进一步将研发活动进行外包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研发外包服务商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就研发投资来说,Smit和Trigeorgis对于这种模型的发展有最大的贡献。Huisman和Kort建立了对称性双头环境的标准期权博弈模型,在均衡解的求取上,他们运用了Fudenberg和Tirole的分析思想,而在技术特征的描述上,他们扩展了Stenbacka和Tombak的分析框架。本文以研发期权博弈模型分析入手,探讨了研发技术采纳、专利竞赛、非对称信息和随机合作因素引入下的期权博弈方法,展示了研发期权博弈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思考重点。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产品差异化理论和Hotelling模型,以信息产品为例,探讨具有不同产品质量、网络效应、兼容性和转移成本的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博弈,分析了技术创新溢出对厂商技术创新模式的影响。结论表明:厂商的研发投入具有相互替代性,并且研发投入和研发成功概率随着研发生产率的增大而增大;厂商应实施差别化策略,弱化价格竞争;网络效应有利于提升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动机;兼容性和技术溢出不利于跨国公司进行产品质量或性能提高幅度较大的技术创新;转换成本成为赢者通吃的壁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