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城中村』改革改造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扩展时期。“城中村”,处在城市扩展的前沿地带,它与城市化的质量、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现代化、城乡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关系极大,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所谓“城中村”,是指城市建成区和建设区中的农村或城市规划区中的农村。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市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实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集镇的协调发展。湘西州属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相对缓慢,农村人口比例大,  相似文献   

3.
城市景区生态伦理建设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有建制城市600多个。其中既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有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城市成了人们聚焦的热点,形成了潮流。然而,在城市有限的风景景观中,市区的绿地、林带、花园却出现了一边在建设,一边遭破坏的不和谐现象。以杭州市的河流沿岸绿化带和芜湖市赭山风景区的绿地相继被占、树林被砍、青山被挖等现象为例,阐述了绿色在城市建设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探讨了人们对生态安全麻木的严重后果;呼唤公众将伦理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界,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乡一体化”既不是乡村城市化。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化,本质上是城乡融合。城乡融合需要在城市和乡村应该有统一的规划和政策,而不是双轨制的。通过长期“城乡一体化”过程,使城市和农村居民在政治权利、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方面大体趋于相同。这是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最大的风险是政府主导的“造城运动”。这种政府主导的“造城运动”的推力有二:一是公共治理的病态行为,集中表现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持续发酵;  相似文献   

5.
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从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农业部门本身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历史任务,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三农”问题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全局上来统筹和解决。城乡一体化准确地反映城市和乡村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在城乡联系的层面上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城市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使之成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新思维和推动力。用城乡一体化来推进城市化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使长期进城务工农民变成为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模式。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重点应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广大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是城乡一体化的纽带;县、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化率在突破50%以后的新发展时期,改革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创新土地流转等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中国城市化顺利推进与城乡和谐发展.以土地制度创新顺利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实现城乡统筹、推进国民经济张期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在这些方面提供了良好措鉴.  相似文献   

7.
李鎏  张岳恒 《南方农村》2009,25(6):20-23
本文选用广东省1991~2008年的相关数据,对城市化、城市倾向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城市倾向是导致广东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对“三农”的投资比重,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是缩小广东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城乡一体化”既不是乡村城市化,也不是·般意义上的城市化,本质上是城乡融合,使城市和农村居民在政治权利、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方面大体趋于相同。城乡融合需要城市和乡村拥有统一的规划和政策,而不是双轨制。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最大的风险是政府主导的“造城运动”,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新时期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扩张的背景下,以城市核心功能区和卫星城市之间的农村区域或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区域为重点,提出一种不以农村城市化为目的,而以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统筹城乡新模式——“都市田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区域绿地生态网络与生态功能优化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方法]文章以徐州示范为例,在城市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异质性研究分析基础上,探索城市规划区城乡绿地景观格局的优化路径;运用经济学与生态学原理,按“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理念,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优化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前提,从市域与城市规划区视角,合理配置城乡绿地生态网络景观组分,进而优化区域绿地生态网络。[结果]研究得出2005—2015年研究范围城市化造成大量耕地消失,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加,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快速推进,林地面积占比大幅度增加;地表覆被变化直接表现为景观格局的快速破碎化和景观多样性的下降,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急需提高,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也均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重点提出了强化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完整性与连通性,挖掘潜在生态功能等的区域绿地生态网络一系列优化方案。[结论]文章为研究区及延伸的城乡区域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和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环节,通过构建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研究,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农业大省湖南省为例,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进而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4个方向构建了具体的20个评价指标。进而对主成分分析得出的4个主成分进行研究。[结果](1)主成分1在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森林覆盖率等指标中载荷较大,主要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指标;(2)主成分2在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重和养老保险覆盖率等指标中载荷较大,主要是城乡统筹指标;(3)主成分3在地表水达到Ⅲ类标准的比重和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等指标中载荷较大,主要是生态环境指标;(4)主成分4在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普通高中在校生等指标中载荷较大,主要是人口城镇化指标。(5)湖南省14个市区新型城镇化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长沙市(1.911)、湘潭市(1.567)、常德市(1.537)、郴州市(1.422)、株洲市(1.408)、岳阳市(1.325)、衡阳市(1.312)、益阳市(1.302)、娄底市(1.224)、怀化市(0.988)、邵阳市(0.92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0.926)、永州市(0.890)和张家界市(0.766),说明湖南省各市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不均衡。[结论]为有效促进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提高及各市区均衡发展,应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安阳市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背景下,根据调查研究,本文对本市的生态环境指标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综合物种指数、本地植物指数、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城市热岛效应程度进行分析,论述了安阳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指标建设的对策,为历史文化名城安阳成功创建设...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对其时空耦合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促进云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文章运用耦合度与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时空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并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效益进行测算,从空间分析两者发展的差异。[结果]在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中,只有昆明市处于高水平,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只有玉溪市和曲靖市,其余13个市(州)则处于较低水平以下,在生态环境效益空间分布中,只有迪庆处于高水平,处于较高和中等水平的有怒江和丽江,其余13市(州)则处于较低水平以下。[结论]云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其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从中部向周边递减的特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各市(州)间的合作交流,是缩小地区间差异,推进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关键环节;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有着较高要求,云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还未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是其协调程度在不断提升;减少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资源分配不均及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提升云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低碳、节能、环保成为区域各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都市农业作为高效、节能、高技术、可持续的新兴产业与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是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首先介绍了生态城市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对都市农业的内涵和功能也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建设生态城市与发展都市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了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即两者相结合的价值与意义:都市农业的发展有助于调控城市的非理性扩张和蔓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最后,文章提出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几点思考与建议。指出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一是对都市农业发展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打造都市农业品牌,以农产品基地形成规模经济;二是相关部门实现联动,共同实施建设生态城市都市农业。  相似文献   

