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宪政思维论述了国家审计权力来源的本质、国家审计权力的设置模式。本文认为,在宪政思维下,国家审计权力来源于私权对于公权的监督,国家审计权力应采用独立的设置模式,设置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而不应纳入三种公共权力之中。此外,本文认为宪政思维下国家审计对于权力制衡与监督的实现方式是经济责任审计,这也是宪政思维在我国国家审计实践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保险公司重整程序是一个多方权力参与、相互博弈的过程.如何处理重整程序中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问的关系,将影响到保险公司重整程序能否顺利进行.我国保险公司重整程序中存在行政权“扩张”与司法权“收缩”的现象,要想使权力结构分配合理,应注重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均衡,在保险公司重整程序中,采取行政权实质决策、司法权终局裁定的权力模式.只有合理处理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保险公司破产重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宪政税收是宪法上对税收核心规则或最高原则的创设与运用之政法过程的制度性规范,这一过程要求税收的每一个核心要素都受制于宪政税收。理论上,一个符合中国现实的宪政税收模型是人民代表的一致同意。因为国家和人民的基本关系其实是税收关系,所以必须在宪法上界定国家与人民的权力与权利、责任与义务并使其基本关系宪法化。实践上,应以宪政税收为基本出发点,修改宪法的涉税条款,不必出台税收基本法,并以宪法理念或精神指导税收法律体系或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孙守明 《金卡工程》2010,14(1):18-19
控制国家权力是需要一些制度来实现,斯科特·戈登通过制衡理论作为控制国家权力的一种政治制度,探讨了宪政思想和实践的主要历史阶段。作者在此书中还提出,制衡理论不仅存在于国家的正式权力机构中,而且还存在非正式机构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中。但是,作者在此书中对国家正式权力的制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但是对非正式权力机构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很少谈及。  相似文献   

5.
郭巍 《金卡工程》2009,13(7):59-59
宪政的基本问题就是立宪和限制的问题。有限政府是宪政的重要价值和宪政理论的精髓,也是宪政的实现形式。我国建设有限政府的制度设计应在行政价值取向上实现由政府本位到公民、社会本位的转变,政府职能与职责由无限到有限、有责的转变,以及治理方式由单一管制到多元民主的转变。要有一部符合宪政精神和具有宪法至上权威性的宪法、国家权力机构的宪法设计必须具有分权与制衡机制、必须确立和保障独立的司法制度、必须建立违宪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6.
一、代议制宪政模式的产生宪政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的雅典,产生之初,是以司法型宪政模式出现的。它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性,通过司法来规制国王及一切行政机关的权力,并要求全体公民参与到公共决策中来。显然,相比起“君权无尚”的封建模式来说,以“法”为基础的宪政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历史及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它的局限性还是十分明显的。行政权力过分受司法约束使政府丧失效率,而行政权力的过分鼓胀又会侵蚀民众的个人权利。这就必然要求出现一种既给予行政权力较大的灵活性,又保证其在监督之内的宪政模式。  相似文献   

7.
姜辉 《财政监督》2006,(8):57-59
一、代议制宪政模式的产生 宪政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的雅典,产生之初,是以司法型宪政模式出现的。它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性,通过司法来规制国王及一切行政机关的权力,并要求全体公民参与到公共决策中来。显然,相比起“君权无尚”的封建模式来说,以“法”为基础的宪政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历史及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它的局限性还是十分明显的。行政权力过分受司法约束使政府丧失效率,而行政权力的过分鼓胀又会侵蚀民众的个人权利。这就必然要求出现一种既给予行政权力较大的灵活性,又保证其在监督之内的宪政模式。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机制与国家审计的三大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坤 《审计研究》2012,(4):20-25
委托代理机制下的现代国家治理结构,由于自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目标不一致和利益冲突等内在缺陷,会导致财政预算的滥用、政府(官员)权力的自我膨胀和国家治理绩效的缺失,需要国家治理机制必须内生出一个揭露、控制、监督体系,来防止财政预算的滥用、制约政府(官员)权力的膨胀、促进国家治理的绩效,这就成为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结构内生机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为了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机制中对各种权力的揭露、监督和控制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良治、善治,国家审计必须通过对国家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政府(官员)权力的制约以及政府治理绩效的促进,来完成自身的使命,由此衍生出了现代国家审计的三大方向:针对政府预算权的"预算执行审计"、针对国家行政权的"管理绩效审计"以及针对国家权力人格化身的政府官员的"经济责任审计"。  相似文献   

9.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它也是一个有缺陷、而且充满着潜在危险性的东西。只有把它纳入法治的轨道,并在崇高的宪政理念的引导下,民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保障公民权力、推进政治文明和促进国家繁荣稳定的好东西。  相似文献   

