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市场经济中,并购重组已成为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方式.本文从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理论动机和现实动机出发,对我国政府干预企业并购带来的效应,最后对政府干预行为优化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有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伟 《当代经济》2010,(3):66-67
近二十年来,中国企业的并购高潮不断,有关企业并购的理论研究也成为热点。不同于国外的是,在体制转轨背景下的中国,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与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并购,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如何规范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企业并购的财务动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睿  闫加起 《经济师》2002,(11):158-159
明确企业并购的并购动机是对并购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可能的并购动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财务角度考察动机可归纳为 :谋求财务协同效应 ,获得资本市场上的筹资能力 ,获得低价资产等。一些企业还有其特殊的并购动机 :政府动机代替了企业动机 ,买壳上市 ,追求“财务报表”重组等。  相似文献   

4.
徐文才  陈展 《经济论坛》2004,(11):53-53,57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物质资本地位逐渐下降,传统的股东利益导向的公司财务模式受到了质疑,越来越多的学者转向支持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他们认为企业的本质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等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复杂的契约关系网络。企业既离不开股东的直接物质资本投入,也离不开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两者都为企业的存续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企业治理也理所当然要兼顾两者的投入,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5.
论企业并购中的管理者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骏 《当代财经》1999,(10):47-50
  相似文献   

6.
企业并购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界和实务界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并购代表了当今经济格局的演变趋势:也反映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技术进步加快的总体趋势。作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并购的内涵和外延、并购动机和并购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西方企业并购理论:属性、动机与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并购是一种企业行为,其本质是经理人员等相关利益者在企业内外部条件变化情况下,对并购属性的一种积极应用,是市场经济中并购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并购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我国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兼并收购是一种快速扩张的对外交易型企业发展战略。现在的中国企业,正置身于一个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之中。并购作为一种新的战略要素,变得日趋重要。如果能有效地使用这一手段,并购会成为在行业中致胜的源泉。但如果使用不当。并购也会起到极大的破坏作用,最终导致自己退出竞争舞台。当前,只有采取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规范并购中的政府行为等措施,方能解决我国企业在并购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郑海元  卢佳友 《技术经济》2002,21(11):33-34
1.地方政府介入企业并购市场的动机 1.1甩包袱型.这是地方政府将企业当作了财政包袱,因为有的地方实在是让这些企业拖得头痛,年年要支出大量补贴,不知何日是头.财政分级包干后,地方财政必须自求平衡,而地方企业的亏损补贴往往会使财政陷入困境,连行政工作正常支出都感到困难.于是,甩包袱就成为了第一需要,当并购出现时,就将企业推向并购市场,或让其兼并,或让其收购,以尽快甩掉包袱,减轻财政负担,丢掉无底洞.地方政府出于消灭亏损企业、甩掉财政包袱的目的介入企业并购市场,因此,企业并购一般都是亏损并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采取了单个甩和一揽子甩这两种具体的方式,地方政府都希望这样做能使这些企业活起来,继续为本地经济发展作贡献.既甩掉包袱,又能刺激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企业兼并是企业间产权有偿转让的一种经济现象和法律形式。我国企业兼并过程中政府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企业兼并行为进行干预,才能使企业兼并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而当前我国企业兼并中政府干预行为存在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外部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理论的有益补充,战略的制度基础观成为研究新兴经济体中企业战略行为的关键理论基础。从战略制度观的视角,以政府干预为切入点,以文献述评的方式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政府干预对企业经营行为影响的研究成果从三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首先梳理了政府干预相关理论,包括政府干预的内涵、政府干预的类型、政府干预的度量、政府干预与企业性质的关系、政府干预的动因以及政府干预的影响因素;其次,总结了政府干预对企业经营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包括政府干预对企业技术创新方式、R&D行为、投资行为、多元化经营及并购行为的影响;最后,回顾了政府干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方面的相关研究。以期对解决战略理论的本土化问题、解释制度与企业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制度对企业战略和行为的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顾杨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9):100-108
选取2011-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混合OLS、固定效应模型及GMM模型分析政府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活动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政府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具有促进作用,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高新技术企业,政府补贴力度不尽相同;对于不同地区来说,政府补贴对一线城市扶持力度较大,对其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激励作用比较显著,对于二、三线城市的扶持力度不够,对其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激励作用相对较弱;对于不同行业来说,政府会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某一行业制造业财政补贴力度,如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它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最后,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股权分王改革后的并购事件为样本,以并购后竞争优势衡量公司治理溢出效应,研究政府干预对跨区域并购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政府干预下,公司跨区域并购没有取得治理溢出效应,即存在“跨区域并购悖论”.地方国有企业跨区域并购竞争优势显著劣于同区域并购,这是该悖论产生的根源并证实了“政府干预假说”,中央企业跨区域并购竞争优势弱优于同区域并购,地方经济负担转嫁是同区域并购的主要动因.同区域并购后地方国有企业、中央企业竞争优势分别与减少政府干预指数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民营企业跨区域并购竞争优势与同区域并购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企业并购和目标企业定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首先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并购的方式进行概述,说明目标企业的价值不仅仅是其财务评估价值,还要包括许多非财务因素;企业估值和定价是不同的,目标企业定价是并购的核心.接着对企业并购产生的并购增值、并购溢价及并购支付成本进行了分析,明确区分了并购增值和并购溢价.最后对合作博弈的特征进行论述,并购双方可用纳什讨价还价解来分配并购溢价,提出企业并购是一种合作博弈.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中国民营企业控制权结构下的地方政府干预动机,利用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系统研究了政府干预对民营上市公司雇佣行为的影响和控股股东控制权对政府这种干预行为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结果发现:(1)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会调节政府干预与民营企业雇员规模之间的关系,在控股股东控制权较大的民营企业中,交易成本或谈判成本更低,政府干预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雇员规模.(2)这种干预行为降低了民营企业雇员的配置效率,导致了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提高了雇员冗余的程度.文章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进一步了解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魏永刚 《经济师》2001,(1):11-11,17
文章就企业并购中存在的两种主要会计处理方法 :购买法和股权联合法中的后者的合理性作粗浅的探讨。说明其理论基础、主要特点及使用股权联合法的益处与弊端 ,对两种方法作一浅显的比较 ,并介绍各国的基本做法和我国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企业并购活动日益频繁,同时,企业并购的失败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因此,要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就需要加大对企业文化整合力度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兼并主体及对象的角度对目前我国所发生的乡镇企业兼并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乡镇企业兼并主体重塑和兼并模式选择的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钱春海  韩燕 《当代财经》2007,(3):96-101
通过构建一个以东道国利益为核心的博弈理论分析模型,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对跨国企业投资与东道国政策选择之间的均衡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东道国外资优惠政策的最优水平与资本缺口的大小以及对外资需求的迫切程度成正比,与投资环境的优越程度成反比.因此,对于东道国而言,外资政策应朝向合理、有效且注重优化投资环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