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在分析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对中国和印度的历史生态足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两国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资源系统的消耗程度,进而从一个侧面比较中印经济发展模式之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金砖国家”的主要成员,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两国经济发展与经济效率的比较具有现实意义.利用对两国的GDP规模、资本效率、劳动效率、能源强度等显示性框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C-D扩展生产函数和Malmquist指数的解释性框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在经济效率方面总体领先于印度,但面临印度的竞争压力.为此,中国应当从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曾同为农业世界的中心国家,在近代均经历了经济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又均在20世纪末进行了经济改革,因此对中印两国的比较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两国利用外资格局具有明显的差异。FDI在中国更多流向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离岸服务业;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存在差别的原因是基于总体引资环境、经济发展战略侧重点等方面的差异:且中印利用外资对经济产生了不同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印度利用FDI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既是邻国、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又是全球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所瞩目.而中国与印度也是最具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D魅力的国家.本文比较了两国利用外资格局的明显差异:FDI在中国更多流向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软件服务业;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存在差别的原因是基于总体引资环境、经济发展战略侧重点等方面的差异;且中印利用外资对经济产生了不同的重要影响.因此两国应该向对方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印利用FDI绩效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世华 《经济师》2008,(10):105-106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曾同为农业世界的中心国家,在近代均经历了经济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又均在20世纪末进行了经济改革,因此对中印两国的比较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两国利用外资格局具有明显的差异。FDI在中国更多流向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离岸服务业;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存在差别的原因是基于总体引资环境、经济发展战略侧重点等方面的差异:且中印利用外资对经济产生了不同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雷霆 《技术经济》2013,(6):57-64,129
参考韩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利用产业高级化指标评价产业结构,对中国和印度的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分析劳动力转移预测未来两国的产业升级前景。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印度的产业结构状况优于中国,具有为其经济增长贡献的更大潜力;中国拥有更大的产业升级动力,将在未来缩小与印度的差距;两国的产业结构存在诸多相似问题,可通过广泛合作和共同研究来寻找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和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倍受世界瞩目。然而,经济发展对能源巨大需求与能源相对稀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短缺已成为困扰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梦魇。中印两国只有避免在能源领域的零和博弈,加强能源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8.
利用FDI: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5年12月,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AT Kearney)最新的年度全球投资者信心调查显示:中国是对外国直接投资(FDI)最具吸引力的国家,印度在该排名榜上列第二位.而在2002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对FDI最具吸引力国家的时候,印度才排在第十五位.近年来,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上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两国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FDI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两国利用FDI的特点不尽相同,也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本文主要针对中印两国FDI流入量、利用FDI的政策、结构以及吸收FDI能力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比较,期望通过研究借鉴印度利用FDI发展的经验,为我国政府和企业引进FDI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和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倍受世界瞩目.然而,经济发展对能源巨大需求与能源相对稀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短缺已成为困扰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梦魇.中印两国只有避免在能源领域的零和博弈,加强能源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0.
李轲 《中国经济评论》2007,7(10):8-10,28
中国和印度自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咸了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目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两国国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国经济发展又有各自不同的轨迹。因此,对两国追行宏观对比,意义重大。本文认为,中印两国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方能实现强国之梦。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对中国和印度的历史生态足迹进行对比分析,展示出两国经济发展对生态资源系统的消耗程度,得出在生态足迹指标体系下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显示出相对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毗邻的东方人口大国。两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政治和经济有着深刻的巨大的影响。两国分别于 1 978年末和 1 991年 7月开始引人注目的经济改革 ,经济迅速增长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国际竞争力显著上升 ,经济自由化全面展开。本文着重分析考察两国经济改革的导入、特征和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这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显著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对中国和印度的历史生态足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两国经济增长模式对生态资源系统的消耗程度,进而从一个侧面比较中印经济增长模式之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和印度两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潜力比较,国际上既有更看好中国的意见,也有更看好印度的意见。不过,就国内而言,进入21世纪之前则是看好中国的居多,而进入21世纪之后是看好印度的声音越来越大了。过去,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不很看好印度的经济增长,即使拉奥上台之后厉行改革,人们也普遍担心印度经济增长不能持续,改革会因为种种困扰停顿下来。1996年拉奥下台之后,印度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半途而废,经济增长也没有中断,特别是印  相似文献   

15.
作为“金砖四国”中的成员,中印两国股票市场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比较分析金融危机发生后两国的股市波动性特征,对中国股市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借鉴意义。文章利用ARCH族模型对上证综合指数和印度孟买30指数日收盘价数据展开实证研究,比较解析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印两国的股市波动性特质,分析表明可变性和波动集簇性是两国收益率波动均呈现出的明显特质,而且印度比中国有更强的显示度;此外,中印两国股市收益正的风险溢价表现不显著;杠杆效应在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和印度孟买30指数收益率中均有体现,而且杠杆效应在印度股市的影响要高于中国股市。这对于确保中国股票和证券市场持续、稳定、强劲发展具有显著的理论说服力及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震 《经济纵横》2000,(10):31-32
近年来 ,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贸易总额比较低 ,其制约因素有多方面 ,但今年以来 ,两国政治关系和经济生活都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两国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对中国经济学者来说早已不陌生,早在30年前戈德史密斯就对此进行过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并把金融相关比率作为衡量一国金融发展水平主要和唯一的特征。本文在借鉴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在当期存在对数线性关系,同时也分析和比较了当前我国经济学界的几个主要观点。-“货币化进程”与“经济金融化”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其一是易纲的货币化进程;其二是王广谦的经济金融化。初看起来,二种观点之间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文献回顾与综述 对于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前人做了许多研究,从研究结论得出的观点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有相关关系。Atje和Jovanovic(1993)通过对72个国家1980~1988年的样本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得出,一国股票市场的相对规模有助于解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结论,说明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在崛起,但印度也一样。在可预知的未来,日本仍然在经济、军事和技术领域保持着雄厚的实力。亚洲三个大国中国、印度和日本,其中任意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足以阻止另一国支配整个亚洲。  相似文献   

20.
试析中美海洋经济发展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关两国是海洋大国,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沿海区域经济与海洋经济在本国经济中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分别从发展规模、经济贡献、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角度,对两国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于深入开展中关两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