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违约金是合同当事人约定的,一方违约时即不履行或履行合同不符合约定条件时,应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当事人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货币。违约金的法律特征表现为:一、违约金的数额是当事人预先确定的,这样,在发生违约后,合同当事人可以省去许多麻烦,比如受到损失的非违约方可以不必  相似文献   

2.
陈红 《商》2014,(37):249-250
关于违约金性质的争论长久存在,理论界的争鸣会直接影响到实务界的实践,因此应当明确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的性质。违约金在理论上有惩罚性违约金和赔偿性违约金两种性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自由约定违约金的性质,惩罚性的和赔偿性的均可。约定的违约金究竟是何性质应根据当事人的主观目的,依据其自由合意是以确保主债务之履行为目的还是以免除对于损害赔偿额的证明为目的而定。关于惩罚性违约金调整数额的标准笔者认为应以合同标的额的一倍为上限,赔偿性违约金的数额调整标准适用《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中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白晓秋 《北方经贸》2009,(8):139-139,F0003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该条款肯定了违约金作为一种违约责任形式的重要性,同时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具体承担违约金责任时遵循的原则。违约金的约定是合同成立并生效后,对于合同履行风险的防范以及发生风险后的救济,关系到合同当事人利益的保护、合同的正常秩序以及法律正义的实现和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4.
违约金制度在劳务合同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一直备受争议。对于违约金的性质与功能问题,很多专家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导致违约金的惩罚性问题和补偿性问题出现为难的境地。对于违约金的赔偿数量来看,酌情处理的标准不仅要考虑根据实际受到损失大小的情况而定,还要明确债权人的担保目的,这样才能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实质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郭丹云 《中国市场》2008,(39):36-37
当事人自由约定违约金是合同自由的具体体现,但违约金数额过高或过低,则造成对当事人一方的不公平待遇。大陆法系和我国《合同法》都对违约金条款采取了予以干预的原则,但法律的过度干预又将违背合同自由原则。我国《合同法》实有必要借鉴外国法的经验,适当限制法院或仲裁机构的裁量权。  相似文献   

6.
谢晓斌 《中国市场》2008,(48):42-44
基于大陆法系与罗马法皆将违约金视为从债与附停止条件债,由此违约金性质上非为主债民事责任形式一种。基于对违约金调整制度的考察,关于违约金惩罚性与补偿性的区分在立法层面上无存在余地,但在当事人合意层面上有其存在余地。违约金明显过高部分性质上应界定为自然债。  相似文献   

7.
邵慧慧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2):231-232
意思自治原则由16世纪法国学者杜摩兰首先提出。他认为在契约关系中,应该适用当事人自主选择的那一习惯法,即令当事人于契约中未作明示的选择,法院应推定其默示的意思,以确定应当适用的法律,即根据整个案情的各种迹象来判断双方当事人意思之所在。杜摩兰的意思自治原则得到德国法学家萨维尼、华赫特、意大利法学家曼西尼、美国法学家斯托雷等人的支持,并且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各国司法实践和立法中,意思自治原则也得到了运用和确立,甚至有关国际合同方面的法律适用公约也都确立了意思自治原则在确定合同准据法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意思自治原则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通过对我国的立法规定与魁北克相关法律规定的比较研究,以期完善我国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8.
违约金作为一种常见的民事责任形式,有利于合同双方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减少或填平交易损失。 我国立法者基于最大化实现公平的考量,赋予了法院和仲裁机构调整违约金金额的权力,但在实践中,违约金调整规则如何使用就产生了诸多争议。 文章聚焦民法典背景下的违约金调整问题,首先梳理了违约金调整规则相关法律规范,而后对违约金调增、调减的适用规则及相应考虑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聚焦于当事人预先放弃调整违约金的情形下如何适用违约金调整规则等实践难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代理合同概念及其作用 一般合同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三个方面作用。合同又称契约,是指两个以上当事人,依据法律通过协商、确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或经济法律关系的协议。一般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2)合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的法律行为,是当事人的意思的一致的表现。(3)合同是当事人合法的法律行为。(4)合同中当事人的法律  相似文献   

10.
<正>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如果一方当事人向对方提出了一项法律意义上的、真正的要约(外贸实务上称“实盘”),而对方对该项要约表示承诺,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就成立了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因此,承诺是受要约人愿意按照要约的内容与要约人订立合同的一种意思表示。按照合同法的一般原理,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内容完全一致,在承诺中的任何添加、限制或其它更改的条件(附条件承诺),都会导  相似文献   

