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襄樊市在建设发展小城镇中,紧紧围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各具特色”和“以业兴镇,以镇促业”发展战略,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相对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模式。  相似文献   

2.
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进程,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江山市紧持从实现出发,积极探索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机结合点,依托资源优势,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得益彰,活了城乡,推动了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向帮农 《湖南经济》2002,(12):36-37
当前,湖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加入WTO的新形势。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当进一步理清和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总的要求应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加快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劳力非农化和经济外向化的步伐,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以发展农产品精、深、高加工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湖南是个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农产…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两大方向。章就江苏城镇化进程特点、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剖析了城镇化进程与农业产业化的相互关系及其良性互动影响,从而确定在农村应着重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专业化经营市场,以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农村,只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而推进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变,为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恒元 《发展》2000,(3):33-33
在最近召开的武威地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济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经济发展思路。笔认为,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和地县发展实际的战略举措,其中农村城镇化应作为突破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已经成为现实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黄冈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调查,我们认为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行服务“三农”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龙烨辉 《重庆经济》2005,(12):35-37
百个经济强镇工程是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2004年重庆市各级党政及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百镇工程建设成绩显著。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它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全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使农村经济走出目前的困境?出路在于加紧进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步伐。 产业化:变小农经济为商品经济 农村变革和结构转换最关键的问题是改造小农经济,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加速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分工,促使其完成  相似文献   

10.
小城镇建设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70%,发展农村经济对振兴县域和全省经济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是农业农村工作和县级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小城镇建设认识不够 对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够,对小城镇在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1.
周家斌 《广西经济》2013,(10):28-31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强调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一、充分认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性首先,从当前我省情况看,农业和农村经济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如何,对工业化的进程和质量至关重要。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史看,工业化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起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积累。在工业化初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劳动力;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和农村经济仍然给工业化以相应的支撑,同时工业化的成果对农业起反哺作用;到信息化时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作用转向主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农业自身成了被扶持受…  相似文献   

13.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研究●艾云航(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北京,100017)一、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农村改革与发...  相似文献   

14.
田野 《成都经济发展》2003,(6):13-15,32
工业兴市、工业富市、工业强市是崇州经济发展的主题。如何通过城乡工业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本届班子面临的严峻的考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出现根本转机;只有用新思路,新举措指导新实践,推动农村工业化才能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5.
结合实际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今年“两会”,“三农”问题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巢湖市作为安徽省的农业大市。全国人大代表、巢湖市委书记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巢湖实际。把发展农村经济与发展县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经济主体多元化,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视和加强民生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45亿元,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3317元。增长13.6%。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过程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观念,长期禁锢着人们的思维,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已经显现,严重影响了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从  相似文献   

17.
“十五”期间,重庆市实施了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程、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简称“三百工程”),有力地促进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为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动“三农”问题解决闯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8.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结构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备受热议的话题,更好地调整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三化”实现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乡镇经济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辖一县三区,33个乡镇,638个行政村。总人口1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8万人。面积27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6万公顷。近年来,淮北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通过组织实施农产品流通工程、品牌工程和农业产业化工程,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一、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淮北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2年农业总产值17.7…  相似文献   

20.
《唐山经济》2007,(3):1-1
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省第七次党代会要求唐山在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示范作用,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建设“四城”的奋斗目标。完成省委交给的任务,实现市委提出的奋斗目标,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突出“一个中心”(农村经济发展)、“三大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保障、新农村建设体制保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途径,以县域经济为基本支撑,以创建文明生态村镇为有效载体,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根本任务,狠抓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落实,为“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作出新的贡献。要抓住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四点,一是要注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要坚持工业强县理念。把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走“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关联互动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