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农业是社会物质资料的重要生产部门,它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国民经济有机体系。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必将不断变化。一、农业与非农产业部门间相互作用的变化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过程中,农业与非农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经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农业和非农产业的综合发展,这一目标触及了中国农村现代化中的两难问题:农业自身的特点和家庭的天然功能决定了农业最适合于家庭经营,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受耕地资源限制必须使大批农民由农业进入非农产业;非农产业的产业结构特点则要求弱化论理亲缘关系,突出经济关系的刺激和约束作用。组织机制如何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使农民在有效选择中完成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转化,如何使进入非农产  相似文献   

3.
周振波 《农业经济》1998,(11):31-32
诸多学者专家认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是农村的非农产业和城镇。笔者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主渠道。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是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而当前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发展缓慢,“转移”的主渠道就应该发生变化,就应以农业内部消化为主渠道。一、以农业内部消化为主渠道的原因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要解决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制定创造性的、精心设计的农村综合发展计划,重点应放在农村和农业内部的生财之道。托达罗的这种观点值得…  相似文献   

4.
农村城镇化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我国城镇化与城镇用地扩张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动态过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剩余劳力流向非农产业。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工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见表1)。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阶段,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IO.64%上升到15.39%。第二阶段:1958年~196o年,为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引发的超速城镇化阶…  相似文献   

5.
论农业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各国国情和所处历史阶段的差异,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从专业化程度上可分为分业型转移和兼业型转移。 所谓兼业型转移,就是将农业剩余劳动时间转移到非农产业  相似文献   

6.
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经济问题,以获得带规律性的本质认识,这对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加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有重大意义。《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一文,提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可分为积累资金、非农产业反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三者的循序演进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据此可为统一农村发展中若干重大理论分岐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为正确进行我国农村发展的策略选择和深化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各国农业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一般规律,在较充分掌握各国农业投资和经济发展资料的基础上,着眼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对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进行简略分析。 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  相似文献   

8.
在农业与其他非农产业的关系上,农业是基础,农业为工业化提供大量原料、劳动力、资金及市场。在经济发展日趋集约化的今天,农业也有一个增长方式转型的问题,这其实是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如何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和实现这一转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的重...  相似文献   

9.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和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也不例外。但是,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道路的独特性,着力研究这些特征是本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一、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的必然性我国农业从内向型农业向外向型农业转化,是我国农村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也是减少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摩擦、进而最终克服二元经济结构的必要条件。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由于存在着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从事非农产业的比较利益要优于农业,因而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便自发地流入非农产业。然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1.
非农产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非农产业与农村经济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非农产业来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增加农民收入、振兴乡镇经济的途径与办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融产业对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金融产业发展、农业和非农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就中国金融产业发展对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作用比较研究发现,长期而言,中国金融产业发展对农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抑制作用,对非农产业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短期来看,金融规模、金融结构比率抑制了农业发展且幅度较大;金融经营效率、金融产出率促进了农业发展但作用较弱。相比而言,金融规模、金融产出率对非农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推动作用,金融经营效率、金融结构比率对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作用较弱。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金融产业应该兼顾对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支持,促进农业和非农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忠法(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李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在《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撰文认为:农业保护是一个世界性课题,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政策措施。这主要是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承担自然风险,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不利因素比其它产业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滞后于非农产业,加剧了农业的不利地位。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对农业给予支持、保护。但各国情况不同,保护的程度、重点、具体政策措施和手段不同。 中国有自己国情,农业保护必须走自已的道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首先,中国是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工农业、城乡、地区之间的不合理的资源要素分配关系,是长期积累的产物,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关系,结束农业给工业提供剩余,加大农业保护力度,有一个渐进过程。在近期内只能通过价格、税收、资金投入、防止农村储蓄存款流失  相似文献   

14.
王小雪 《山西农经》2022,(9):147-149
基于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已在农村各阶段发展中凸显出重要作用。在新时期下,为了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脚步,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必须带着前瞻性思维对工作进行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因此,农业经济管理部门需要从不同角度考虑,重视农业经济结构,同时在经济管理工作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与现代化技术,从而将地方经济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促进农村经济在未来各阶段的均衡发展。基于此,文章从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入手,分析了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措施,力求为农业经济管理思路的优化带来新启发,为农村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青海省农业的特点、优势及制约因素,提出了今后农村经济发展要抓好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产业、非农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5项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农户兼业经营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有利的。但是,农业生产的普遍兼业化,又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羁绊。伴随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适时适度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建立和完善吸纳新技术的机制,转换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进自身积累能力,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对我国农业规模经济的前景作出基本正确的估计,将为土地制度的选择提供一个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全文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对若干典型国家与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1)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停滞阶段,启动阶段,加速阶段和稳定阶段,(2)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模式可概括为“递进型模式”和“跳跃型模式”。(3)农业发展速度及发展模式的选择、资本形成能力的高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是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宏观变量。下篇通过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历史的深刻反思和转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就农村工业化过程、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以及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农村工业化是不同社会、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纵观农业发展史不难发现,农村工业化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之后,工业才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社会最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就业结构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以前为停滞阶段,1978年至1981年为过渡阶段;1981年后为剧烈变动阶段。土地承包制的实施,农业的高速增长,工农业收入势差的悬珠,以及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是农村就业结构剧烈变动的原因所在。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就业结构的演变带有明显的超前性、封闭性和倾斜性特征。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滑坡”,农村外部环境日趋恶化,农村非农产业自身发展的缺陷日趋明显,这为农村就业结构的进一步变革带来了巨大阻力。要想使这一变革以较快的速度持续下去,必须在稳定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战略,并对农村非农产业实行全面优化。  相似文献   

20.
实现农业平等贸易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现农业平等贸易的障碍与对策徐金海李金诚熊德平一、农业平等贸易的条件农业平等贸易条件所要回答的是当一国的经济成长到什么水平或具备了什么样的经济结构特征时就应实现农业与非农产业尤其是与工业的平等贸易地位。根据“经济发展的‘三阶段理论’”①,国民经济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