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997年以后,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如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矛盾逐步显现.因此,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由以前的抑制总需求膨胀转为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供给结构.与之相适应,我国货币政策也由坚持适度从紧以治理通货膨胀转变为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防范通货紧缩.尽管货币政策操作的这种调整在缓解外部冲击、促进内需增加等方面起到了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化、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货币政策无论是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工具还是传导机制方面都遇到了众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货币政策受到多重目标约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削弱、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余地狭小等.因此,需要对货币政策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徐晓伟  王伟 《上海金融》2012,(2):39-44,33,117
通过将突发冲击和货币政策工具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借助DSGE模型可以研究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应对突发冲击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抑制经济过热、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时,应该优先选择价格型工具应对来自供给方面和政策变动方面的冲击,而应选择数量型工具应对来自于需求方面的冲击;在应对经济衰退时,则应分别采用另一种类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就应对通货膨胀而言,数量型工具要显著优于价格型工具。因此,政府应根据调控的目标灵活地选择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搭配使用。  相似文献   

3.
金融创新对传统货币政策的冲击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微观的金融创新可视为对不同特性加以解捆和重新组合起来创造的新金融工具;宏观金融创新又可分为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的影响有:狭义货币需求减弱和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降低;货币供给主体扩展与货币乘数放大.金融创新对传统货币的冲击是:一是从政策工具、中介目标、传导机制方面对凯恩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的冲击;二是对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的冲击.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的启示是:实行规则性和相机抉择相结合的混合政策操作;扩展中央银行的调控范围;灵活调整货币的中介目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普勒基本分析表明了在目标产出方差最小化的前提下,确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一般决策规则:若随机冲击主要来自货币市场,应该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若冲击主要来自商品市场,货币供应量则是较好的选择。本文以该理论规则为基础,把1994—2005年分为两个阶段利用季度数据对我国中介目标选择的适当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个阶段我国的基础性冲击都主要来自于商品市场,按照该规则,货币供应量作为目前的中介目标仍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但是,通过对前后两个阶段的产出方差波动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最近几年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在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绝大多数经济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球经济呈现衰退趋势。为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各国货币管理当局纷纷根据本国特点制定了积极的货币政策。本文选择中国、美国、日本以及欧元区这四个主要经济体作为研究对象,就其在金融危机下采取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展开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倾向于选择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美国偏重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日本货币政策更加基于银企密切的关系,而欧洲则偏重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从整体上看,货币政策对于带动经济走出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货币政策效果在各经济体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  相似文献   

6.
普勒规则视角下的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普勒基本分析表明了在目标产出方差最小化的前提下,确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一般决策规则:若随机冲击主要来自货币市场。应该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若冲击主要采自商品市场,货币供应量则是较好的选择。本文以该理论规则为基础.把1994-2005年分为两个阶段利用季度教据对我国中介目标选择的适当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个阶段我国的基础性冲击都主要来自于商品市场,按照该规则,货币供应量作为目前的中介目标仍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但是,通过对前后两个阶段的产出方差波动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最近几年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在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金融创新、基本普尔分析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金融创新因素纳入基本普尔分析之中,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两个基本结论:(1)在金融创新发展的初期,总需求冲击方差相对于货币需求冲击方差仍然较大,同时IS曲线相对LM曲线会变得更加陡峭,此时中央银行将优先选择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2)在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阶段,货币需求函数将变得极不稳定,以致于货币需求冲击远远超过总需求冲击时,无论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如何,选择利率充当中介目标将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就我国而言,现阶段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还是较优的选择;长期来看,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也会因金融创新而失效,一个可行的选择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度。  相似文献   

8.
厘清公众不同形式预期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对提高货币政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新凯恩斯模型系统考察不同预期行为下经济冲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并据此讨论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央行偏好何种货币政策工具,异质性预期模型较理性预期更易放大总供给和总需求冲击造成的通胀、产出均衡偏离,并引致较大央行福利损失;价格型调控相比数量型调控能更有效降低宏观经济波动,但数量型调控仍在局部情形占优价格型调控。为此,本文认为央行应强化预期管理,通过提高政策透明度、完善信息披露等以增强公众理性预期程度,并在宏观调控时根据经济周期特征审慎遴选合意货币政策工具,以提高货币调控效率,更好引领新常态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家庭部门、企业部门、金融中介、中央银行这4个主体部门,并细分成8个部门的DSGE模型来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最优工具搭配问题.主要结论是:运用宏观审慎政策的贷款价值比工具以及资本充足率工具与货币政策的扩展型泰勒规则工具搭配,在面临各种需求、供给、偏好和政策冲击时,具有相对最优的降低经济、金融及杠杆率波动,维护经济、金融稳定的效果,也具有相对最优的降低社会福利损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供给与需求问题是一国货币政策制定和操作的基础.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金融创新浪潮对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使货币供求的总量、结构和形成机制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影响则更为明显.因此,探讨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和货币政策操作的冲击与影响,对更好地制定并有效实施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whether a monetary policy based on three main variables (inflation, money supply, and output gap) has a nonlinear impact on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REIT) markets. In addition, we extend our analysis to examine whether these monetary policy components impact the possibility of boom and bust regimes occurring in the market. Empirically, we propose different Markov-switching model variants to determine the nonlinear time-varying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the REIT market. Our results show the monetary policy environment is supposed to affect, on one hand, the REIT returns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possibility of boom and bust markets. We prove that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has an impact only in the case of boom market. However, an increase in the inflation rate de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remaining in the bust regime. As a consequence, we have already outlined several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that show house prices to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aggregate demand. Our results confirm that REIT markets are not efficient.  相似文献   