15.
在2017年北京市五环路范围以内1052位受访市民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元Logit模型对市民的偏好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究了不同城市园林绿化布局方案与包括市民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市民化特征以及园林绿化特征在内的诸多因素之间的关联及影响关系,并就北京市民选择各种园林绿化布局方案的概率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⑴北京市民普遍偏好于以自然形态实施建设的园林绿化布局方式,而市民对于园林绿化的人为管护的需求同样客观存在;⑵市民的年龄越大、收入越高,每年在京居住月份越多、每年去公园次数和在公园支出越多,他们就越偏好于自然形态的园林绿化选择,反之越偏好于人工形态的园林绿化选择;⑶市民的学历越高、家庭规模越大、距公园的距离越远,他们就越偏好于人工形态的园林绿化选择,反之越偏好于自然形态的园林绿化选择;⑷性别和居住年限因素未产生显著性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建议:应统筹城市园林绿化布局建设的自然与人工属性,增强城市园林绿化布局建设的实用性,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政策制定的市民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市农地资源调查及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文章分析了2007—2016年10年来鄂尔多斯市农地数量变化情况,同时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入手,对此期间内鄂尔多斯市农地资源利用效益进行测度。[方法]建立鄂尔多斯市农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采用极差法、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进行测算。[结果]鄂尔多斯市农地主要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4种类型,占比分别为2.97%、16.23%、43.81%和31.86%;2007—2016年鄂尔多斯市农地数量逐年上升,以园地增长面积最大,耕地增长面积最小,形成以草地、园地为主,林地、耕地为辅的分布特征;10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呈上升趋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升幅度大于生态效益,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优于生态效益;除社会效益外,鄂尔多斯市农地利用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于2012年皆处于"低谷期",但综合效益整体处于上升态势,4种效益上升斜率逐渐趋于一致,农地利用效益步入稳定上升阶段。[结论]鄂尔多斯市农地利用效率逐渐趋于协调稳定上升状态。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是以低碳经济为引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特色建设之路。文章采用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以低碳理念引领城镇化发展,在农村人口转移、基础产业发展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但由于区县经济发展严重失衡,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加之城乡结构体系偏差大,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极大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步伐。鉴于此重庆市应坚持联动、绿色、创新发展路径,以产业集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基础产业的竞争优势;明确城镇生态化发展规律,做好生态区域保护与资源节约工作,构建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格局;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其中,以形成健全的低碳型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有效促进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北京市提出在二道绿隔地区开展新一轮的平原造林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该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该文在空间布局分析的基础上,概述了北京市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并从现实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包括科学布局城镇体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以及大力整治城镇环境4个方面。同时,该文基于规划、土地利用、资金支持、农民利益、绿色产业等多方面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并针对性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即从空间布局入手,优化人口与产业的结构;从规划入手,制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规划设计;从政策入手,确保农民全面、持续、高标准增收的权利;从土地入手,促进绿地产业的发展;从产业入手,打造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优势产业;从资金入手,创新资金筹集的渠道,等等。  相似文献   

19.
城市森林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文明日新月异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健康与幸福日益密切。森林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纽带。因此,加快城市森林建设尤为重要。文章阐述了城市森林的内涵、城市森林建设的必要性、作用、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开发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的科学发展观视角,充分发挥城市开发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中的促进作用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城市开发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内涵入手,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了100年来其城市开发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阶段性与互动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