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蓓蕾  刘菡 《商业科技》2011,(6):126-128
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誉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商誉侵权现象亦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我国刑法、民法、经济法均对如何保护商誉权作出相关规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侵权行为方式的新变化,我国法律在保护范围和力度方面暴露一些不足。外国立法和判例中关于商誉权保护的规定对我国改进和完善商誉权保护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商誉是对企业的社会评价,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无形资产,可谓企业的立足之本,地位十分重要。正由于商誉的重要性,商誉权的保护问题也成为了热点话题。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侵害商誉权的行为也越来越频繁。但我国现行法律对商誉权的保护并不完善,立法保护滞后,法律法规稀少混乱,有关的处罚措施可操作性差。本文将介绍商誉权及其相关概念,通过对不同立法例对商誉权保护的比较分析,指出我国商誉权保护的缺陷,浅析完善我国商誉权保护的法律途径。  相似文献   

3.
商誉权具有知识产权的特征,对比广告是一种侵犯商誉权的主要形式。对于对比广告与商誉权,我国应分别采取普通限制与将商誉权纳入知识产权法保护的立法模式,本文还针对我国关于商誉权和对比广告的立法较为分散、粗糙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商誉权的法律属性有人格权说、知识产权说和复合权说三大观点。知识产权是建立在公共产品上的受到诸多限制的非绝对化私权;商誉不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商誉权作为绝对的私权与知识产权有着本质区别。复合权说强调商誉权的无形财产权属性;通过与性质最相似的形象权比较可知,形象权仅保护人格形象因素的商业利用价值,而商誉权保护商业形象的人格区别和自我利用价值;复合权说夸大了商誉权的保护范围而存在理论缺陷。商誉权是一种特殊的人格权。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商誉侵权纠纷日趋增多,但立法保护却很滞后,文章从商誉及商誉权的性质入手,认为商誉权是不同于法人名誉权的财产权,应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进行法律保护;立法上应该扩大商誉侵权行为的范围;对侵权造成的损失,既要注重举证,同时应坚持全部赔偿原则。  相似文献   

6.
钱矛锐 《商业科技》2007,(2X):286-288
商誉权的法律属性有人格权说、知识产权说和复合权说三大观点.知识产权是建立在公共产品上的受到诸多限制的非绝对化私权;商誉不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商权权作为绝对的私权与知识产权有着本质区别,复合权说强调商誉权的无形财产权属性,通过与性质最相似的形象权比较可知.形象权仅保护人格形象因素的商业利用价值.而商誉权保护商业形象的人格区别和自我利用价值;复合权说夸大了商誉权的保护范围而存在理论缺陷。商誉权是一种特殊的人格权。  相似文献   

7.
肖楚钢 《商业研究》2020,(1):138-145
商誉权规范具有相当的时代价值与实践需求。商誉权的独特性表现在主体和客体的特殊性,商誉权的客体是商誉利益,包含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二者不是简单的正相关。立法机关应当准许商誉权发生限制性让与,意思自治原则要求商誉权的限制性让与具备足够的开放性。民商合一下的民法总则能够明确商誉权主体范围,涵括商事主体,实现民法典对商誉权主体的周延调整;人格权编应规定商誉权的权利内容,商誉权排他性权能以商誉维护权为典型,商誉权利用性权能主要包括商誉保有权、商誉调整权、商誉转让权、商誉继承权;商誉侵权通常应采过错责任原则,损害赔偿的统一救济规则应根据主体和客体的特殊属性,参考我国司法实务与国外判例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8.
《商》2015,(32)
人格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格权中有哪些内容或者说人格权的内涵范围可以延伸多长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从一种特殊形态的人身权形态——"商誉权"进行研究,"商誉权"在传统民法理论中部分学者认为商誉权只是一种财产性的权利,只是一种非物质表现状态的财产,因此由商誉权产生的权利就是财产权,也有部分民法学者认为商誉权属于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因为商誉权所能产生的财产性权利的性质更加类似于知识产权所能产生的财产性权利,也有些学者认为商誉权兼有财产权和人格权属性,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商誉权只是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人格权,也就是说商誉权的人格属性是最强烈的,至于财产性权利等只是由于人格权属性所产生的,本质上应当是具有人格权。  相似文献   

