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退耕还林还草与发展西部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退耕还林还草要实事求是,尽快推行停耕封山补粮政策1政策来源。近几年,国家粮食出现过剩,国家粮食经营部门亏损,农民种粮不合算。这种市场状态,如果国家不及时干预,由市场自发调节,必然会影响全国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国家怎样干预粮食市场,可能有多种选择,但选择缩小粮食种植规模是最直接的。因此,国家首先考虑退出陡坡耕地粮食种植。但是陡坡耕地是一些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让其自动退出不可能做到,国家粮食补助政策也就应运而生。因此这次退耕还林还草也是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的一种做法。2政策实施的主要困难。从生态环境的要求出发,…  相似文献   

2.
族地区粮食购销市场化后,注重粮食安全,是粮改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一、甘孜州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1.实施天保和退耕还林工程后,耕地减少,产量下降该州2001年减少耕地3.5万公顷,粮食减产0.78亿公斤,人平144.5公斤。五年内退耕还林(草)7.3万公顷,人平减产306公斤,人平生产粮食只有150公斤左右。国家基本建设用地增加,全州耕地面积还会减少,粮食生产空间越来越狭小。全州人口按平均7.8‰递增,每年将增加人口7100多人。粮食供应缺口增大,粮食安全不可忽视。2.粮食需求增加①实施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的深层次思考——以长江上游云南省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毁林开垦、陡坡耕种是造成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将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退耕还林,是阻止生态进一步恶化,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生存环境的重要举措。但在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云南境内的退耕还林工作中,涉及的不只是耕地转为林地的土地利用形式的改...  相似文献   

4.
一、粮食的供给弹性比较小,一般小于1。中国耕地有限,总面积为1951亿亩,人均耕地159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且分布不均匀,质量不高。播种面积有限,常年播种面积在165亿亩。当市场价格上涨时,生产者不能马上扩大耕地面积,或者加班加点地生产,迅速扩大市场供给量;当市场价格下跌时,也不能迅速减少种植面积,或者将生产期的粮食毁掉,转种其他经济作物,这不仅在短期是如此,而且在长期也是如此,因为在有限的耕地资源条件下,种植面积扩大或缩小的空间有限,可变动的只是种植结构内部的调整。二、粮食的需求弹性也…  相似文献   

5.
滇西北地区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滇西北地区山高坡陡,区位特殊,耕地总量少,坡耕地多,陡坡种植面积大,农业生态环境脆弱。随着滇西北地区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在该区域实施,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本农田建设步伐,彻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同时要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耕地“非粮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属于准公共物品,离不开政府干预,政府负有阻止耕地"非粮化"的责任。不同类型的耕地种植主体基于不同的价值目标选择是否种粮。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可以兼顾各耕地种植主体的价值目标,有效防范耕地"非粮化"。论述了政府干预耕地"非粮化"的原因,划分了种粮主体的类型,总结了耕地"非粮化"的原因,提出了阻止耕地"非粮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西部地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水土流失,环境恶化,而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毁林开荒,陡坡种粮。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是加强西部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大举措。退耕还林还草采取“以粮代赈”,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户,国家按一定标准无偿提供粮食,实行以粮食换林草、换生态,保证农民退耕之后吃饭有保障,收入不减少,以调动农民还林还草的积极性。广西河池地区,山地多,退耕还林任务重,粮食供应数量多,供…  相似文献   

8.
关于25度以上坡地退耕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有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约一亿亩,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西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华南亚热带地区。一般地说,坡度超过25度以上的土地修梯田作耕地利用不够经济,同时,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特别严重,是我国现阶段土壤流失,江河淤塞的严重根源。在我国目前粮食状况已基本改善的条件下,对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牧,为改变我国水土流失和宏观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应退耕的25度以上陡坡地一般是在山区或深丘陵区,那里基本上是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因此,退耕还林的过程不能不受到这些地区特定的经济、技术和物质条件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应该注意研究和正确把握主要的影响因素,不仅要考虑生态效益,还应该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全国来说,真正完成退耕还牧任务将是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不是短期内一蹴就而就的事,应该有长远的考虑,立足于综合发展,配合采用多项政策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第1期1切实做好退耕还林还草粮食供应工作4在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暨国家粮食安全研讨会上的报告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8加强粮食经济研究,更好地为新世纪国家粮食安全服务——2001年11月14日在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会暨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会长白美清12努力做好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各项工作北京市粮食局局长田鸿儒14机遇挑战对策——粮食购销市场化对主产区的影响浅析朱斌16玉米退出保护价地区国有粮企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杨万双林西辉19积极参与小杂粮产业化开发…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对四川粮食供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退耕还林对四川粮食供给的影响(一)退耕还林对四川粮食生产量(供给)的直接影响我们对1999年以来,四川实施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量(供给)的直接影响测算如下:由上表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对四川粮食供给(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且随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而增大。如果单从新增退耕还林对当年粮食产量的影响考察,其影响十分有限,占当年粮食产量比重最大的2003年也仅为1.99%。但退耕后的耕地不能再种植粮食作物,我们还必须从累计退耕面积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四川退耕还林(累计)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绝对数量从1999年的31.69万吨增加至2003年的201.…  相似文献   

