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儒家思想中的"义利观"出发,论述了孔子"重义轻利"、孟子"贵义贱利"的伦理道德思想,"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强调义重于利,但孔子所强调的是人们要通过劳动等正常手段谋利,致富.阐释其在当今市场经济中道德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传统企业文化的特点(一)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思想,其实质是伦理文化,道义文化,它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因此,在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方面,占统治地位的必然也是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孔子说“君子明得大义,小人只懂财利”(《论语·礼仁》)。汉代大儒董仲舒也说“要重视道义,不谋利益,不计功利”(《汉书·董仲舒传》)。  相似文献   

3.
“利”与“义”舒婷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大量的事实证明,确立正确的“利义观”处理好“利”与“义”的辩证关系,对于发展经济和促进商品流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生产经营实体的企业,要在占领市场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就必须使产出的价值大于投入...  相似文献   

4.
墨子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兼爱交利、义利互动。“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认为利人就是利己,损人就是损己,做有利于他人之事,也有利于自身,人们在互利中便达到利天下,这也就是最大的义。墨子把“利民”看作是天下最珍贵的东西,并以利去规定义。  相似文献   

5.
“重农抑商”思想起源于以儒家经济伦理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状态中,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依靠以“义”、“利”关系为基础的道德伦理思想维系家国稳定,进而在社会的发展中产生出了“重农抑商”思想.“重农抑商”思想维护了传统道德伦理的地位,保障了基本的农业生产,使民有恒产、有恒心,保证国家社会的安定.在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成为了当权者进行经济决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经济活动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6.
安徽商人信守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讲究诚信,坚持先义后利、义中取利的原则经商,对社会上商人形象的重建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至少在中国的西周时期,某些敏感的士大夫已经察觉到少数当权者“专利”的危害,他们主张“导利而布之上下”,就是让各种人都能得到一定的利益和好处.认为这样国家才能够巩固.当然,这种“逆耳之言”,不会被人接受.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上下内外,无不明争暗斗,为谋自身的利益打得不可开交.面对这种形势,有些明智的思想家又提出“义”来,使之统帅、调剂“利”.晋国的赵衰说:“德、义,利之本也”(《左传·成公16年》).齐国的晏婴也指出:“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左传·昭公10年》).从此,义利兼顾,义重于利,以义制利,以义求利的中国传统义利观就开始形成,并影响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包括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8.
义利徐水连     
“义”是对爱国主义情操和共同富裕理想的追求,是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道德精神表现;“利”是对正当、合法的实际利益的追求,是物质利益的表现。“义”和“利”应该也可以做到有机结合,就是既坚持和提倡对祖国尽义务,对社会尽责任又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合法利益,达到二者统一;义利应该兼顾,义利可以兼容。让我们揭示一位民营企业家的义利观和他的创业之路。  相似文献   

9.
《中外企业文化》2011,(6):70-73
孟子曰:“仁者无敌”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情、理、法”是被我国传统观念视之为管理的最高原则。“情、理、法”乃是“仁、义、礼”的通俗化说法,代表孔子思想的三种不同的层次,构成立体的观念构架。  相似文献   

10.
“义利关系”古已有之。如何认识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或是“义利并重”等,历来为诸多思想家、伦理学家所苦苦探索,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在义利问题上,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困惑以及现代人面临的挑战而显得十分突出。本文力图  相似文献   

11.
论“奸商”     
经济行为在中国被称为“商”。历史上崇尚“义”贬抑“利”的中国人就从来没有想过将经商行为请上大雅之堂,认真地加以研究,反而上上下下都把商与“奸”字死死地联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朱国梁在来稿中认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亟需努力纠正四种倾向。一、以“利”代“义”的倾向。一味强调用经济手段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结果导致了恶性循环。实践证明,只有经济手段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二、以“小道理”代替‘伏道理”的倾向。现在一提讲“大道理”,许多人认为是“假、大、空”,解决不了问题。其实,几十年来,我们党就是用马列主义的“大道理”指导革命的建设,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大道理”是培养年轻一代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尚情操的起点,是改造人生观的基…  相似文献   

13.
智者不惑     
孔子强调:“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在这里,“知”通“智”,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不会感到困惑,仁德的人不会感到忧愁,勇敢的人不会感到害怕。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格应该是智、仁、勇三者的组合。《中庸》则进一步明确:“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第二十章),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义利之辨“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义“,含有应当之意,是指行为的当然之则,即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利“,则是指利益和功效,与“义“相对时特别是指个人的私利.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义利之辨这个问题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重义轻利.进入社会主义新社会,邓小平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义利关系、义利问题作了充分的阐述,超越了传统“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局限性,形成了新型的、科学合理的义利观.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邓小平义利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不断地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5.
陈文涓 《企业活力》2006,(10):60-61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虽然历史不可能向我们提供解决某个问题的现成答案,但却能启发我们处理现实问题可以遵循的某种思路,真正使“古”能为“今”所用。谋求企业发展,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是现代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处理物质利益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利与义,以求企业健康蓬勃的发展,值得每一个现代企业家深思。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义利观,可供企业家们借鉴。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幸福是中西方思想家和哲学家长期探讨的话题。儒家传统文化讲求“以人为贵”,《礼记•礼运》中提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也强调人的价值,主张将人作为发展的主题。在企业经营中主张“重义轻利、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关注人与人的和谐,也强调人与企业的和谐,即业务的发展不能脱离员工的幸福而存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把儒家思想运用到商业经营活动当中业已被众多的企业经营者所采用,儒家思想的“仁者爱人、以义制利、诚实守信”等观点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的管理理念,并是经营者树立个人魅力的重要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者迈克尔&;#183;哈特在其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分别给他细心挑选的100个人物评功论过。而且强调,这是一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册,入选该书的炎黄子孙有6人,其中孔子名列第五。哈特的评语是:“孔子学说只强调个人责任而不是个人的权利,根据以这种哲学来保持国内和平繁荣和发挥的作用而论,大体说来,中国是地球上被治理的最佳的地区”,这说明孔子思想在西方学者眼中有了极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勇者不惧     
刘刚 《政策与管理》2008,(5):100-101
孔子对勇的理解是见义勇为,敢于担当,知错必改,“勇者不惧”是儒家所追求的重要精神境界,也是君子应具备的重要美德之一。 义理之勇 孔子云:“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强调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而勇敢的人则未必一定有仁德。  相似文献   

20.
博学慎思     
刘刚 《政策与管理》2008,(18):86-87
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强调,如果一个人只注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的状态;如果只注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会误入歧途,最终招致危险。孔子主张学与思不可偏废,这不仅是儒家弟子的修身之道,也是今天的企业管理者成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