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期投资的信息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它具有现金性和风险性,因此在会计报告中应予以充分揭示,而在揭示的同时,将涉及资产负债表日如何对短期投资进行再确认和再计量的问题,目前,关于短期投资计价的会计方法有三种;成本法、市价法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本文从决策有三种;成本法、市价法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本文从决策有用观的角度,主张采用市价法,并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上海财税》2001,(11):47-48,46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短期投资是指企业购入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的投资,包括各种股票、债券、基金等。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如果短期投资市价低于成本,应按其差额确认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实际工作中,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确认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占整个短期投资的10%及以上的,则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  相似文献   

3.
投资准则中在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债券投资相关费用的处理、长期股权成本法下投资收益的确定、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锁、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划转的规定等六个方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一、填空题   1.如果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未来应收金额等于或大于重组前应收债权帐面余额的,则在债务重组时不作帐务处理,但应当在 ( )中进行登记。   2.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存货涉及支付补价的,按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减去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后的差额, ( )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和补价,作为实际成本。   3.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短期投资应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应当计提 ( )。   4.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帐面原值与 ( )相比,两者较低者作为入帐价值。   5.…  相似文献   

5.
短期投资估价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大连杨晓南贵刊1994年第5期《试论谨慎原则在股份制企业中的运用》一文的作者认为:“在短期投资中采用历史成本与市价孰低的方法来计算短期投资的帐面价值。如帐面价比市价高,就可按市价来作为帐面数,差额作为投资损失。帐面数比市...  相似文献   

6.
黄晓燕 《会计师》2009,(2):16-19
<正>存货期末计价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对期末存货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Lower of Cost or Market Value,简称LCM),另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对期末存货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Lower of Cost or Net Realizable Value,简称LCN)。目前对于期末存货的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国家除了英  相似文献   

7.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会计学上对存货和短期投资计价的方法.在税收方面,为了加强对所得税税前列支项目的控制,我国税法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过程中设计了许多绝对金额与相对比率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将某些税前扣除项目的实际发生总额与按规定比例计算的最高列支限额相比较,然后选择两者中数值较低者进行扣除.论文将有...  相似文献   

8.
金未 《上海会计》2003,(8):62-62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及有关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应对资产计提八项减值准备。涉及到的资产项目、计价方法及计提减值准备使用的资产备抵账户和相应的损益账户可归纳如下:资产项目 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 资产备抵账户 损益账户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投资收益应收款项按估计坏账率计提坏账准备管理费用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存货跌价准备管理费用法长期投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收益孰低法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孰低法在建工程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在建工程…  相似文献   

9.
投资指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将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如股票投资、债权投资等。短期投资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长期投资指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成本法指投资按投资成本计价的方法。权益法指投资最初以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债券投资溢价或折价指债券初始投资成本扣除相关费用及应收利息后的金额与债券面值之间的差额。建造合同指为建造一项资产或者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长期资产减值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陶勇  胡霞 《上海会计》2002,(10):10-11
《企业会计制度》(2001)要求企业在会计期末计提8项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四项长期资产的减值问题尤为引人关注。长期资产大多属于企业的劳动资料。在利润表重心观下,由于企业持有长期资产的目的为自用而非销售变现,因而无须考虑其市价的变化,会计期末一般以历史成本计价;在资产负债表重心观下,资产代表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对于包括长期资产在内的全部资产都要考虑其减值问题。因此,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表明我国财务会计的重心已由利润表全面转向资产负债表。事实上,长期资产减值…  相似文献   

11.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西方常用一种资产计价方法,它充分体现了会计的稳健性原则,本文分析该方法在投资核算中的运用,试为完善我国的投资核算提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范倩 《金融纵横》2005,(9):59-59,24
所谓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 在计划成本法下.企业取得的原材料先要通过“材料采购”(现“物资采购”)科目进行核算,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3.
李爱宁 《会计师》2010,(5):27-28
<正>按实际成本进行存货的日常核算,需要采用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计算本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和期末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如果企业的存货种类繁多,按月进行这种存货计价则十分繁琐。为了简化存货的计价,存货种类繁多的企业可以采用存货估价法对月末存货成本进行估价,待季末、半年或年末时,再采用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的成本,并对估算的存货成本做出调整。经常使用的存货估价法有毛利率法和零售价法两种。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采用稳健性原则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采用稳健性原则的几点看法浙江省东阳针织一厂吴菊新我们应该借鉴国际惯例采用稳健性原则。但就其实际应用情况,还应具体分析。每一个国家都要在会计的国际化和本国之间寻求一个结合部,走适合国情的道路,我国也不例外。如在存货计价是否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问...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我国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环境,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在整个经济运行中起主导作用,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济的周期波动,导致价格、利率、汇率,市场容量、供求关系等经济因素的频繁变动,从而使企业资产计价基础和收入确认标准发生动摇,在这样的会计环境因素下,会计人员在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时,务必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选用方法和程序时,遵循稳健性原则,本文试从稳健性原则出发,着重论述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的具体运用及该计价方法所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发出和销售时,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核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所以我县国有投资性公司对取得土地和出让使用土地的成本也应按照实际成本进行核算结转,期末对存量土地成本也应按照实际成本计价。  相似文献   

17.
汪红玲 《湖北财税》2003,(12):83-83
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一项投资确认为短期投资应符合两个条件:①能够在公开市场交易并且有明确市价;②持有投资作为剩余资金的存放形式,并保持其流动性和获利性。长短期投资划分主要依据管理当局的意图而定:管理当局意图短期持有的,作为短期投资;长期持有的,作为长期投资。  相似文献   

18.
引入代理计价,可增强责任中心业绩评价的准确性与公正性,增加企业集团的整体收益.内部代理计价的方法有市场法、成本法、协商法、双重定价法.为便于实际操作,有必要对市场法、成本法的应用建立简易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罗甘尧、宋介麟两位在今年《上海会计》第六期上发表的“试论企业存货合理计价”一文,谈到深圳有些企业库存商品成本及售价锐减,造成价值不实,财政虚收的现象;从而提出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确定存货计价的问题。我认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地区固有一定的共性,但就中国整个市场的商品供求、价格制定和调整以及这种计价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等一系列问题,加以整体考虑的话,则目前似尚不宜在全国实行。  相似文献   

20.
聂云花 《时代金融》2009,(8X):122-123
本文首先提出成本法是指投资按成本计价的方法。成本法会计处理有两个特点。其会计核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我国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推崇的方法,暂且称为制度法;一种是通过会计分录确认投资收益及成本的方法,暂且称为分录法。本文通过比较,认为两种方法之所以存在差异,就在于计算方法、计算时间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