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地发展权制度构建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发展权(Right of agricultural land development)是指农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时而产生的土地增值利益,是土地征用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将农村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国有化,然后再进入土地市场,即改变农村土地使用性质而产生的增值利益。由于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中对农地增值利益——农村土地发展权(以下简称农地发展权)规制的空缺,农民权益无法得到维护和落实,特别是大量失地农民的生存权受到严重威胁,给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修改现行《土地管理法》,确立农地发展权已迫在眉睫。农地发展权制度在国际上以已被普遍适用,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构建和完善该制度,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的制度安排所存在的缺陷,既不利于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也制约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深化改革。在现有法律支持下,坚持现行土地所有制、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和确立产权代表、赋予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完整的权能,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土地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从法律的角度进行思考的必要,搞土地集中,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经营可能会影响现行农村社会关系的稳定,并将对我国法律制度建设提出新的问题,因此,应完善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切实加强对农民生存权的维护。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完善与农民权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合理配置和流转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也存在农村土地产权主体虚位、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农民土地产权权益被侵犯等新的制度问题,需要采取明确土地产权主体、稳定集体土地承包权并辅以定期微调、规范政府征地行为等措施,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建构农村土地信托制度 破解“三农”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信托是土地流转中的一项制度创新,其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权益的维护、农村的稳定以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增加农业投入,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构建良好的农村土地信托法律制度,才能对破解“三农”难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作为可持续发展主要理论基石的代际公平理论,要求社会经济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不能对后世代的发展构成威胁;它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理论性与实减性、继承性与规范性等特征.西方学界主要从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三大途径集中研究了代际公平的正当性、外部性、储蓄率及代际公平的帕累托改进等问题.代际权利与义务的界定,关怀主义消费观的提倡,代际外部性的消除与代际公平的实现,促进代际的可持续发展等已成为国内代际公平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释放制度能量: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再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30年间取得重大突破,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关键是赋予农民土地用益物权.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产权主体缺位和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探索农地流转新模式迫在眉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农地制度改革,既要注重研究农地所有制,又要充分关注农地产权,按照效率原则对农地产权进行合理界定,通过完善农地产权交易市场、打破地区壁垒等途径,促进农地资产合理流动,实现农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历经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制度变迁并日臻合理,制度绩效有了明显提升。然而,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存在产权主体虚置、产权客体模糊、产权主体残缺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此,应该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延展和物权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细分家庭承包土地使用权到个人,实现集体土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对等化。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分类处理农村土地,保障国家利益、集体权益和农业用地,创新保障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9.
发展农村土地金融的三大必备条件是土地产权完整、权利交易自由和农民保障完善。农村“三权”抵押和“三三法”抵押物偿债机制的建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和“地票”交易制度的建立、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土地产权主体的多样化、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重庆初步具备了推行农村土地金融的条件。要逐渐建立“农民土地实物资产交易金融”和“农民土地权益资产交易金融”两类土地金融体系,制定农地金融扶持政策体系和农村非农地金融开发政策体系,培育农村土地资本化的内部积累和运行机制,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以及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0.
加强农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财产收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文章阐述了农地流转视角下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护,认为农地流转中一定要让利于民,遵循平等保护和确保收益的价值理念,健全法律法规是前提,规范政府职责是核心,构建市场机制是关键,完善社保体系是保障。  相似文献   

11.
2003年以后,农村土地纠纷取代税费争议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失地农民群体不仅经济利益遭受损失,社会利益也处于边缘化状态[1]。文章基于54封失地农民的来信,试图通过对基础资料的分析,归类失地农民维权途径与反馈结果,展示失地农民诉求受阻的具体环节,呈现失地农民维权途径与反馈机制的运行机理,以期化解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梗阻。  相似文献   

12.
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失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产物。由于受制度缺陷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失地农民的权益严重失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危害。只有在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市场补偿机制、规范征地程序的基础上,通过立法、司法和执法的联动,构建起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才能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成都邛崃市汤营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由汤营村村委会和村民发起成立,股权结构包括村民承包地经营权股权、集体土地股权、村民现金投资入股和政府性公司不计息红保本股金,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实行“股权+红利+工资”的收入分配方式。这种具有本土性的新型农村组织形式具有典型性,对全国各地的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内2047县(区)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将国内设立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与20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政策实践视为一次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两项区域政策的实践绩效。分析表明,两项政策实践均能提升政策实施地的经济绩效;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少数民族地区、外生性财政转移支付依赖程度越高地区和市场经济活力弱势地区存在政策绩效增强效应;基于片区、省际、市域和县域层面的成效差异和两项政策效果异化表明深度贫困地区会陷入先天劣势不足、内生动力不足、长期依赖于政策帮扶的困境。更为关键的是,本文基于市场型、管理型和政治型交易费用理论,分别从农村产业革命、农村经营主体和制度创新三个维度,探索乡村振兴的行为路径。此外,必须自始至终将坚守土地产权稳定、农民主体地位、集体所有制公平原则等,完善土地用益物权、构建产业长效发展机制和实现教育、医疗和人居环境等提上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改革试验议程。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福建省目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面临土地用途"非粮化"、资金瓶颈等问题,应适时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和法制化进程,完善土地流转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机制,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并借鉴台湾农业经验,加强闽台合作,以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存在主体虚位、权能残缺等弊端,不利于农民权益的保障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集体土地的不可分共同共有制,明确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关系、保护农民利益和用物权制度规范土地权利,应当是改革的最佳选择。目前要做到:明确集体土地的权利主体,健全行使共有财产管理权的组织机构,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和权利行使方式,限定集体土地的公法义务,改革土地法律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保障农民权益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事关农村改革发展成败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农民权益受损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维权主体的弱化或缺失以及对农民权益需求的偏离密切相关。因此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通过构建"三主体"维权模式,实施四个方面的并举,在推动城市化、工业化良性发展过程中着力保障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18.
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化运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实现土地资源最优化配置、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必须实行农村集体土地的市场化运作。运作的主要模式有:加快土地承包权物权化,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转移农村人口;探索农村宅基地市场运作规则,建立农民财富积累机制;盘活农村非农建设基地,建立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进入市场交换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