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审计工作中.要实现审计目标.必须收集和整理审计证据:要形成任何审计意见和决定都必须以充分的证据为基础。否则,审计文书就不可信赖。因此.审计证据是审计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学《规范》,对《审计证据准则》“第三条”谈点个人学习体会与粗浅认识,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新审计证据准则中的认定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豪 《财会月刊》2007,(11):57-58
2006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以下简称“新审计证据准则”)与旧审计证据准则相比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其中,对认定概念的进一步说明是新审计证据准则最大的变化,本文试图对这一变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香港的政府审计“九七”之后,中国政府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根据《基本法》第58条的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将设立审计署,独立工作,对行政长官负责。《基本法》关于审计署的规定,借鉴了香港原有的经验。为使大家对“九七”后香港的政府审计有个基本了解,本文简要介...  相似文献   

4.
新审计证据准则的七大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财政部于2006年2月公开修订后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新准则与原有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修订,《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以下简称1301号)取代原《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以下简称第5号)。原准则由总则、一般原则、取证方法、附则四章组成;新准则分为总则、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附则五章内容。补充了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一章。从具体内容来看,新旧准则在审计证据的概念、审计证据的范围、审计证据的评价、获…  相似文献   

5.
田红 《审计文汇》2005,(2):18-19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所获取的用以证明审计事实真相,形成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并据以对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做出正确评价的依据。只有证据充分、翔实的审计工作所做出的审计报告和处理意见,才是令人信服的,才能为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所接受。证据不足所做出的审计报告和处理意见,不仅伤害了被审计单位,  相似文献   

6.
审计证据是用以证明审计事项真相并作为审计结论基础的材料。审计证据的取得是通过收集证据,评价证据,再收集证据,再评价证据,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取得的证据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审计的质量,审计证据不足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对于提高审计质量,揭露深层次问题,高质量的审计证据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证据不够充分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要求审计人员形成的审计意见有足够的审计证据来支持,但有些审计工作底稿所反映的内容,只是一些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  相似文献   

7.
审计证据的证明力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健 《企业经济》2003,(2):17-18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第5条指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在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由于审计证据的性质和成本因素,审计人员不可能完全保证根据审计证据所得出的最后审计意见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审计人员应该对审计意见的正确性作出合理的保证。所以,审计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在执行审计程序中所获得的所有审计证据,并判断这些证据是否有足够的证明力以作出恰当的审计意见。一、审计证据证明力的总体认识审计证据的证明力是指审计证据能够证明被审事项的能力,它是审计证据…  相似文献   

8.
国家审计署颁布的《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简称《准则》)第四条规定,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必须遵守四方面要求,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简称“四性”)。收集审计证据,“用以证明审计事项真相并作为审计结论基础的材料”,乃是审计程序的一个重要步骤,这步工作做得好坏,对于准确把握运用审计标准,写出合乎事实的审计工作底稿,作出对审计事项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乃至写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第四条规定,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只有具备以上四性的审计证据才是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才能够支持审计结论。但是,目前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更注重在审计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怎样处理、处罚,对如何取得符合“四性”的审计证据往往未引起必要的重视,给审计执法工作带来了风险。本文仅就目前审计取证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粗浅的意见,供审计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为基础,阐述了持续经营审计搜集的核心证据是重大疑虑事件,持续经营审计存在的重大问题是“量刑不准”,进而剖析了问题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香港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导第3210号说明—计划、控制和记录》申明:“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对每个阶段的审计工作必须予以计划、控制和记录…无论所查单位的规模大小,审计工作都需要计划、控制和记录。”在《计划》一节中,共有八项内容,包括背景、程序及审计师应当考虑的问题,但总计不足七百字,只作了一些概念性的陈述。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计划)共包括总则、一般原则、审计计划的内容与编制、审计计划的审核、附则等五章、二十二条三千多字,明显比香港的详细、具体和严谨。该(准则)指出——审计计划是指…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指出,“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诸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可见,重要性可视为会计报表中包含的错报、漏报能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全面反映的整体理解的“16界点”。合理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用《独立审计准则》的基础。而要适当地运用重要性原则,首先要正确认识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的审计理论中,一般都这样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  相似文献   

13.
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新旧审计准则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新旧审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本文的分析有助于人们对审计程序的理解。本文所称新准则,是指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的审计准则,主要是指《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旧准则是指此前适用的审计准则,主要指财政部发布并于199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  相似文献   

14.
那东升 《活力》2006,(5):214-214
一、查处窃电案件成败关键在于证据 打官司主要是打证据,一些本来属于窃电的案子遗憾地输在了一些证据不足上。在电力稽查的败诉案例中大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是取证不足或有误造成。第二是执法程序有误引起,一旦取证失利,用电检查者将成为被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证据是一把双刃剑,谁举证谁负责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章第31条规定: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证据的收集,直接影响对案情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财务部于2006年2月公开修订后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新准则与原有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修助记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以下简称1301号)取代原《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审计证据》(以下简称第5号)。原准则由总则、一般原则、取证方法、附则四章组成;  相似文献   

16.
取证决策,即是对取证程序,取证样本及取证时间的决策。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首先要进行审计程序的决策,以取得相关可靠的证据;其次,要进行样本规模及其构成的决策,以取得充分的证据;最后,要进行取证时间的决策,以取得及时的证据。可见,取证决策与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有着密切关系。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关系 所谓审计程序,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为获得审计证据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的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采…  相似文献   

17.
贾宪廷 《活力》2006,(6):106-106
一、我国刑诉法是否已确立“疑罪从无”原则 我国《刑事诉讼法》是否已确立“疑罪从无”原则,理论界和实务界认识不一致。焦点是如何理解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和第一百六十二条一款三项的规定。刑诉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刑诉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一款三项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一种意见认为上述我国现行刑诉法的规定,已确立了国际上通行的“疑罪从无”原则;一种意见则认为上述我国现行刑诉法的规定,只是吸收了国际上通行的“疑罪从无”的精神,并没有将“疑罪从无”确定为我国刑诉法的一项刑事诉讼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被学术界誉为“系统研究审计理论结构第一人”的蔡春教授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五项审计假设即责任关系假设、正当怀疑假设、独立性假设、可确认假设和有效性假设;而武汉大学廖洪先生提出了正当怀疑假设、可验证假设、独立性假设、证据可靠假设、内部控制有效假设、审计效益假设六项假设;而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审计”研讨会(文见2003年第2期《审计研究》)上,有学者提出了四项假设即审计时空假设、有效控制假设、适当怀疑假设和可验证假设‘;《上海审计》(2003年第2期)提出了可验证假设、可信赖假设、无反证判定合理假设和内部控制局限性假设;《北京审计》(2003年第1期)则提出了第三人假设、可信赖假设、有效控制假设、认同惯性假设和审计责任假设等五项假设。  相似文献   

19.
美国审计总署《政府审计标准》(节选)第六章绩效审计现场工作标准(续)证据测试6.53证据应该是充分的、有效的和相关的。如果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审计人员的发现时,证据就是充分的。在确定证据的充分性时,有必要考虑这些问题:是否有足够证据使有关人员相信发现的可...  相似文献   

20.
潘博 《中国审计》2005,(20):59-60
为加强审计项目执行中的质量控制,我国审计署《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第四十一条、五十四条规定:在现场审计阶段,审计组长应当督导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的工作,审核审计证据;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对于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中存在的问题,审计组长应当责成审计人员及时纠正。第九十四条规定:审计机关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检查和了解,对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行为,由法制工作机构及时报告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美国审计署(2004年7月7日起更名为“政府责任办公室”,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