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乡风淳,乡村兴。唯有让文明浸润乡土、让文化滋养乡情,才能为乡村振兴舒展精神之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发展好不好,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如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是新时代给出的一道新“考题”。黎川县湖坊乡湖坊村党支部以创评“党建+文明新村”红旗党支部为契机,紧紧围绕“擦亮红色名村底色,  相似文献   

2.
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之一,对乡村振兴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因此,黑龙江省大力贯彻执行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发展黑龙江省乡风文明建设,对于稳住黑龙江省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任意义重大。通过探析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以及黑龙江省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提出可供黑龙江省乡风文明建设参考的路径选择,对黑龙江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天津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积极开展探索和实践,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落到实处,依法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鹰潭广袤的乡村田野上春意盎然。“产业下沉”车间里留守妇女们笑语盈盈,乡村旅游点上“打卡”游客流连忘返,稻田里轰鸣的农机忙着修整沟渠……一幅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大地上徐徐铺开。近年来,鹰潭市委、市政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总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而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青海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不断加强工作力度.截至2020年,青海省脱贫攻坚成果卓著,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是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出现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农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乡风文明有待提高、基础设施仍是短板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强化产业振兴,提升乡风文明,实现治理有效,强化民生保障.  相似文献   

6.
吴自胜 《老区建设》2022,(22):27-29
<正>近年来,广昌县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聚焦“三强化三提升”做强组织、做优产业、做实基础,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走出了一条具有广昌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全力打造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一、强化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振兴组织力  相似文献   

7.
韦冲 《发展》2022,(10):66-6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党建引领是根本,产业兴旺是关键,农民增收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张掖市甘州区探索成立了甘州区国道227线乡村振兴示范带设施农业片区党委,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实质就是要落实到乡民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风文明建设,不仅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灵魂以及稳定美好生活的关键内容。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存在乡民主人翁意识缺乏、道德失范和封建思想、优秀乡村文化面临流失等问题。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培养乡风文明建设的乡民主人翁意识,加强乡民思想道德改善乡村生活氛围,继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一、前言乡村产业建设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从乡村产业建设主体、保障体系和环境建设三个维度助推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代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该战略,并确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关键之一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依托乡村产业建设与发展。树立新发展理念,打造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文献综述、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要求,科学设计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乡村旅游扶贫绩效指标的具体权重,构建对旅游扶贫绩效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科学全面评价旅游扶贫绩效提供理论参考,丰富我国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的研究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万军 《老区建设》2023,(3):21-3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和难点所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蕴含着清晰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既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组织动员障碍、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乡村风习失范、内容供给偏差、思想引领挑战等现实梗阻。为促使乡风文明建设行稳致远,农村基层党组织亟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基础;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多重文化嵌入,丰富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意涵;优化供给体系,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适用性和覆盖面;加强技术赋能,提升应对乡风文明建设数字化转向的胜任力。  相似文献   

12.
发展乡村旅游 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以乡村为基点连接着城市和农村两头,在解决农民增收、调整农业结构、保护农耕文化等方面都能发挥显著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智慧治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先驱,其成效在我国的社会治理当中逐渐呈现。在传统的治理方式难以应对的层面,智慧治理以其灵敏高效、联动融合的特征,从数据化与信息化多个层面推动着我国智慧社会的建设。将智慧化的治理方式运用到乡村治理中,不仅可以助推文明乡风的实现,促进数字乡村、法治乡村的成型,对于打造"自治、法治、德治"并行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智慧治理参与下的新型乡村治理格局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郑洁 《当代陕西》2011,(4):46-47
农村清洁工程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从而以农村人居环境“硬条件”的改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新疆兵团事业需要人,新疆兵团的壮大离不开人的发展,建设乡风文明的新连队是新时代兵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文化润疆工程、发挥先进文化示范区作用的重要支撑.因此,有必要针对兵团基层连队的乡风文明建设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围绕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动态性,并就新时代推进兵团基层连队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赖小红 《老区建设》2022,(12):46-48
<正>近年来,大余县紧抓列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契机,在省、市的精心指导下,积极推动移风易俗,构建文明乡风新路径,取得良好成效,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以“引”树新风,文明氛围浓起来。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引领、红黑榜、“时间银行”等方式,营造浓厚文明新风。一是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网络、电视、乡村大喇叭、“村村一台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宣传清洁家园、厚养薄葬、孝敬老人、婚事简办等文明新风尚,动员群众积极支持、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内容是通过“工业反哺”、“城市支持”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最佳突破口和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5月31日,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开县召开。标志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按照相关方案,今年,重庆市将首批启动10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预计到2017年,重庆市将建成1000个以上经济活跃、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9.
<正>一、前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实现我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服务好“三农”工作,有利于处理好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为我国实现脱贫致富献出一份力量;同时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平衡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农村、农业、  相似文献   

20.
<正>一、前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提出的新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