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 《价值工程》2012,31(10):5-6
文章把广西产业集群分成三种:资源禀赋型、市场依托型、大企业主导型,文章通过分析广西三种类型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困境,提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广西产业集群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2.
吴建材 《物流技术》2015,(4):183-185
首先分析了低碳产业集群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介绍了我国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必要性,然后根据当前形势和产业集群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引入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最后从政府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和企业管理层面,探讨了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低碳产业集群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产业集群越来越成为区域参与外部竞争优势的一只重要的力量.伴随着市场竞争优势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的路径演化,产业集群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并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架构,产业集群现象日益受到国内乃至世界范围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是人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经济的竞争由单一企业间的竞争演变为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地区产业集群间竞争的背景下,研究低碳经济产业链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低碳经济产业链发展的内涵,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对长株潭低碳经济产业链发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如何通过相关产业之...  相似文献   

5.
董相勇  侯锐 《活力》2006,(3):34-35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颇具影响力的产业组织形式,通过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产生出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经济的发展。纵观世界经济繁荣的区域,都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的影子。据统计,美国大约有380个跨产业部门的公司集群,它们拥有57%的劳动力,创造了61%的国民生产总值。作为一种能大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的日益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同样不例外。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增强,对我国经济增长特别是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提高,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文章的焦点是:企业作为产业集群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在集群优势相关政策支持下,应该做出怎样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王军 《经济界》2010,(5):76-84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在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建设中,发展产业集群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就目前产业集群与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耦合的现状来看,结构耦合矛盾突出,空间耦合受限,技术创新耦合不足,网络耦合紊乱,效率耦合不足,资源耦合失衡。其主要制约因素是: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主导产业的发展问题突出;中小企业发展乏力;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结构失衡;区位和交通设施制约,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受限;集群内企业恶性竞争。因此必须加强区际协调,大力推进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培育一批创新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构建区域网络系统,强化集群内各相关主体的协调效应;引导和加快园区建设,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推进生态环保型石油接续产业的集群发展;严格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发展;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化的物流体系,以推动产业集群的深化和发展,促进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哥本哈根会议为切入点,论述生物产业和生物产业集群必然引领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高科技支撑产业,生物产业和生物产业集群将作为各国的国家战略得到空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壮大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产业集群的壮大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已日益受到关注。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一)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指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一般有两种形态:一是水平型产业群,即同一产业内的企业以及与之关联度较高的其他产业的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二是垂直型产业群,即相互独立的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由于存在着上下游关系而形成的集合。(二)产业…  相似文献   

10.
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低碳审计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资源保有量不断下降、经济持续发展的碳排放大国,低碳经济、节能环保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低碳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局限于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强调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升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因此,低碳经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碳的排放量也是逐年增加,本文在低碳经济的视域下,以城市物流产业集群的集聚机理作为理论研究方向,具体探讨分析物流产业集群效应对低碳经济的帮助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8,(3):86-88
分析了广东模具产业集群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探讨了低碳经济浪潮下面向生态产品创新的广东模具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定位以及发展战略,为缩小广东与世界发达国家模具制造水平的差距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有利于减小广东模具产业进入国际模具品牌产业链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企业经济》2013,(6):21-25
低碳背景下,物流产业集群服务的创新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低碳视角下,从低碳技术创新、低碳知识水平创新、低碳创新支撑机制与低碳创新政策四个维度构建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AMOS 17.0,对影响物流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强度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低碳技术创新、低碳创新政策、低碳知识水平创新、低碳创新支撑机制与物流产业集群服务低碳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低碳技术创新对低碳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低碳创新支撑机制、低碳知识水平创新、低碳创新政策,而且低碳创新政策、低碳知识水平创新、低碳创新支撑机制对低碳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提出物流产业集群服务低碳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经济技术竞争日益激烈,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围绕核心企业而形成的关联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型核心企业带动配套型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产业聚集,而产业聚集产生的群体效率、低交易成本是打造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反过来,在实施地域品牌战略的过程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必然推动大型核心企业的形成,并担当创造企业品牌乃至地域产业品牌的重任,以提升集群声誉和知名度。由于大企业网络创新能力强,创新者的利益能更好地实现,而且创新力更持久、更具有集成优势,所以由大企业网络带动的现代产业集群比传统的产业集群更具有不可动摇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是一种极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当今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经营环境恶化、核心企业较少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培育和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受生产能力、企业关联性等的制约,我国众多集群的产业价值链长期处在低端,这使得它们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定位不断受挫。在2009年的国际贸易摩擦中,我国对外贸易自轮胎行业起屡屡受挫,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一点。因此,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话题。集群产业链条延伸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而产业集群的核心价值链的培育对集群产业链条延伸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产业逐步向特定地域集中.由于分工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交替作用,产业集群成为介于市场与企业的组织模式.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在竞争中求合作、求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当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的关联度提高以后,如何促进当地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就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木地板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属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业,在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过程中是比较突出的产业。但是,企业还需进一步改善,在低碳经济、低碳工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发展战略性新能源产业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东莞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具有自生性的光伏发电技术,可以作为东莞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产业技术纽带与产业孵化载体。网格化的光伏产业集群化布局、科学的技术路径选择、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够保证东莞市战略性新能源产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小企业是中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微观主体,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文章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在回顾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集群内小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外部影响因素,研究了集群视角下小企业财务战略定位问题。最终从投资、筹资、收益分配方面探讨了集群环境下的小企业财务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