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贵州兴义市磨舍村边的山顶,新修建的现代化羊舍孤零零地矗立,周边还散落着坟地。那是2013年的中秋月圆夜,羊舍里的工人都回家与亲团聚,只有毛文娅与羊群相守。夜色中,两把手电筒摇晃着微弱灯光逐渐靠近,两个老人在漆黑中爬上山头,气呼呼地训斥她:"你是有多大的胆子,敢一个人住在这里。"原来是毛文娅的父母。从那以后,每年的中秋和春节,家里人都陪她  相似文献   

2.
《农村工作通讯》2021,(4):23-24
<正>又是一年除夕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和爷爷一起过年,想起了爷爷家的那个小院子。我最近一次去爷爷家的院子,是去年的1月21日,回老家参加爷爷的百日祭祀。爷爷去世后,被埋在离院子不远处的麦地里。那天,我身披白布,手臂上带着黑白"孝"章,跟在姑婶叔伯后面,姑婶手里挎着一个小篮子,篮子里放着叠好的"元宝"和各种贡品边走边小声抽泣着。  相似文献   

3.
正小时候,家在棉乡。从家旁的路边向东、向南、向北眺望,是一大片无遮无挡的棉花开阔地,朵朵盛开的棉花挂满枝头,给人一种吉祥的喜悦。随着年龄渐长,对棉花这种柔软舒适、给人温暖亲切感觉的天籁之物充满着敬畏和喜爱。看不见它的日子,我想它念它;看得见它的时候,我亲它近它。棉花在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父母费心最多的农作物,为了夺高产,父母和社员们围绕棉花的不同生长期每天关注着它的变化,精心侍奉着它发育生长。那时候家  相似文献   

4.
故乡·母亲     
我家门外有一座大山。小时候,我常常坐在门槛上看着它,幻想着山外的美好生活。幼小的我总是尝试着朝山外走去,却怎么也走不出山的包围,最后还是母亲将迷失方向的我从山路上找了回来。当我真正走出了这座大山,山外的新鲜生活只给了我短暂的欣喜,家和家中的母亲萦徊在我午夜的梦境里。蓦然惊醒,腮边滑落的泪珠告诉我这是一种无药可救的乡愁。于是,我每个月从离家  相似文献   

5.
我的粮食梦     
正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有着近40年与"粮食"打交道的经历,对粮食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那时候家里缺少粮食,一天三顿饭差不多都是"红薯汤、红薯馍"。冬天基本上只吃两顿饭,一白面馍、大米饭,只有年过年时才能吃上几顿。那时时常做着"粮食梦",心想着哪天能吃顿饱饭。吃饱肚子就是我长久的梦!小时候,父亲当兵在外,口粮是按照每家的工分计算的,辛苦一年的收成,除了交公粮,提足大队的各种提留、留下种子、饲料后,剩下的粮食按"基本  相似文献   

6.
燕子的家园     
燕子是南北迁徙的鸟类,它们的家是流动的。燕子在春天来到我们南方。小时候,我就曾读过这样的课文:"春天来了,燕子飞回来了……"。因此,我始终有这样一个感觉,我们的春天是燕子带回来的;我始终对燕子有着美好的感情。燕子有着南方和北方两个家园,它们一年一次艰难地迁飞,是  相似文献   

7.
<正>小满一过,地里的小麦一天比一天黄。走在乡间小路上,微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的都是淡淡的麦香。望着眼前无边的麦浪,儿时的记忆又浮现在眼前。小时候,每当麦子发黄,籽粒灌浆时,也正是农村青黄不接的季节。每到这个季节,母亲总会告诉我们那句老掉牙的农谣:"麦子黄梢,饿死狼羔。"特别在中午时分,母亲总不让我们出去,她经常正色地说:"小孩子家瞎去地里疯啥,万一碰着狼咋办?"我们总是被堵在家里不让出门,急得抓耳挠腮,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8.
乡村词典(16)     
《林业经济》2014,(3):48-51
<正>乡村的黄鼠乡村三月,沟沟埂埂、山山坡坡上就会窜出无数的黄鼠来。这些土黄色的小东西,约有一长,铁锨把那么粗细。逮一只关在笼子里,就是乡下孩子的宠物。我小时候就玩过它,但因为是扣在筛子下或栓在门槛上的,常常养不过三天,它就会跑掉。跑了,就哭着嚷着让父亲再给我逮一只来。反正黄鼠多的是,记得那时你若在地畔上走着,时不时就有一只,或者几只黄鼠扑嗖嗖从眼前窜过,消失在刚过脚面的麦田或豆苗中。忽听山坡上"将将将"几声,寻声看去,便有黄鼠前爪悬空,直立于洞穴前朝人张望呢。与它对视,它并无畏惧之色,但你若轻步走了过去,它就  相似文献   

9.
战友杨凡     
正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在安徽蚌埠"宅家"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我,从阳台窗口伸头往楼下望去,小区门口三名胳膊戴着袖章、面部戴着口罩的执勤人员,依然在坚守岗位,除了辛苦的他们,再无旁人。回到屋内,我看到老战友杨凡发来一条手机微信:想念战友们。杨凡战友,我们也在挂念着你啊。初见杨凡,是在1990年春季江苏镇江的军营。那是我参军  相似文献   