12.
马骏  何晓贝 《金融研究》2019,474(12):58-69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央财政管理的国库资金是社会资金流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公开市场操作都影响重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库已成为连接财政和金融的窗口和桥梁,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配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近年来我国正在开展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为背景,实证分析了国库现金管理对我国货币政策格局的影响,提出了我国进一步提高国库管理水平、加强货币政策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we estimate the dynamic interactions between option-implied variance and skewness in agricultural commodity markets and monetary policy. Using a 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ve (SVAR) framework, we find that an expansionary (contractionary) monetary policy upwardly (downwardly) revises commodity markets’ expectations about the price and volatility pat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n the other hand, our empirical analysis reveals that monetary policy does not have a systematic and timely response to sudden changes in option implied expectations of commodity investors. In addition, we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showing the robust forecasting power of agricultural option-implied information on monetary policy with R2 values reaching almost 52%.  相似文献   

15.
美国以实际利率代替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货币政策中介,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最终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了温床。欧央行以欧元区核心货币增长(M3)为货币政策中介,以保持币值稳定为首要目标,使得货币政策中介与货币政策目标长期保持高度关联性。我国货币政策中介与目标具有一定关联性,但近年两者关联性逐渐减弱。货币政策研究及实践表明,保持币值稳定应当是今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理想选择,当前货币政策适宜选择微调并尽快向稳健货币政策回归,结构调整新要素有利于改善货币政策效力。  相似文献   

16.
电子货币有效地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拓展了交易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电子货币的发行会减少流通中的现金,降低基础货币的规模,导致货币乘数趋于波动,从而影响央行货币政策。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影响机制,探讨央行货币政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探讨股市和房市对货币流速的效应是对货币流速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的一个方向。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市、房市变量与狭义货币流速、广义货币流速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与货币流速负相关,狭义货币流速主要受股市影响,广义货币流速主要受房市影响。股市和房市导致货币流速下降的原因,有助于解释我国的一些经济现象,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进一步规范股市和房市的发展,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考虑股市和房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要采取预防性货币政策,保持经济与金融的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18.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贷币政策传导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变量间的作用强度是反映传导效率的关键指标。基于以货币供给为中介的传导框架,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来研究货币政策内、外部传导系统关键变量间的弹性及其时变情况,我们发现,不同环节传导效率的变动趋势差异性大;存款准备金是效率最高的货币政策手段;货币供应量目前仍是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的最优选择;货币政策对物价的调控低效等。通过HP滤波刻画变量状态表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与政策状态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9.
王永钦  徐鸿恂 《金融研究》2019,464(2):20-39
杠杆周期理论表明,杠杆周期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资产的质押率(相应地,杠杆率)上升会提高资产价格;由于杠杆率一般是内生的,所以在实证上一直很难确立杠杆率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首次运用2017年1月到8月中国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发行数据,利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同类债券的不同质押率规定的自然实验,对杠杆率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债券的可质押属性可以提高债券的价值,这验证了杠杆周期理论的预测,即杠杆率上升会使得资产价格上升。因此,杠杆率对资产价格有重要影响,是宏观审慎监管的一种工具,也应该成为货币政策的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M2供给增幅远高于CPI上涨幅度,这一现象被学界称为“货币失踪之谜”。本文构建了一个两部门新凯恩斯货币模型来研究这一问题。当外部需求下降后,央行降低利率以提振经济,房地产部门和非房地产部门同时扩张。由于住房属于耐用消费品,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其需求对利率变化更敏感。利率下降后,住房需求相对普通消费品需求上升更多。因为存在土地市场分割,商住用地供给弹性较小,住房需求上升导致商住用地价格上升较多,地价上涨提升了房地产企业的抵押融资能力,房地产部门进一步扩张。普通消费品需求对利率反应小,需求较弱导致工业用地价格上升幅度较小,非房地产部门抵押融资能力小幅提升。因此,非房地产部门产出和CPI只温和扩张。Ramsey最优货币政策模拟表明,只有实现了房地产部门与非房地产部门均衡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