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详尽分析了在“十五”计划期间经济全球化趋势和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由此得出,我国各地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获得的机遇与面对的挑战不同,在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生产力布局及区域经济演变将呈现如下趋势。一是生产力布局重点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二是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尽分析了在“十五”计划期间经济全球化趋势和西部开发对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由此得出,我国各地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获得的机遇与面对的挑战不同,在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生产力布局及区域经济演变将呈现如下趋势,一是生产力布局重点由沿海地区向中西南地区转称,二是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相似文献
3.
4.
美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点”,“线”,“片”的开发,美国东中西的区域经济差异基本消除,从总体上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美国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十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二○一○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十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日趋扩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1999年9月,在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从各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这次讲话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标志着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我国西部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10省(直辖市、自治区),国土面积832.4万平方公里,占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省] 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大省,面积 48.5万平方公里,人口8300多万。 四川有丰富的资源开发优势,是一个“聚宝盆”,水能资源可开发量1.1亿千瓦,居全国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开发基地之一;近30种矿产资源储量名列全国前茅;是全国三大林区和五大牧区之一;中药材的生产全国第一。 四川素有“风景省”的美称,是中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区,现有九寨沟、黄龙、乐山──峨眉山和卧龙四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和“人与生… 相似文献
8.
9.
西部大开发是近两年来我们耳熟能详的新概念,也是发生在中华民族21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又一大奇迹。自从1999年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关于这方面的论也犹雨后春笋。然而真正深入探讨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主体一企业和银行如何适应这一新战略的书尚不多见。,由罗冰生任顾问,林耀煌、董福忠主编的《献给希望的热土-企业和银行如何适应这一新战略的书尚不多见。由罗冰生任顾问,林耀煌、董福忠主编的《献给希望的热土-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系列对话》。(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是这方面的大胆尝识(以下《热土》)。该书分为观念更新篇、企业金融篇、献计献策篇、人力资本篇四部分,共计38万字。采用通俗生动、情深意切的对话形式,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战略地位、思想观念转变;企业以人为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企业家资源素质、提高经济效益;金融改革、融资政策、资本运作机制;环境保护、治山治水、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投资环境、资源条件、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高新技术创新发展;人才战略实施;人才资本开发、法治环境治理与健全等多方位多层次的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思路、理念、对策和建议,可读性极强、亦有可操作价值。本书对于各级决策机构的领导干部,尤其是西部各省市区的上层领导决策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对于学术界、理论界和关心西部大开发的一切有识之士研究参与也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朱稼兴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2,5(1):10-17
本文主要讨论21世纪的两大发展趋势-全球化与信息化。在全球化的分析中主要说明其出现迹象,发生原因及经济全球化呼喘全球政府,全球化的结果将是共产主义的胜利,在信息化的分析中说明了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的内涵要素及信息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王东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13,(4):62-6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除了直接论及“法治”的段落外,法治精神贯穿全篇。法治既是一种宏观治国方略,又是微观治国理政的具体制度要求,所以执政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内涵的理解和建设也历经了从“宏观方略的确立”到“具体制度的展开”的过程。司法制度改革是法治进程中的必然要求。依照“法治”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当前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目的应是建构满足人民需求的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为当时的革命战争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在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苏区经济建设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基本经验:(1)坚持为政治服务;(2)坚持以人为本;(3)坚持与时俱进;(4)坚持科学决策;(5)坚持反腐倡廉。 相似文献
14.
胡仪元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6,24(4):72-76
生态设施是指维护生态系统和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生态运行设施、生态修复设施和生态培育设施三大类。它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开发的物质基础,是提升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物质条件。生态设施的存在和增长依赖于相应的投资,投资滞后导致西部生态设施落后。因此,要促进其增长,就必须强化和构建政府投入机制、启动民间投资机制、完善转移支付机制、加大外资吸引和利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意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发挥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才能促进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国家则应该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资,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减少农民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剥夺感,为农民营造平等的意识氛围。这些使农民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强化,能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6.
基础设施建设是持续发展之本。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对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解决民间资本出路,减少由于资本投资不当带来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军民融合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创新,是实现发展与安全兼顾的重大决策,是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举措,为实现富国强军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乘势而上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上,梳理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关系从萌芽阶段上升为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5次历史性飞跃,将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始终坚持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领地位,始终坚持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始终坚持发挥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新发展格局下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军民融合要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科技创新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济理论上的主要失误和经验教训,回顾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理论上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评析了我们正在实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认清当前重大经济理论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陕北地区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地区位于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两大目标,二者长期难以协调,影响到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是该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互动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结合陕北地区延安市西北部吴起县的生态建设模式,从互动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陕北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吉县在10年生态立县的基础上,自2008年开始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两年多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不仅体现了生态立县的成效,而且其取得的阶段性建设成效演示了新时期我国欠发达山区通过持续拓展山区的多种功能,开创性地实践了我国欠发达山区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联动,城乡均衡发展,生态富民及绿色低碳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运作轨迹.在总结安吉这些重要新型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对我国欠发达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一般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