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贾卫国  陈焕娣 《林业经济问题》2007,27(6):521-524,529
按照SCP范式分析了苏北杨树加工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对市场绩效的影响,指出苏北杨树加工产业虽然资源配置的效率上相对比较高,但是企业规模小,资源浪费严重,生产的相对效率低下,技术进步缓慢。但是,通过苏北杨树加工企业的市场协调行为市场的相对生产效率有逐步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苏北杨树加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意义的基础上,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以及进入和退出壁垒等方面对苏北杨树加工产业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描述,指出目前该市场集中度低、产品雷同,进入和退出壁垒小等现状,表明该产业有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农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将从价格竞争为主逐步转向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的全方位竞争,中国农产品在生产、经营机制和政策环境方面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可以在其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发挥优势、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农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将从价格竞争为主逐步转向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的全方位竞争,中国农产品在生产、经营机制和政策环境方面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可以在其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发展战略是一个企业稳步前进的重要保证,要想使企业久具竞争力,就应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微利与暴利的关系。暴利是指在短期内急剧地增加利润,这往往是投机行为所带来的。现在应当提倡微利战略,微利战略属于企业的正常投资行为,这是企业永恒生存下去的保障。二、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的关系。价格竞争是通过价格的调整(主要是降低价格)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利润。非价格的竞争,包括广告宣传、推销、、改进服务、改进产品等,这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主要方式,国外企业对此极为认同,运用也十分广泛。三…  相似文献   

6.
WTO与我国果蔬产品竞争优劣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果蔬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个直接的因素 :一是成本 ,二是产品的差异性 (质量、品种、性能、品牌、服务等 ) ,所以 ,市场竞争的手段也分为两类 :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目前 ,我国果蔬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低价格上 ,而在产品的差异性方面的非价格竞争上却处于不利的地位。1 低劳动成本下的低价竞争优势我国主要果蔬价格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2 0 %~ 70 %。我国的大蒜、洋葱、鲜姜都是主要出口农产品 ,国内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 5 0 %~ 10 0 %。对水果来讲 ,除香蕉之外 (其价…  相似文献   

7.
我国蔬菜产品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蔬菜产品竞争力的构成从总体上看,影响蔬菜产品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因素对蔬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从产品性质看,蔬菜产品市场是比较典型的竞争性市场。因此,蔬菜产品竞争力的基本形态为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竞争力的关键是蔬菜产品的价格。此外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利风景区发展显现产业化集聚趋势,但普遍存在政府规制现象。以国家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基础上加入规制因素,形成R-SCP分析范式。运用RSCP范式,从政府规制、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营绩效4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水利风景区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政府规制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具有正向和负向的双重作用,正向作用体现为实现了水利风景区资源的有序开发,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减少了恶性价格竞争,促进了资源有效配置;负向作用体现为迫使企业行为突破规制而导致市场绩效的下降。  相似文献   

9.
《江苏农村经济》2006,(10):21-21
引发业界广泛猜想的“出口退税调整”政策近日已经出台,9月15日起实施。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出口退税率由5%或11%提高到13%,产品涉及豆油、花生油、棕榈油、葵花油、棉籽油、玉米油、肠衣等深加工农产品。提高退税率会降低农产品的出口成本,使农产品在定价上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发挥出口农产品非价格竞争优势对价格竞争优势的替代效应。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深加工农产品可以从此次调整中获利。出口退税新政给农产品加工和出口经营企业传递了一个信息,即国家正通过宏观政策,引导农产品出口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  相似文献   

10.
近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禁止砍伐森林的消息公布后,华东木材主销区的苏北顿起微澜,一些本来在寂静中谋生木材的经销企业趁机囤积居奇,苏北市场上的木材价格大幅攀升,惹得素有"买涨不买落"的市民纷纷提前购买木材。综合苏北44个市县木材主营或专营商号的市场调查数据,去年进入9月以来,木材价格普遍上扬了12%~16%,原木每立方米上涨了约130元,成材上涨了约200元,多层板、细木工板以至纤维板价格也陡然上升。据业内行家预计,随着年底木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的深人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外渔业市场的竞争日益复杂激烈,我国渔业企业以往那种各自为战、互不相顾的格局远远不能适应竞争需要。规范自身行为,把行内企业形成群体力量,共同参与市场竞争,以改变其单打独斗、势单力薄的窘境,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渔业企业生存发展的出路。本文将从该角度出发,研究国外渔业中介组织的发展概况,其经验为推进中国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江苏杨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胜  张智光 《林业经济问题》2003,23(1):16-19,24
本文从实现江苏杨树产业化目标出发,界定了江苏杨树产业区域及发展优势,对影响杨树产业结构供求因素及调整和优化的主体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指出其调整和优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剖析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江苏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龙头企业发展能力较差、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企业融资难、环境资源约束增强、科技力量薄弱等主要问题,并在明确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3种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具体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继续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创新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障机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标准化建设及科技支撑力量等6个方面提出优化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路径。由于江苏省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这些对策的提出不仅能促进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为整个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鲆鲽类的养殖企业呈现出地理集聚的现象。论文基于2012年山东省鲆鲽类主产区的分层抽样调查,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模式,对比分析、整理出鲆鲽类养殖企业集聚范式:以养殖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相互作用作为“结构”,以养殖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作为“行为”,以强化当地养殖企业竞争优势为“绩效”。通过探究养殖产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关系,分析了山东省鲆鲽类养殖企业地理集聚的原因,并指出不当的企业集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就山东省鲆鲽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湖北杨树产业化调查基础上 ,分析了杨树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完善利益机制、培植龙头企业等推进杨树产业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江苏省三大地区和各地级市2000 ̄2005年间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出各地产业结构和区位两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以此为依据分别将13个地级市划分为3类;结果发现产业结构和区位两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呈现明显的由南到北逐渐递减的地域差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文章通过对海南省品牌农产品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提出海南品牌农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从而构建符合海南实际情况的品牌农产品评价指标体系,以便有效规范海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行为,找出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提高农产品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方法]研究从海南实际出发,通过问卷调研,确定了海南省品牌农产品的价值来源与影响因素,对海南农产品的品牌经济价值、品牌社会价值和品牌生态价值3个评价维度进行分层设计,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测算。[结果]最终构建出由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海南省品牌农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各生产企业充分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政府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布局,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并拟定符合海南实际情况的发展政策、明确海南品牌农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有效地提升海南农产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8.
经过近 3 0年的艰苦奋斗 ,江苏率先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新兴产业———杨树产业 ,并成为各县的富有民强县的重大举措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然而 ,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 ,本文主要研究了江苏杨树产业发展的现状 ,并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