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亚南 《商》2014,(1):268-268
通过分析《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结合我国碳排放和碳生产率的现状来研究我国低碳发展之路,并且根据碳排放和碳生产率的区域分布情况具体给出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由于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碳减排对于中国来说,既是一场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从国内外的环境、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推进碳减排的重要性;最后就碳减排可能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曹维焕  钟鼎 《商展经济》2023,(5):104-107
碳排放强度是以每万元GDP所承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在2005—2019年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同时结合碳交易对试点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以及市场理论分析方法对碳交易政策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计算发现,七个试点省市的碳强度在进行碳交易试点后均有所下降,并于2019年均降至1以下,部分试点省份甚至接近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存在,为我国后续开展全国碳市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碳排放权交易也成为达成“双碳”目标的一大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张姝 《商》2014,(2):150-151
进入21世纪以来,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又进一步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逐渐增加。因此,碳排放的控制已成为世界各地的一个重要选择,许多国家都开始尝试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碳减排审计”应运而生,成为各全国关注的焦点。本文中,将以什么是碳审计展开话题,接着将介绍世界各地碳审计研究的现状,之后结合中国国情分析碳审计我国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碳审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衡量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关键性指标。出口贸易作为拉动广东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广东省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分别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方面对广东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促进广东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优化贸易方式,推进清洁能源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志刚  侯宁 《中国市场》2009,(10):52-53
近几个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在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寻求能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人类开始反思并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本文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背景和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容和我国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在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中国已成为令世界瞩目的新兴经济体。但由于长期采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正约束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道路上要面临的严峻现实。本文指出中国当前面临的资源约束主要是资源短缺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耗竭问题,并简要分析资源对经济长期增长的约束影响。最后,探讨了如何在资源约束下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提是树立全新资源观,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产业结构转换升级,重点在于加强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徐盈之  张赟 《财贸研究》2013,24(2):50-59
针对国内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泄漏"问题,在区域间贸易的框架下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依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责任原则分析中国各区域的碳减排责任和分行业的区域碳减排责任的差异,并将碳减排责任与碳减排效率相结合研究区域的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区域碳减排责任和碳直接排放量存在不一致现象,碳减排责任能更全面准确地测算各个区域的碳排放量;中部和东部沿海区域的碳减排总责任分列全国第一、二位;中部、西南和北部沿海区域的碳减排潜力最大,应作为今后碳减排的重点实施区域。  相似文献   

9.
随着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愈发严重,节能减排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高新技术企业以其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值的特征成为近几年产业发展的重点,2006-2012年数据分析显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与碳排放之间基本呈现相对脱钩的状态,扭转了以往工业总产值的增长与碳排放长期依存的局面,显示了高新技术企业突出的碳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是陕西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变量.本文结合环境经济学对生态环境定义的阐述基础上,分析陕西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目的在于消除陕西生态环境的约束状况,推动陕西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中,旅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实现旅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内在要求。通过对2004-2015年旅游生态系统相关研究文献的系统回顾,从旅游生态系统设计、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估、旅游生态系统能值以及旅游生态系统健康、旅游生态系统管理、旅游生态系统补偿六大方面进行系统的总结与述评,以期为我国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理论范式正在形成。但由于研究中重实证而轻规范,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且理论提升不够,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应进一步强化一般理论的研究,并使之系统化。此外,可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和要素对外贸易指标体系的设计等方面,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充裕的资源作后盾和良好的环境作保证。然而,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在人均资源占有率偏低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交互作用下,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众多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约束。可持续发展之所以面临资源环境约束,除了人口众多、资源禀赋较差、生态环境先天脆弱等客观因素外,还有资源环境的需求、利用、配置、管理四大原因。要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必须以观念创新为前提、以产业创新为基础、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以市场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出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北京微电子制造企业碳减排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因素是企业实施碳减排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结构因素对企业碳减排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是顺应全球低碳转型、推动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我国24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测算数字经济和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2)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区域异质性和城市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一、二线城市和东部地区城市的数字经济推动作用明显高于非一、二线城市和中西部城市。(3)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缓解城市蔓延、降低碳排放和促进技术创新,助力于我国实现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4)数字经济对我国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呈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基于研究结论,应大力推动城市数字经济建设,强化我国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陈艳  李浩 《中国商论》2024,(1):114-117
本文基于浙江地级市2010—202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绿色金融与碳排放的内在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实证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2)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绿色金融作用于碳减排的路径之一,且绿色金融通过其产生的间接“减碳”效应与直接效应相当;(3)产业结构合理化也是绿色金融作用于碳排放的路径,但绿色金融通过其产生的间接“减碳”效应远远弱于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9.
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目标、任务,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动力、评价,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述评了国内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状况,展望了今后国内经济学方向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相似文献   

20.
碳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整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我国于2014年开始施行环保约谈制度,但这项制度是否有助于实现碳减排目标尚无定论。本文基于2003—2019年我国257个城市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环保约谈制度显著降低了城市层面的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规模,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环保约谈的碳减排效应主要体现在短期,其长期可持续性有待改善。究其原因,一方面,官员变更减弱了减排有效性的发挥;另一方面,面对环保约谈所带来的环保监管举措,企业可能采取短期措施或通过控制生产规模来减少碳排放,但是其能耗强度、创新能力等并没有明显改善,从而使得环保约谈缺乏长期碳减排效果。因此,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建议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当地的绿色创新环境以激励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切实提升环保约谈碳减排效应的长期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