9.
陈勃 《商业会计》2021,(5):43-46
近年来,我国的并购热潮带来了巨量的商誉,而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影响着公司利润、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商誉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我国现有的商誉会计制度还存在着规则不健全、规定不合理、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应通过制订专门的商誉会计准则、采用系统摊销与减值相结合的后续计量方法、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措施等方式,对现有商誉会计制度体系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2006年我国出台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合并中遇到的商誉问题有了新的规定,提出了新的思考。本文对自创商誉、外购商誉与负商誉进行比较分析,以帮助理解三者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更好地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和原《企业会计准则》在商誉方面有很大的修订,新旧会计准则对商誉的会计处理有较大变化,尤其是单独提出了"商誉减值准备",并对其会计处理作出了详细规定。结合国际准则对商誉减值的有关规定对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商誉减值处理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蒋光福 《中国市场》2006,(1):113-113
商誉及商誉权概述 商誉就是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统称.商誉的价值以及对商誉有意识的保护、利用、完善、提高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以后才出现的.商誉既是经营者经过长期累积所形成的商业信誉,又是一种无形资产;同时也是对经营者及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综合社会评价.商誉可分为内在表现形态的商誉和外在表现形态的商誉.商誉的内容包括商标、商号(无论注册、登记与否),除商标或厂商名称之外的商业名称,产品外观,产品或服务介绍,名人或虚构著名人物.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对有关商誉的事项作了一系列新规定,本文结合商誉的概念及其内涵,从新会计准则中商誉处理的新变化分析了我国商誉准则变动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从自创商誉不予确认、负商誉不予确认、采用减值测试法处理商誉和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对有关商誉的事项作了一系列新规定,本文结合商誉的概念及其内涵,从新会计准则中商誉处理的新变化分析了我国商誉准则变动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从自创商誉不予确认、负商誉不予确认、采用减值测试法处理商誉和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新会计准则对商誉的处理主要是对外购商誉作出了详细规定,对自创商誉仍然不予确认.根据商誉本质,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没有区别,所以自创商誉也应当被确认,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的评价企业的真正价值.本文在最后谈了两点在自创商誉核算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个是同行业利润水平的确定,另一个是确认哪些超额收益与商誉无关.  相似文献   

16.
浅议负商誉的会计确认和计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负商誉是会计理论中一个久而未决的难题。迄今为止,研究学者在负商誉是否客观存在、其性质和会计处理等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笔者拟就负商誉的若干问题,立足于我国对负商誉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现状,并结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1年发布的SFASNo.141《企业合并》(businesscombination)的相关规定,提出借鉴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商誉     
张翠荷 《财贸经济》1996,(10):50-52
论商誉张翠荷目前企业合并、改组和收购时产生的商誉引起不少国家的重视。本文拟就商誉的性质、估价方法、在企业合并中的确认与处理以及在我国的有关规定等问题进行探讨。一、商誉的性质商誉是指企业整体价值超过可辨认净资产公平市价的部分。有的解释为企业具有的获得超...  相似文献   

18.
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商誉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1月4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网站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动态》(2018年第9期)中关于商誉摊销与商誉减值问题的讨论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与国际相关会计准则进行对比,结合我国A股市场实际情况,对我国商誉的处理方法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以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更加繁荣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对于合并商誉的计量,FASB和IASB均采用了减值测试法。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商誉后续计量采用了与IASB基本相同的做法。但是各个国家有自己的具体环境。本文根据我国的具体环境和现实情况,分别论述我国实施商誉减值规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新会计准则下外购商誉会计处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有关商誉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本文以新准则的相关规定为思考的出发点,通过与国际会计惯例做比较,分析得出新准则中商誉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高度趋同性,并主要就外购正商誉和外购负商誉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