11.
合同当事人双方书立的文书,因工作习惯、工作疏忽等原因,可能出现文字表达和当事人真实意思之间的明显歧义.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思表示。文字歧义的出现,往往最终在价款或者报酬、违约责任、履行债务期限和方式、履行费用的负担等与财务相关的、涉及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等方面产生争议,从财务角度辨识合同文字歧义.可以防止企业发生不必要的法律风险。笔者结合日常的合同评审和管理工作,从财务角度分析有歧义文字的合同条款及其产生原因.以期促进企业加强合同评审的财务控制工作,增强合同的法律效力,避免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12.
《商》2014,(1):286-287
<正>一、问题的提出:合同无效的基本法律适用。我国《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拘束力。"合同一旦依法成立,便具有法律拘束力。凡不满足生效要件的意思表示,即便当事人已经达成合意,也不能产生合同上的法律效力。①合同效力的有无,对合同当事人的利益有极大影响。合同无效这种法律现象通常表现为已经在当事人之间成立的合同,因为具体内容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社会公共利益而不具备法律上的约束力。从大陆法系上看,人们常常在"法律行为无效"的前提下讨论合同无效的原因和现状。在该前提下可合同无效是对合同相对人意思表示的  相似文献   

13.
临时仲裁制度相对于机构仲裁制度来说,能够最大程度地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解决新型商业纠纷。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致力于打造全球开放水平最高形态,亟需创新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为其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因而引入临时仲裁恰逢其时。在具体制度构建方面,应当明确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的关系,修改现行立法,明确临时仲裁协议的基本要件,并健全临时仲裁监督机制,以确保临时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相似文献   

14.
彭侠 《商场现代化》2007,(26):210-211
合同是交易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外贸英语合同在商务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其翻译也非常重要。因此,本文从外贸英语合同的特征出发,探讨了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案情】2008年4月,我局检查支队在开展公用企业格式合同专项检查中发现,南平某供排水公司(以下简称当事人)印制使用的《城市供用水合同》中,制定了用水人逾期缴纳水费每日加收5%的违约金条款。  相似文献   

16.
《商》2015,(20):220-221
劳动关系的存续与消灭都是以劳动合同为基础,同时它也是一种有限自由合同,体现的是公权力的干预,然而劳动合同的合意解除制度过于侧重意思自治原则。我国的劳动合同合意解除制度应当努力以自治和限制相结合的劳动关系的调整,实现国家法律干预限制与当事人自治间的相互促进和补充。  相似文献   

17.
破产约定条款的效力认定是当事人意思自治与破产法目标实现之间矛盾关系的冲突点。破产解除条款与《民法典》第580条第2款中的违约方解除合同规则具有功能上的一致性,为避免合同僵局,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上应认定有效,只有管理人确认继续履行合同符合程序条件和实质标准时,才否定其效力。而破产变更条款会实质性阻碍破产法目标的实现,原则上应认定无效,只有在符合概括式豁免规则时,才认定有效。概括式豁免规则可参考英国破产法中的公允对价理论、瑕疵资产理论或善意的商业安排理论等设计。以破产解除条款与破产变更条款为一般模式,明晰破产约定条款的效力认定规则,是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办理破产”便利化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贸易合同争议的仲裁案件中,许多争议需要首先根据适用的法律及国际公约来认定合同的效力。因为合同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国际仲裁的过程和结果。一个国际贸易合同的有效订立,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合同当事人须有订立合同的主体资格;(二)合同订立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合法;(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四)合同当事人之间要通过要约与承诺的方式达成一项可履行的协议。现就有关问题进行分述。一、合同当事人须有订立合同的主体资格合同当事人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主体资格,这是世界各国法律都有明确规定的。尽管各国之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梁军  王菊娥 《消费导刊》2009,(11):122-122
对于从事管理、营销、会计等工作与业务的市场主体来说,正确掌握合同生效的识别要件是非常有必要的。合同生效的判断应从合同成立的基本条件入手,全面理解、把握、运用合同生效的实质要件。合同要成立,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应通过要约与承诺两个过程对合同主要条款协商一致;合同要生效,合同必须符合当事人具有主体资格、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具备法律规定形式等五项要件。  相似文献   

20.
<正> 已废止的《经济合同法》对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表述较模糊,实践中常出现将两者等同的情况。合同实践中,当事人误将合同成立当作合同生效,是引起合同纠纷的原因之。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合同法》对合同成立、合同生效、合同无效等均作了明确规定。 一、合同成立 合同成立,是指合同当事人经过协商达到意思一致的事实。从合同订立看,一方的要约得到了对方的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