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是通过建设中小微型塘坝、水池、水柜、水窖等工程,集蓄雨水径流,并贮存起来,用于农业灌溉和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以解决人畜饮用水、发展旱作农业补充灌溉、进行生态植被建设等为目的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相似文献   

2.
集雨场用地(也被称为雨水集蓄利用的“水源地”或“水源工程”)是雨水集蓄利用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不动产,应该与土地和房屋等不动产具有相同或相似以及规范的法律登记,但其并没有与土地和房屋等不动产享受着法律层次上的眷顾,使其存在着权利上的缺陷与不足。因此,探讨此中法律问题,对于完善雨水集蓄利用的法学理论研究体系,保护集雨场用地所有人和使用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雨水集蓄利用效益的更大发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鹏  王龙 《当代经济》2007,(10):92-93
集雨场用地(也被称为雨水集蓄利用的"水源地"或"水源工程")是雨水集蓄利用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不动产,应该与土地和房屋等不动产具有相同或相似以及规范的法律登记,但其并没有与土地和房屋等不动产享受着法律层次上的眷顾,使其存在着权利上的缺陷与不足.因此,探讨此中法律问题,对于完善雨水集蓄利用的法学理论研究体系,保护集雨场用地所有人和使用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雨水集蓄利用效益的更大发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城市的雨水利用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车伍 《环境经济》2004,(10):50-53
我国对城市雨水的各种处理、利用技术尚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没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要求。现阶段对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有利于在我国构筑和完善该技术体系。建立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相似文献   

5.
在对城市小区雨水集蓄利用可行性进行认真分析后,对绿色生态小区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及功能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并对绿色生态小区雨水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雨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针对城市水资源的短缺,提出了雨水利用的必要性;通过对径流雨水水质特性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的对策.并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雨水利用的工程措施及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7.
8.
在城市水资源紧缺以及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雨水因其处理方法简单,成本低廉而成为一种新的可利用水资源,雨水利用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辽宁某城市实际状况,提出几种适宜的城市雨水处理工艺和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9.
董萍  卢晓锦 《城市建设》2010,(4):498-498
在城市水资源紧缺以及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雨水因其处理方法简单,成本低廉而成为一种新的可利用水资源。雨水利用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辽宁某城市实际状况,提出几种适宜的城市雨水处理工艺和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武侯祠景区雨水收集利用景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雨水的收集利用技术与景观结合,代替传统的雨水管理方式,将逐步成为号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亮点.成都市武侯祠景区是国内外游客和成都市市民共同喜好的游憩点,探讨其雨水的收集利用景观,利于促进节水和平灾结合的旅游景观工程实践.研究内容包括:一是研究方案的可行性,量化收集的雨水能否满足水体日常补水量并储存雨水,二是雨水收集利用景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井溢村农用林业的经营类型、模式和效益,总结了该村的作法和经验。实施农用林业5年以来,全村总产值从19万元增加到59万元,其中林业收入达30万元,占总收入的51%。由于实行农林复合系统经营,土壤侵蚀得到很好控制,干旱问题缓解,创建了较为高产的农业生态系统。表明在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推行农用林业是振兴农村经济、治穷致富的一条新出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总结治理黄土高原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应注意的六个问题,山川秀美与脱盆致富的关系,农林牧的关系,长远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整体布局与分散经营的关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关系及领导群众与依靠群众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黄土高原人口负载量的变迁看农业发展的生态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人口负载量的变迁为线索,分析了黄土高原农业发展与人口的技术负载量和生态负载量的关系,并重点分析了生态条件的恶化对人口负载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史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以2000年中心比例尺1:15000的彩红外航片和2003年同比例尺下退耕及土地利用实地调查为基础,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黄土高原中尺度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2000~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的主要类型及方向,并构建退耕指数及退耕影响系数,分析了距研究区内公路及城镇不同范围的布局特征。结果表明:3年间利用类型转换集中体现在草地和旱坡耕地向人工造林地转移,人工造林用地年增加速率达34.5%。人工造林用地面积迅速增加,是这一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特征。受地貌发育规律影响,距公路以远退耕指数呈下降趋势,2km处为峰值,是全区水平的1.35倍;距公路以远退耕影响系数为增加趋势,在6km处达峰值,是全区水平的5.2倍。受城镇化发展影响,4km范围内退耕指数和退耕影响系数均显著小于4km以远范围,说明4km以远受城镇发展影响减弱,黄土丘陵农业景观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同时,该地区还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总结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探讨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选取地形、植被、水资源、气候和灾害等自然因子构建人居自然适宜性模型,进行人居自然适宜性测评,并基于人居自然适宜性对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人居自然适宜指数整体上呈现由内向外逐渐升高的对称分布,并以城市为据点形成高人居环境指数包围格局。②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整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少的趋势,局部由城区向周围地区依次减小。人口密度与人居环境指数显著相关,随着人居环境适宜度的降低,人口密度降低。③黄土高原地区人居环境面积分配相对均衡,而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相较于2000年,2010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趋向于不均衡化,其中人口空间分布与降水和湿度的趋于不均衡化,与地形、植被覆盖和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趋向于均衡,但程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以水土流失为基本特征的生态退化严重制约着黄土高原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建及恢复生态系统是新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本文在分析以往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学角度解读黄土高原生态退化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生态一经济相互作用的机理,并探讨了该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及途径。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但由于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固有的脆弱,长期以来,因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严重,资源被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两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文章总结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恶化生态环境、引发黄河水患、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危害农业生产、导致贫穷落后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综合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综合分析了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的发展空间,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是改善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对策,以林牧为主,建成林牧业基地是方向,并对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实现目标模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大量翔实的调查资料,分析论证了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因素,干旱发生规律及其主要类型,进而对该区干旱缺水的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为粮食及农业生产的防旱抗旱减灾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