10.
国家经济调节权是随着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的产生而产生、区别于行政权的一种国家权力形态.该权力的行使应遵守调节法定、调节民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服从国际经济调节原则,其具体的行使方式将随着市场缺陷具体类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社会民众经济权力对该权力的制约是一种根本性的制约.要通过法律制度的构建,维护社会民众的基本经济权利和建立相应的社会民众参与机制、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书是一部专题研究经济法主体理论的著作,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监管机构的产生、发展、设置模式和决策机制为研究基础,重点论述监管权与行政权、监管机构与行政机关的不同,论证监管权是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权的又一类国家权力,监管机构的设置应独立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并以中国经济监管机构设置模式的构建为落脚点。该落脚点为论述经济监管机构是以整体经济利益为价值目标的经济法的核心主题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12.
霍娟  陈俊杰 《金卡工程》2009,13(9):151-152
宏观调控权是经济法中的一项特有权力,也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种新型的经济权力.无论是在学理研究中还是在实践操作中,宏观调控法调控主体与行政法行政主体"混同"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宏观调控权实质就是行政权,或者对两者的差异性很模糊.因此,分清宏观调控权与行政权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来认识两者不同的法律属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民权利、民主预算与预算信息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源于权利。公民权利的天赋性、至上性,既是国家权力合法性的依据,也是现代民主政治和宪政制度安排的终极目的。"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客观上要求实行民主预算。形式上,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年度收支计划,本质上则是以宪法及相关法律为基础的综合性契约,它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受社会公众委托,通过民主政治程序配置纳税人的税款,并将其转化为"一揽子"公共品的一种公共治理机制。因此,社会公众有权利要求获得充分、真实的政府预算信息,政府也有责任向社会公开预算信息及政务信息。  相似文献   

14.
政务公开的涵义和理论基础   政务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形式,依法将有关行政事务的事项以及获取和制作的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特定的组织或个人公开,使其参与讨论和决定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行政权实行监督的原则或制度.政府是否应当向公民公开政府信息,不是由政府的权力决定的,而是由人民的权力决定的.人民主权和知情权理论奠定了公民获得政府信息权利的合理性,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在任何时候都有权监督政府的行为,同时也有权参与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以防止行政权力的不当或违法运作.……  相似文献   

15.
程燕菲 《上海会计》2003,(12):44-46
一、税收立法权的特征 税收立法权是国家立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政权机关依据一定程序制定、颁布、实施、修改、补充和废止税收法律、法规的权力。广义的税收立法权还应包括税收法律的解释权,因为任何一项税收法律都只能由制定这项法律的立法机关或经授权的执法机关负责解释。它与税收行政权和税收司法权一同构成了税权。在税收的立法、行政、司法权中,税收立法权是最基本的、原创性的权力,是税收行政权和司法权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税权划分和合理分权是其核心内容。税收立法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16.
胡中伟 《金卡工程》2009,13(7):70-70
中国正在步入宪政时代,向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保证国家权力在法治的轨道内安全平稳地运行,充分运用法律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切实保障公民权利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简言之,法治不应该存有空白,越是在危急时刻,政府越应该保持理性,坚持对法律的遵守和信仰,而危机时刻的法治问题则与国家紧急权制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法律体系不完备的转轨制国家,如果一项损害行为能够加以标准化,并且该行为继续下去会产生大量的负外部性,行政权的运用优于司法权的运用,否则司法权优于行政权.不完备法律理论为监管当局在金融机构破产程序中适度行使行政权划定了界限,也为转轨制国家构建合适的金融机构破产立法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法制史上,围绕国家征 税权(租税权)的规范和控制,曾经为现代法治意义上的宪政制度的最终确立作出过里程碑式的贡献。1215年英国《大宪章》和1628年《权利请愿书》从限制国王征税权力肇始,确立了“无承诺无课税”的宪法原则,并最终演化为现代的“租税法律主义”原则。作为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实现税收法治应是这一基本方略的题中之义,而税收行政体制改革作为税收法治制度性建构的核心内容,更为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9.
王迎春 《金卡工程》2010,14(8):53-54
我国正在建设法治国家,在这种背景之下宪政与行政法治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宪法与行政法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地被提及,但是学者们只对其进行了简短的阐述。本文试图从弗立兹·韦纳之"当作是具体化宪法的行政法"和奥托·麦耶的"宪法消逝,行政法长存"的辨析和释疑入手,从公法角度结合我国宪法和行政法的发展状况,揭示行政法促进我国宪政进程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志欣 《当代金融研究》2017,2017(4):178-190
如何保障政府拥有充分紧急权力应对紧急状态,同时又能有效制约紧急权力,是紧急状态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罗斯托试图运用“宪法专政”概念来解决这一问题。《宪法专政》从罗马共和时期的宪法专政谈起,通过正本清源式检视,对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的历史实践展开研究,揭示紧急状态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权力运行结构,指出专政与宪法的事实共存状态,力求在维护国家秩序与保护公民权利之间达致平衡。当然,理论解析的不足,以及时过境迁的实践都表明宪法专政存在一定局限。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