10.
粮仓,存储粮食的设备。小时候比谁家富,粮仓是标准之一。二胖家有一个小型粮仓,内瓤是秫秸编的,外面抹一层黄泥,雨雪冲刷下,泛白的墙体露出的秫秸像洁白的鱼刺。草苫尖顶,直径也就三米左右。藏猫猫时,钻进仓内,一脚踩下,腾起一股发霉的柴草味,什么也没有。二胖妈惊慌赶到,  相似文献   

11.
远去的蓑衣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小时候,看着父亲穿着蓑衣,行走在风雨里,根本不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只知道蓑衣遮着父亲,心里是一片晴天。蓑衣,乡下曾经的标志,常常在一场桃花雨之后,被父亲从门后面取下,穿在身上,然后,带上圆  相似文献   

12.
土豆大翻身     
中国人对土豆的感情大抵是又爱又恨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土豆曾救过不少人的命,后来"以瓜代饭"的年代,土豆曾长期作为粮食不够吃人家的主菜。上些岁数的人几乎个个都对土豆有着深刻的感情,在他们童年的饮食记忆里,土豆仿佛是贫穷与痛苦的代名词,"小时候干得最多的活儿,就是削土豆皮;学会炒的第一道菜,就是土豆丝;炒着吃、煮着吃、炸着吃、炖着吃,各种吃法都试遍了,已经把这一辈子的土豆都吃了,长大以后再也不想吃土豆了。"  相似文献   

13.
<正>小时候,出生在农村的陈龙化一心想跳出农村做个城里人。大学毕业后,当了几年教师,却又在一片反对声中,力排众议重返农村当农民。如今,她把田野当成她人生新的"讲台"来辛勤耕耘,实现了自己人生新的梦想。小学教师艰难变身果农1980年,陈龙化出生在灵川县兰田瑶族乡。这里开门见山,风景独好。但是喀斯特地貌的特点也决定了这里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在这里出生长大的陈龙化饱受贫穷的艰难,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跳出农门。成绩优秀的  相似文献   

14.
<正>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北京市市属国有大型骨干粮食企业。自1999年成立以来,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健康之路,在首都粮食安全流通体系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目前,集团下属二级企业24家,合资合作企业8家。集团在册职工7960人,离退休人员14475人。集团围绕"一链两翼多园区"的战略思想,按照"调整、创新、规范、高效"的工作要求,实施做市场、做品牌、做资本的"三做"战略,坚  相似文献   

15.
《渔业致富指南》2011,(7):27-28
<正>浙江省桐庐县瑶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永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一无钱财,二无地位,三无靠山。可如今的他,却是一家年产值7000万元规模农业企业的"当家人";他只有中学文化,如今却成为拥有自己的科研机构、掌握着一批自主研发成果的"科技富翁";现以成为省、市行业内农业科技创新的"领头人"。  相似文献   

16.
正"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个一批""三保障"的重要内容,承担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使命,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但最近笔者在基层调研了解到,一些地方学校的老师,为了完成教育系统下达的包扶精准脱贫任务,常常是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挤出更多的时间跑到偏远乡镇去完成自己的包扶任务。俗话说:"一人难看两家戏!"一个人的精力必定有限,老师的教学任  相似文献   

17.
幽默笑话     
《农家之友》2014,(12):42-42
<正>预防感冒小时候,妈妈告诉我洗澡的时候含着一口水可以不感冒。我信了,一直十几年了我都坚持着,就算是偶尔感冒,我都在想是不是我含水的方式不对。今天打电话跟老妈唠起这事,老妈说:"其实含水不预防感冒,主要是你洗澡时唱歌太难听了。"音乐大锅饭小吴是个音乐爱好者,一天,他带乡下的姥姥去欣赏交响乐音乐会。刚看了一会儿,姥姥就跟小吴说:"看这个让我想起我们年轻那会儿的大锅饭。"小吴:"这和大锅饭有什么关系啊?"  相似文献   

18.
粮食的故事     
正小时候家里的粮食总是不够吃,因而关于粮食的故事就特别多。那时候,每个月最重要的日子就是分口粮的日子。生产队长在村头的山梁上发一声喊,每家的人就都挑着谷箩,聚集到老祠堂里,等着挑回属于自己的粮食。口粮是按照每家的工分计算的,家里如果壮劳力比较多,工分自然就多,就可以挑完一担后再挑另外一担,让别人家眼红不已。  相似文献   

19.
六十年代 ,我出生在太行山深处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小时候 ,家里穷 ,早晨起来 ,用以裹腹的 ,是那种一斗玉米、二斗谷糠磨成的糠面 ,母亲把它攥成圆圆的 ,用清水煮出来的窝窝头。父亲是那种最地道的、老实巴脚的庄户人 ,他吃饭用的是那种现在很少见到的粗瓷大海碗 ,碗口大、半寸厚的糠窝头 ,他每顿要吃三个以上。每当看到父亲那狼吞虎咽的样子 ,我小小的胃口总是被吊的高高的 ,也把窝窝头吃得津津有味。吃白面馍馍,那时是一种奢侈品呢 !  有一次 ,我到一位小伙伴家玩耍 ,他老爸是大队干部。看到这户殷实人家的灶台上放着黄灿灿的玉米面…  相似文献   

20.
正妹妹家桃园的桃子红了,蜜一样甜。穿行其中拍拍摘摘,久违的童趣涌上心头,由着这股劲儿,竟然想爬上树梢呢。记得小时候,奶奶家有一片杏树,挨着一条小河,河边有许多野桑树,六七月间,杏子吃罢,桑葚便登场了。这是一种黑紫色的果实,越紫越甜,我和小伙伴们在杏林中玩捉迷藏,一不小心就藏到了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