1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文件规定,现对执行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粮食的试点地区有关农业税政策问题通知如下:一、执行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粮食政策的试点地区,凡退耕地属于农业税计税土地、国家补助粮食达到或超过了退耕之前原常产水平,可从补助粮中先扣除农业税,再发给农民,以不减少当地政府收入来源。二、退耕之前的原收益水平,按土地退耕前5年的常年产量计算。补助粮食标准(长江上游150公…  相似文献   

12.
在全区退耕还林粮食供应工作会议期间,农发行广西区分行副行长黄小卫应本刊记者要求,就农发行广西区分行对我区今年退耕还林粮食资金供应和管理的有关信贷原则,回答了本刊记者的提问。采取抵押担保方式是确保资金安全的客观需要问:今年我区退耕还林粮食资金供应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主要内容就是要确保资金的及时供应。退耕还林地区农民为了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作出了牺牲,国家对失去耕地的农民进行粮食补助,妥善解决农民吃饭问题,意义十分重大。在8月14日召开的全区地市农发行行长、粮食局局长联席会议上,我行已经明确这部分…  相似文献   

13.
当前农民种粮动机大致可分三类。一是为自给。种植粮食以获得口粮,或降低生活成本。二是自给同时销售余粮作为家庭补充收入。虽然知道种粮不赚钱,种粮不合算,但由于国家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一系列补贴发放,即使在亏本的状态下,也会坚持种植粮食,但不会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大面积的种植粮食。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水土流失剧烈,生态环境脆弱,最显著的特点是西北缺水,西南缺土。整个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0%。不解除水资源短缺危机,不治理好水土流失,就不可能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可能解决这一地区群众的生存问题,也就谈不上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西部大开发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一是抓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依照《水土保持法》,对25度以上陡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地开展草、灌、乔植被建设,恢复、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坚持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调整水土保持措  相似文献   

15.
现在许多人认为,农民不愿意种植粮食,是粮食管理体制的非市场化约束多了,只要将粮食市场化,粮食价格就会涨上来,农民就有了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不可否认,现在的粮食流通体制的确市场化不够,行政干预太多。但是如果一味认为,只要粮食市场化,就能够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则是以偏概全了。  相似文献   

16.
一、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现状 1、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总产量降低.名山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粮食种植,特别是稻谷的种植.近几年随着全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村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已由粮食种植大县变为以茶叶和粮食相结合的种植模式,而且茶叶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稻谷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17.
试论实现耕地持续利用的目标模式与措施宋敏岳正华12亿人口的大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像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台湾地区那样,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把70%左右的粮食消费转向依靠国际市场。严峻的耕地形势一再警示着我们:拥挤的耕地不仅是我们的衣食之源,肩负着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18.
关于做好当前退耕还林工作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对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退耕还林工作重点强调了五个方面。包括对退耕还林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工程成效与经验的深入总结宣传、保质保量完成工程进度、强化资金管理与责任落实、"十二五"退耕还林工作谋划。强调指出: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关系到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各地要高度重视,投入精力,研究新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问题,注重实效,不搞利益均沾。规划规模要科学测算,严格限定在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多、生态地位重要的区域,兼顾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客观科学地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对县域耕地压力效应的影响。[方法]文章以乌江流域典型县——武隆县为例,通过实际调查和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来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耕地压力效应的影响。[结果]近15年来,退耕还林工程面积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性R~2=0.934 2;研究区退耕还经济林方式下存在林下种植现象,其产生的"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为0.204hm~2/人,比正常人均耕地面积0.164hm~2/人增加了0.04hm~2/人;研究区粮食总产量受到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甚微,但退耕粮食补贴占粮食总产量比例随退耕面积逐渐增大而增大,且处于2.6%~20.9%之间,平均为17.2%;退耕粮食补贴在减缓区域耕地压力状态比退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林下种植方式下明显,但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提高会极大地增加区域的耕地压力状态。[结论]总体上,退耕对县域耕地压力效应具有正效应,对客观地总结评价以及深化退耕还林工程,有序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若放任耕地“非粮化”势必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现行法律对耕地“非粮化”的规制主要聚焦于耕地种植条件的保护,即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但是,“三位一体”保护并不必然实现耕地“非粮化”的有效规制,耕地经营者也没有将耕地用于粮食生产的法律义务。耕地“非粮化”本质上是市场机制的唯利性,市场障碍以及市场调节的被动性与滞后性等市场缺陷导致的市场失灵。在国家适度干预理论以及控制与激励有效平衡理念下,通过细化耕地类型并差异化赋权,排除工商资本反垄断豁免特权,适当提高粮食补贴水平和粮食收购价格等措施,经济法可以实现耕地“非粮化”的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