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根据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土地利用现状,按照有利于行蓄洪区运用、有利于流域防洪安全的要求,分析研究行蓄洪区土地利用问题,认为应该加强行蓄洪区土地管理,分区控制行蓄洪区土地利用,采取适应性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实现行蓄洪区土地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安徽省编制行蓄洪区运用预案的必要性,介绍了行蓄洪区运用预案的基本结构和核心内容,并提出了急亟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淮河干流中、下游平原区分布着23处行蓄洪区,这些行蓄洪区的布局与调度使用关联着231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这些行蓄洪区多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多年来,区内人口、经济及耕地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1991年大水以来,曾研究过取消行洪区的问题,终因人口众多,难以安排,未能实现。现经多方研究认为近期(2010年前)宜采用大力进行调整,在此,仅就调整方案谈一些个人看法,以期引起同行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003年安徽省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运用的决策过程和效果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形成过程、各时期行蓄洪区变化情况、以及行洪区行洪方式演变,分析当前行蓄洪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淮河干流河道治理,提出行蓄洪区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6.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从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论的基础出发,建立九大类25个小指标对行蓄洪区规划方案进行效果评价。从方案中发现有待提高和完善的部分,进一步提高行蓄洪区在防洪、抗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治淮》2009,(9):48-48
近日,由水利部、安徽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以水利部水规计〔2009〕352号文批复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这是继《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批复后,淮河流域水利规划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安徽省淮河干流行蓄洪区不同下垫面的空间糙率分布。采用水文学和水动力学相结合方法,以1991年、2003年及2007年淮河历史洪水实测资料为基础,搭建蒙洼、城东湖、姜唐湖、荆山湖及花园湖水文水动力学MIKE模型,分析研究行蓄洪区不同下垫面的空间糙率取值,包括村庄、树丛、旱田、水田、道路及河道等,提出了适用于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不同下垫面糙率的取值,进行沿淮行蓄洪区的洪水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9.
淮河中游行蓄洪区的运用与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淮河中游行蓄洪区进洪频繁,一直是治淮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回顾了淮河行蓄洪区的形成与变更,分析了行蓄洪区运用方式的变化及安全建设经过,指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行蓄洪区治理提出不同的要求。提出要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蓄滞洪区的布局与建设,在研究行蓄洪区的运用与建设问题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了有效调度、运用行蓄洪区,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首先要实施行蓄洪区调整与改造工程,其次,要继续开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安全建设,同时,实施人口外迁工程,安排必要的内部治理项目,加强行蓄洪区管理。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和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了五四年型洪水,安徽省先后两次启动淮河蓄洪区运用补偿工作,成效显著.本文通过作者参与淮河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工作的切身体会,对淮河行蓄洪区补偿工作的主要做法并进行了总结,以供类似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宋豫秦  姜英男 《人民长江》2012,43(23):62-66
新时期行洪区的洪水风险管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传统洪水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要求。采取主客观结合的方法,通过识别行洪区潜在风险,从行洪危险性和受体脆弱性两方面筛选评价指标。以15个淮河干流行洪区为例,使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淮河行洪区洪水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对行洪区洪水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新时期淮河流域行洪区的洪水风险管理的重点是提高行洪区承灾能力,降低经济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  相似文献   

12.
淮河干流行蓄洪区目前存在难以及时启用、进洪频繁、人与水争地矛盾突出、行洪效果差等问题。本文根据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提出对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进行调整的基本思路和目标,采取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方式,初拟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的总体布局,做到为洪水让路,扩大行洪通道;同时,把行蓄洪区内的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下决心解决群众居住问题,改善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淮河蓄滞洪区调度与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小青 《中国水利》2006,(23):33-35
淮河蓄滞洪区承担着滞蓄洪水和居民生存发展的双重作用。蓄滞洪区调度要树立洪水风险管理的理念,以准确的雨水情预报作为依据,对不同量级洪水明确不同保护重点和目标,作出合理的蓄滞洪区调度和运用决策,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吕行  王兆刚  潘建波 《北京水务》2004,(3):37-37,46
2003年淮河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为学习外流域抗洪抢险和洪水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笔者来到了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学习锻炼.2003年淮河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的圆满完成,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科学.  相似文献   

15.
蓄滞洪区作为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设施,主要用于滞蓄洪水,确保大局防洪安全.分析了蓄滞洪区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结了当前蓄滞洪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协调防洪与经济发展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了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生态系统因人为干扰造成原有湿地大量消失,导致流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受季节性洪水影响,人水争地矛盾尖锐。为了重现流域湿地曾星罗棋布的原生态景观,本文提出将淮河人工修建的行蓄洪区部分恢复为湿地,以实现防洪减灾、洪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划分淮河行蓄洪区演化阶段基础上,基于实地调研、入户访谈和相关统计数据,以干流21个行蓄洪区之一的濛洼蓄洪区为例,论证了行蓄洪区湿地恢复的驱动力,旨在为建立淮河流域人水和谐的洪水管理新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论的思想出发,结合蓄滞洪区的风险、灾害特点,分析了蓄滞洪区复合系统的组成与行为,提出了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以淮河流域王家坝、鲁台子、吴家渡和小柳巷4个水文站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Kendall秩次检验法、Spearman秩次检验法和线性趋势回归检验法、Mann Kendall检验法、有序聚类、滑动秩和检验法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淮河干流典型站点多年洪水系列趋势、突变、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年最大洪峰流量有较大变化,上游的偏差系数总体比下游大,即上游序列离散程度较大,其中,王家坝、鲁台子站点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吴家渡、小柳巷站点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王家坝站点突变点为1985、1993和2010年,鲁台子站点突变点为1957、2002和2014年,吴家渡站点突变点为1995年,小柳巷站点突变点为1995年;王家坝站主要有3~8 a、[JP]8~14 a、14~22 a和22~32 a这4种尺度的周期,鲁台子站主要有5~13 a和15~32 a两种尺度的周期,吴家渡站主要有5~18a和20~32 a两种尺度的周期,小柳巷站主要有4~7 a、10~15 a和17~25 a这3种尺度的周期。研究结果可为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