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以来,广东经济在中央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形势下保持稳定发展,农业形势较好,工业生产、市场销售、财政收入、对外贸易等保持增长趋势,市场物价涨幅逐月有所回落,宏观调控的目标基本实现。但经济生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有的问题还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一直处在宏观调控中的房地产市场,其价格仍然是"涨声一片",自然引来了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更多的质疑.其实,房价不断上涨,除了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自身的原因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上许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正确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及其宏观调控,才有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程宇  杨丽 《时代经贸》2008,6(5):49-50
针对我国市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率较高的现状,中央银行连续使用提高存款准备金政策进行调解。本文深入分析了该政策对经济形势中的各方面影响,为了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解决流动性过剩、通货膨涨等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市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率较高的现状,中央银行连续使用提高存款准备金政策进行调解.本文深入分析了该政策对经济形势中的各方面影响,为了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解决流动性过剩、通货膨涨等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2012年年初以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动荡,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幅度超预期,宏观调控重点出现变化,商业银行经营面临严峻挑战。基于上述形势,我们赴安徽等中部地区就"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开展了专题调研,走访了当地政府部门,银行机构、重点企业等、对地方经济运行情况,企业经营状况及信贷需求、银行经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了解。调研结果表明,本轮经济下行既有政府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的主动因素,也是企业根据市场变化主动性,前瞻性地调整经营策  相似文献   

6.
转轨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在保持2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宏观调控起到了弥补市场缺陷、熨平经济波动、保障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作用.本文全面总结了转轨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认为目前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最为关键的时期,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7.
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研究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问题.会议强调,必须把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和价格上升幅度过大的问题,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一个突出任务,并提出当前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要采取八项措施.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2004年4月以来,国家采取了较为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从目前经济运行状况来看,宏观调控政策已取得明显成效。全社会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特别是一些重点行业投资过快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企业效益、工业产销率、粮食生产等各项经济指标继续好转。国民经济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些情况表明,这一轮宏观调控是及时的和必要的,政策效果是好的,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有益的。但也必须看到,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突出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予以化解,以维持短期的平衡;另一方面,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的这一轮宏观调控虽然已初见成效,但总体上看,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需要进一步探索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中国市场形势动态分析"课题组于2004年10月底推出的2004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形势分析及第四季度预测报告围绕上述经济形势,对2004年1-9月,特别是第三季度中国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动态变动趋势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  相似文献   

9.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未除,全球流动性继续泛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加剧波动,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复杂的形势给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需  相似文献   

10.
当前经济形势下宏观调控方面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我国经济也出现了放缓的情况。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出现的问题,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宏观调控并阐述了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则,最后针对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提出了宏观调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极为复杂,要研究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问题,须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准确的定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也是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只有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行,才能健康发展。审计监督既是宏观调控体制的重要环节,更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审计监督。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利华 《技术经济》2005,24(12):25-28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业链长、资本密集、关联度高,房地产业又历来是宏观调控首先指向的产业之一,房地产业的发展既受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影响,也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本文在对房地产业市场特性、房地产开发经济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当前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可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创建宏观调控的前提条件和根据经济形势用好各种经济政策及调控手段是搞好宏观调控必不可少的。同时 ,鉴于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还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即宏观调控应谨遵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为辅的基本原则、实施政策措施要及时果断、“度”的把握要适当、各种手段协调配合等。  相似文献   

14.
当下,由于世界经济局势复杂,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的困境.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国内外形势仍然极其复杂,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不少."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决定了接下来宏观调控是否继续发力.  相似文献   

15.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20):F0002-F0002
央行一个月内两次降息放松银根,仍难打消社会各界对经济形势的担陇。在房地产、汽车两大支柱性产业限购政策不断强化的情况下,下半年宏观调控部门如何出招应对经济滑落,备受市场关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仍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根据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该侧重以下几方面: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滑坡;以改革促发展,防止改革被淡化、丑化、异化;外汇储备增长超常,需要降温;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很大,需要保温;资本市场长期低迷,需要升温。总之,为避免出现经济滑坡现象,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要从加强为主转为改善为主。  相似文献   

17.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未除,全球流动性继续泛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加剧波动,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8.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投资增长较快、供需矛盾失衡,部分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为此,中央采取多种宏观调控措施,相继出台一系列宏观政策文件。经过几年努力,我国房地产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和影响。本文根据房地产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宏观调控效果与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效果及其未来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3月开始,我国通过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措施对过热的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此次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而且已取得明显成效,但如果继续实行过猛的宏观调控政策则将对房地产市场、金融稳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等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笔者建议:对房地产市场不应继续采取过猛的调控措施,未来政策的重心应转向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等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今年以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主流是健康的。在宏观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的同时,当前经济运行也存在一些主要问题:物价涨幅过高,稳定物价的任务依然艰巨;随着投资增幅和总需求增长速度的放慢,国有企业资金紧张,经营困难加大;生产资料工业生产增幅放慢甚至出现下降。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时机和力度应如何把握,已成为当前宏观决策和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综合研究部副部长张军扩在《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时机与力度》一文中指出,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应重点把握物价和生产两方面,在现阶段,必须统筹兼顾这两方面,既要坚定不移地把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物价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又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