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大致分三个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呈现出了不同的社会现象.笔者在总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同时也参照国外有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和实际状况,进行比较分析适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条件.  相似文献   

3.
路远 《商场现代化》2006,(24):341-343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如何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本文结合发展经济学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相应政策,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改变不合理的城乡就业分割制度、提高农民素质等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政府的角色和功能出发,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并探讨了政府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西是一个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总量大,整体素质低.农村自身吸纳剩余劳动力资源的能力较差,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够完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因此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就成为解决广西"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通过对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向非祆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本文通过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对矛盾引出论题,总结了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建设关系面临的困境.从而做出了统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罗子俊 《商场现代化》2006,(10):201-202
本文调查分析了洛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条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和成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依据5个原则,提出了加快洛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国外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两个模型入手,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加快城市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宋健  朱晓林  潘赛 《现代商业》2007,(35):214-215
本文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策略和异地转移策略做了分析,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在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同时,鼓励民工回乡创业,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只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0.
邵作昌 《中国市场》2006,(1):138-139
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4亿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000万人,他们几乎全部转化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使许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从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为此,笔者对山东省济宁市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得许多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有许多关于劳动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关表述,如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剩余劳动力的界定、产生的原因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为我们研究探索劳动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付萍  王荧荧 《商》2014,(52):291-292
贵州省城镇化率自1978年的12.06%持续上升至2013年的38.2%,意味着贵州的城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的空间结构、产业定位、城市规划等都而临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给城镇建设带来了各种影响.本文从城镇化进程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方向研究贵州省城镇化与房地产业的如何协调发展,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赵德昭 《财贸经济》2018,(1):118-131
本文系统构建了包含FDI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1996-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FDI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布格局和时空跃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在区域分布和空间集聚类型上基本保持一致,已形成以东部地区为集聚中心的“核心一外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近邻效应.全国样本的空间计量结果表明,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其空间集聚格局具有“马太效应”特征.分地区样本的空间计量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要小于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弱于中西部地区.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实施区域差异性的引资政策,充分发挥其正向空间集聚和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利用FDI产业的梯度转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集聚的空间非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14.
邵作昌 《中国市场》2006,(2):138-139
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4亿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000万人,他们几乎全部转化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使许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从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为此,笔者对山东省济宁市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得许多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如何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本文结合发展经济学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相应政策,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改变不合理的城乡就业分割制度、提高农民素质等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梁霄 《商场现代化》2006,(34):357-358
建立农村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业、农村的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和谐。基于此,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流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和经济行为.对于贫困山区农村来说,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流动无疑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十堰市竹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是湖北省的特困县,几年来,通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流动,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城市化发展是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个阶段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0.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影响我国农村劳动转移的因素,并提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