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章对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八塘镇"土改"时代的土地制度实施以及与之相关的"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情节、土改时"阶级成分的划分"、国家权力向乡村渗透等作了详细考察.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土改属于"强制性的变迁",给农民的土地观念带来深远的影响,并留下美好的记忆.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认为"吃饭"是衣、食、住、行四大民生中的第一需要,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他提出了通过耕者有其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通过采用七种技术方法增加粮食产量,通过改善粮食分配等措施来解决百姓"吃饭"民生问题的路线图,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必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思想。孙中山关于空气、水、植物、动物为四种重要粮食的广义粮食观,对于当今人们从粮食高度认识空气和水在民生中的战略地位,对于当前及今后我国大力治理空气和水污染,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何称球 《广西经济》2004,(6):10-11,16
“耕者有其田”,实践已经证明它是农村改革经验的精粹;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及目前存在的矛盾新中国的成立至1978年以前我国土地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三次变革。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在土改基础上,农村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初级社时,实行的是农民个人  相似文献   

5.
曾经带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农经济正在不断解体,中国农民诉求了几千年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原来并不一定就能给农民带来福音。按照科学发展观三大产业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农业需要构建在政府足够补贴和支持下的、具有明显计划性的农业合作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6.
正【发现】2013年3月17日,在山东省德州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张由山西代县颁发的"晋绥边区土地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晋绥边区民主政府颁发的土地证。这张《土地证》记录了千百万农民翻身做主的史实,它是党领导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梦想的重要见证。【实物】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从1951年秋—1952年春,历时十个月,太和县全面完成土地改革,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紧接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尤其是建立人民公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太和县六十多年的历史中,长达25年之久,其确立的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太和县农村社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太和县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行了多层次、多面向的研究,以期增强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8.
台湾农村经济关系的变迁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于1949年到1953年期间,进行了一次带改良性质的"和平土改"(简称"土改"). 一 这次"土改"大体上包括三个内容:一是"三七五减租".规定地租额不得超过出租地正产品全年收获量的37.5%.二是"公地放领".即把从日本人手里没收来的"公地"出售给农民,地价为一年正产物的两倍半,由"承领"农民在10年内分期摊还.三是"耕者有其田".即由台当局出面,征购地主水田超过"三甲"或旱田超过"六甲"的耕地,再转售给"现耕农民".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过程:实行土地改革,把封建土地制度改变力“耕者有其田”的农民所有私营制;土地改革基础上实行以土地、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入股分红的互助合作形式的农民私有合营;经过高级农业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化实现了集体公有公营;  相似文献   

10.
耕者有其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土地包干到户(家庭承包经营),使人民公社解体,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权,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土地制度还需继续改革,应该实行土地产权多元化,即把土地分为“有限的国有制”(包括城市用地、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军事用地、矿区用地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集体所有的全部资产由资源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三部分构成。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耕地"三权分置"和宅基地"三权分置"背景下,逐步完善和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耕地保护管理费、宅基地部分事项有偿使用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股等,可以使我国大部分农村形成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提高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福利水平,提高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促进我国乡村振兴和农村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2.
李怀 《上海经济研究》2020,(4):75-82,127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通过有效制度供给,优化农村宅基地利用管理,进而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以满足农民居住保障与土地财产权益诉求,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将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纳入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探讨。在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宅基地权属从“两权合一”、“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指出其遵循权能拓展与适度赋权的基本逻辑。基于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重大理论创新就在于全面拓展“三权”各自的功能定位形成“增量”权能,即分别具有管理功能、保障功能和财产功能的“三重复合功能”定位,进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自实施以来,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入手,指出我国现阶段农民在行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学梅 《特区经济》2011,(10):193-194
城乡土地流转问题是重庆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成为改革实验区后,重庆市在促进城乡土地流转的制度和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城乡土地的流转取得明显效果,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在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重庆市城乡土地流转的实践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该在土地管理、小产权房和城乡规划等方面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15.
因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合理配置、减少浪费尤为急迫。现行法律对农村宅基地实行有限流转的做法已造成耕地被大量侵占、土地闲置浪费严重、集体及其成员利益受损等弊端。目前,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隐形市场"和许多地方创设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正逐步挣脱法律窠臼的束缚。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及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现实情景,扩大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主体,放宽宅基地流转方式,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有偿、有期使用制度及强化产权管理、严格宅基地取得和特殊情况下的收回制度,实现土地资源"物尽其用"等,应是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进行有效应对之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的“第二个飞跃”与农用土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正国 《特区经济》2006,(12):132-133
土地制度的安排与改革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前程。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是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发展合作经济。现行土地制度制约着第二个飞跃的实现,需要调整和完善。土地私有化不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土地制度改革在于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构建农地财产权新的框架,以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地入市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根源。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政策分析法对农地直接入市的内涵、溯源以及我国现行农地入市制度的弊端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分析现阶段我国实行农地直接入市的积极意义,并从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加快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农地直接入市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反思中国农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流转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朋 《乡镇经济》2009,25(12):10-13
农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流转机制是农地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文章对实践中农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改革的典型范例进行研究后发现,其并不是我国信托法意义上的信托。从法律上看,实质为委托代理。在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流转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户消费转型升级引发各方关注,但鲜有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探讨农地流转对农户消费的影响及其微观作用机理。文章在理论层面分析了农地流转通过影响农户生计资本变动和生计策略调整对农户消费的传导机制,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期面板数据,定量评估了农地流转对农户消费影响的社会资本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农户消费基尼系数总体呈缩窄趋势,但农地转出农户相比农地转入农户具有更高的人均消费支出及消费不均等程度;(2)农地流转能够影响农户关键自然资本改变和生计策略调整,从而显著提高农户消费水平,且参与农地流转农户相比未参与农地流转农户具有更高的消费动机;(3)社会资本在农户农地转入和转出过程中对农户消费存在微观中介效应,即社会资本越高的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概率越大,且能够通过提高农地转出户非农就业机会和扩大其多元化收入来源,间接提升农户消费水平。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背景下,应积极有序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地转出户非农就业,并强化农户社会资本建设,提高农户多元化收入,从而全面助推农村消费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作为全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排头兵,率先发起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第三次土地改革的浪潮中,研究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探索。通过实地考察,以农户为调研对象,发现了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结构中所占比重少、农户受教育水平低、政策宣传不到位、土地规整度不完善等问题,从而提出了实行农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福利化农业补贴政策、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