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融与经济》2016,(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探索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发展方向,应该把社会质量理论的四个维度,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融入和社会赋权融合到实践中。从社会质量理论来看,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保障水平不足影响了社会质量的经济保障机能;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的存在削弱了公民的社会凝聚力;社会保障接续不畅制约了参保者的社会融入;社会救助偏差限制了社会赋权功能的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改革的思路应该是:建立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提高经济保障功能;增进社会保障体系公平性,增强公民的社会凝聚力;理顺社会保障接续体制,保障制度的可及性;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弱势群体权能。 相似文献
2.
建立、健全、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当代各国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的重要课题。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首要的目标是着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使人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金砖国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技术研讨会以社会保障扩面为主题,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学习各国经验的极好机会。我们愿意藉此与金砖各国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共同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正是制度建设的根本道德准则之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亦应遵循社会公正原则。本文分析了社会公正概念的内涵,并通过分析效率的工具性和失灵,提出应将效率与公正统一到发展中来。本文评估了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公正性,得出了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均存在公正性不足的结论,并总结了分析结论,提出了简单思考。 相似文献
4.
社会契约理论解释了个人权利让渡和国家权力的诞生,以及这过程中各自拥有的权利义务。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社会制度,重在保障国民的基本生存权利,理论上也是干预与自由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它通过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具有强制性,给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这些特征,与社会契约理论的思想不谋而合。本文认为,社会契约理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社会契约理论运用在社会保障领域,确立了个人的主体地位,其蕴含的让渡、妥协精神成为社会保障的思想源泉。同时我们也要警惕由于对社会契约理论的误读造成的集体主义的极端偏好以及激进的平等主义等思潮。只有重新审视社会契约理论,正确认识其自由主义传统,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契约理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6.
中国社会资源变迁下的社会保障瓶颈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从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变迁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安全阀机制——社会保障先天不足的成因。认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发育缓慢、精英群体的责任缺失、政府自主性的降低、国民心理预防能力的下降等等因素是社会保障瓶颈的重要致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社会生态平衡就是要面向全社会,使处于不同社会生态层次的各阶层能够公平地参与环境与资源的管理分配、合理地占用资源,以实现社会各主体和谐共生。社会保障作为调节收入分配、保障人民生活需要、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安排,是促进社会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制度设计、保障水平、覆盖范围、基金储备和管理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城乡社会保障的统筹发展,从而影响了总体的社会生态平衡,这就要求发挥多方力量,整合"碎片化"、修复"断裂化"、树立"法制化",从总体上促进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实现平衡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中国残疾人社会保护政策的发展历史,将其概括为两个发展阶段,即“居养”阶段和“参与”阶段。居养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人道主义和仁政,以院舍收养作为残疾人社会保护的主要方式,导致残疾人的社会隔离;权利模式的理论出发点是平等和权利,通过构建权利体系保障残疾人的平等参与权,从而实现残疾人的社会回归。目前,中国残疾人社会保护正从“居养”政策向权利政策转向。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本文回顾了"社会保障公平可持续"理念在中国的萌芽、探索、发展及最终形成的改革与跃变进程,并探讨了在当前中国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文章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梦的重要构成与实现路径,其基本要义是注重"公平"与坚持"可持续发展";根本精髓是以人为本;主要目标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是把握好"度";条件保障是继续深化改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弱势群体不仅自身获取社会资源和改变现状的能力较低,而且其组织能力弱,难以自发结成组织来维护自身权利。应建立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持网络,发展第三部门力量,完善和落实社会服务政策,最终实现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目标。 相似文献
12.
"十三五"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制度长远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更好地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终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实质性的提高。围绕"‘十三五’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武汉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知名科研机构社会保障领域的专家,对社会保障发展的道路、新时期下社会保障外部生态的新变化对制度的影响、相对应的制度调整进行了有力的分析和思考、积极探讨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对社会保障专业学科的未来发展也进行了理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14.
当代西方社会代表性的公平理论认为,公平是一个包含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四个环节的循环过程。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的相关性表现为:公平是社会保障的核心理念,社会保障制度源于对公平的诉求;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体现公平原则,其自身的公平性确保机会公平并维护过程公平;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公平功能,即通过弥补起点不公平和缩小结果不公平来增进整个社会的公平程度。 相似文献
15.
从1993年提出到现在,我国的社会保障预算走过了20年拓荒起步阶段。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跃升,社会保障预算引起不少争论,面临着往哪里去和如何走的全局性问题。探讨我国社会保障预算前行的方向和路径,不仅是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需要,更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其可持续、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2012年6月,国际劳工大会通过《关于国家社会保护底线的建议书》(第202号)。该建议书在社会保障的概念、形式、范围、对象、标准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所突破,是对国际社会保障标准的补充和完善。国际劳工组织希望指导发展中国家通过建立国家社会保护底线,有重点有步骤地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弱势群体纳入社会保障,早日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建议书产生的背景国际劳工组织自1944年通过《收入保障建议书》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战略工程。随着社会和企业成员中年龄老化的现象日益严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研究西方社会福利经济理论入手,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做了系统性论述。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它通过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调节社会供求、减少或预防贫困,缩小收入差距来促进社会稳定.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从而在客观上影响了其促进社会稳定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九大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未来的发展方略为中国社会保障事业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本文认为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清中国社会保障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在理论上充分认识社会公平的内涵和社会保险的性质,在理论和实践上厘清政府、社会和个人责任边界,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才有可能在21世纪中叶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匹配的、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0月30日-11月1日,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亚太地区社会保障论坛在韩国首尔举办,来自34个国家的200名代表参加论坛。人社部社保中心主任唐霁松率代表团出席论坛并作为中国代表机构代表领取了(临SA)亚太地区第二届“良好实践奖”(2011-2013)评选的唯一“良好实践大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