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状况分析对山东省很有借鉴意义。本文分析采用了国家信息中心制造业信息化的基本指标体系,对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客观发展现状和主观发展目标做了全面总结,从而发现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企业方面不仅水平高,而且贡献巨大,但政策环境没有山东积极,技术环境和服务环境尚存不足。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正深度融合,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基于广东省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三张投入产出表,从投入视角测算分析了广东省造业投入服务化程度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发现:服务的中间投入增加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广东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须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和提高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王泳波 《商业科技》2014,(19):161-161
文章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2008-2012年广东省制造业就业数据,研究汇率变动对广东省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在长期中,人民币汇率升值会恶化广东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环境,给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制造业劳动力需求减少,就业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运用广东省细分行业2000年~2008年面板数据,分别从制造业28个行业及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三个方面,对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广东省生产者服务业对其制造业效率的支持作用,但作用很弱,这与广东省制造业"两头在外"的产业结构非常吻合,最后,在对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从粤港区域合作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环境。作为制造业强国,我国制造业能否进行有效地信息技术投资关系到整个行业的转型及发展。文章从制造业的角度对信息技术投资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张彤 《商业时代》2013,(1):50-52
制造业物流信息化是制造业信息化与物流信息化的融合。物联网的兴起和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物流中的应用,对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文章指出,在物联网环境下,应通过建立政府推进机制和行业交流渠道、制定制造业和物流业信息化统一标准、促进物联网与企业现有资源融合、建设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开发和应用物联网关键技术、培养和引进复合型物流人才等措施,推动我国制造业物流信息化朝着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记者从正在广东省南海市召开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工作会议获悉 ,“十五”期间 ,广东将实施信息技术发展战略 ,加快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全面推进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此 ,广东省提出“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其主要内容是 :进一步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促进全省信息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加快软件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信息资源 ,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 ;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推动金融领域的信息化 ,发展电子商务 ;加快政府与社会事业信息网络建设 ,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和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随着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制造业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实现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摆在眼前的难题。制造业要走向智能化、信息化、高附加价值,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回应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本文从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入手,立足于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明晰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意义,提出制造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制造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其近几年来的发展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问题。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基础上的,因此,形成了一大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使得制造业在转型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文章通过计量得出,广东省制造业集聚度上升,但比较优势制造业发展缓慢,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还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低下仍然困扰着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0~2010年广东省21个市30个制造业子行业的数据对广东省制造业区域聚集情况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广东省制造业的大部分行业都集聚在珠三角地区;第二,广东省新兴制造业和潜力制造业的行业集聚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传统行业的集聚程度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广东省传统行业存在着过度集聚的现象;第三,广东省制造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最大的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新兴潜力行业,而制造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最大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个传统行业;第四,珠三角一带主要以回归系数较高的电子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和化学原料等新兴工业为主,而广东省其他地区主要以回归系数较低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基于上述结论,广东省在发展制造业方面应实行区域差别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邓朝武 《中国市场》2014,(42):79-81
选取2006—2011年广东省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统计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广东省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广东省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很强的关联性。在广东的科技服务业内部,申请专利数、政府财政科研拨款、R&D课题数和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制造产业的关联度显著,而获得专利数、R&D经费使用情况、R&D人员总数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相对较低。因此广东省应该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广东省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
周镭  宋倩 《商业时代》2007,(31):41-43
动态联盟是信息化进程的结果。制造网格使企业动态联盟,供应链、客户关系和营销模式均发生改变,进而带动虚拟经营模式的变革。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分析制造网格技术对制造业的影响,研究制造网格技术发展环境下动态联盟的新特点、运行机制和我国制造业的应对策略,以期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田甜 《商场现代化》2016,(30):115-116
制造业作为我国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效率不仅影响制造业的经济,而且也对我国经济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促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其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制造企业要能产生新型的建设理念,把信息化建设观念融入到制造业中,从而提升整个制造业的制造效率。但要想有效的建设信息化制造产业,制造产业就要深入研究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和思考影响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因素,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因此,本文将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应用EVIEW和SPSS软件对广东省1995—2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存在着单向协整关系,物流业是制造业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渠道,并基于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流通业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升,现代流通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逐步显现。制造企业规模与流通业对制造业的效率提升作用负相关,促进制造企业商贸服务外包有利于发挥流通业对制造业的效率提升作用。制度环境的完善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发挥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洪磊  于洋 《商场现代化》2012,(34):117-119
制造业服务化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阶段。本文介绍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优势。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提出了面向制造业服务化的信息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制造业信息化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引擎。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和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可以判断我国产业结构所处阶段以及制造业信息化的程度,并根据制造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理,提出制造业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方向的政策建议,为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做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改造升级发展的关系,然后以信息服务业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为例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针对装备制造业的信息服务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郑少智  李敏 《商业时代》2012,(32):133-134
本文基于广东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理论和二者的作用机理,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分析了两个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并且利用OLS回归对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分析的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有正向支持作用,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拉动作用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效应相较而言比较薄弱.要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升级,必须要努力挖掘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广阔的贡献空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介绍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然后提出了一些促进制造业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并对它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