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理想状态,是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根本基石和重要动力.从以人为本的维度来审视和谐社会,公平正义主要体现为:权利平等、机会公平、制度公正.应通过加强民主和善治以达到基本权利平等,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和司法完善以达到机会公平,通过完善社会分配机制以达到结果公平.  相似文献   

2.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和谐社会核心是公平和正义.对于文化来说.也有一个公平的问题.文化公平.指人们是否有享受文化资源、文化活动的平等机会.不因主体的差别而存在特权现象.那么文化公平的建设.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2008年奥运会将有利于文化公平的建设.进而推进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而弱势群体问题并非仅仅是贫穷问题,还包括机会公平。目前,弱势群体在机会公平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罗尔斯非常重视不利者机会平等的实现问题。他从社会基本结构考察机会公平问题,强调要关注每一个人的机会平等。他的这一思想将有助于更好地做好弱势群体的工作,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与效率和谐统一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践表明,在财富分配领域、在涉及利益时,公平与效率存在矛盾性,而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又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系统工程,股权分置改革凸显构建和谐社会的艰巨性。股权分置改革把解决公平问题的重心放在促进机会平等上,采用沟通、协商机制解决利益调整问题,通过制度安排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发挥新闻媒体所起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5.
法律平等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法律平等就没有和谐社会。农民法律平等的欠缺,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和法治建设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实践必然是通过法律平等来实现社会平等,用法律平等保障社会平等。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就应该在法律制定、法律内容、法律实施三个方面确保农民的法律平等,实现和谐社会所追求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6.
王君艳 《发展》2012,(4):123-124
宗教文化蕴含在各大宗教教义中的和平、和谐、平等、自然伦理道德等资源,以及它所提倡的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公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与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杭州研究》2005,(3):29-32
构建和谐社会应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起点,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内容。教育公平包括两个方面,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人权;而教育公平的核心则是“教育机会均等”,即入学机会均等,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均等,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它更多是一种起点的公平。  相似文献   

8.
罗尔斯正义观规范了社会自由平等的政治权力范畴,界定了社会公平正义的经济生活范畴。在其平等自由原则、机会公平原则和差别调节原则的理论阐述中,促使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所对应存在的合理化问题、流动性问题、分配制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推动以理论为指导,深化探索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优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5轮调查数据测度我国机会不平等程度,研究机会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机会不平等程度的上升将显著抑制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机制分析表明,机会不平等主要通过社会资本、流动性约束和经济地位渴求影响居民消费。扩展研究发现,机会不平等主要挤出了居民普通消费支出,且这一抑制作用对农村户籍、受教育程度低和体制外的家庭更强;而民生性财政支出和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消减机会不平等对居民家庭消费的抑制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从机会不平等视角为全面促进居民消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严学钧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3):144-148
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必须扩大客观开放的程度、为人们的努力提供一定的舞台,因而应当启动机会平等为社会的良序发展提供观念的导航。机会平等主张,只有存在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竞争,先富后富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才是公平的。至于平等的机会与不平等的结果之间如何调节,当代普遍认为,由机会平等达到的结果状态不仅是有差别的、还应具有一定共享性,至少这种差别应趋向于收敛而不是扩大。  相似文献   

11.
杨静毅 《特区经济》2007,(5):231-233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除了宪法、公权力的作用之外,民法的作用不容忽视。近现代民法赋予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发展机会,彰显权利、实现对人权的保护,建立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保障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女性休闲的各种限制因素,提出了对策。要提高女性的休闲意识;多为女性创造休闲时间;通过宣传来改变对女性的期待、支持并鼓励女性参与休闲;政府部门或者服务业应该加强休闲设施的开发与利用;从法律角度让女性获得更多资源和平等机会。  相似文献   

13.
二战以来,联邦德国所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力图在保持个人自由的价值和市场经济效率的基础上,建立每个人具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和发展机会,社会和解,朝向共同富裕发展的社会。社会市场经济代表了战后西欧的发展方向,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是顺应民心、民意的,也是当务之急。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是中共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本,是中共维护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构建怎么样的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应从哪一个方面着手?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和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处于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社会主体都应该是一个具有同等身份意识的社会公民,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公平和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每一个社会公民的私有财产都应该得到宪法的平等保护。现在,阻碍社会公民权利获取的主要因素就是特殊…  相似文献   

15.
马丽伟 《理论观察》2005,(4):169-170
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傅立叶。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社会也一定存在和谐。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平等,构建工业与农业、家庭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我国在“两会”上第一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  相似文献   

16.
杨耐 《理论观察》2011,(3):28-30
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阐述纯粹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和分配正义的基础上。得出公平的机会平等和纯粹程序正义原则的关系,即纯粹程序正义是实现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的保证;公平的机会平等是纯粹程序正义的价值目标;其二者是构建公平正义社会基本结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黄波 《理论观察》2008,(4):116-118
高等教育平等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整个社会努力实现的目标。国家应该使每个公民都享有教育起点也就是教育机会上的平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的平等。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切实平等创造了条件。主要体现在入学机会、师资水平、信息获取等诸多方面,但它用于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只有在公民具有了网络教育机会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反之只会拉大我国现存教育不平等的鸿沟。  相似文献   

18.
张丽 《改革与开放》2007,(10):36-37
<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一再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则更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注重社会公平,妥善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但目前歧视女职工,在劳动用工方面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这是与构建和谐  相似文献   

19.
在详细讨论机会不均等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借鉴Roemer构建的“环境-努力”机会均等分析框架,主要利用CFPS数据等微观调查资料,测度了1988—2018年中国居民收入中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各环境因素的贡献,以及环境因素通过努力因素而间接产生的机会不平等程度。结果表明:(1)总体机会不平等在总收入差别中所占比重约为36%,且呈明显下降趋势;(2)二元户籍制度对机会不平等产生影响最大,其次是年龄、性别、地区及父辈教育等,父辈职业特征影响很小;(3)环境因素通过个体教育和就业间接形成的机会不平等不大,尤其通过就业的间接作用很小;(4)中国居民收入差别主要取决于个体受教育、就业努力等合理因素的差异,其趋势是下降的,且下降部分主要是机会不平等减小所致。  相似文献   

20.
林娟  李伊玲  徐健 《特区经济》2022,(11):102-105
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数据,运用Mare提出的教育logit模型来分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拥有城镇户籍的人比农村户籍的人有更高的概率接受高等教育。父辈受教育程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下一代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父代的学历越高,对后代的受教育水平的正向影响越大。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扩招缩小了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入学机会不平等程度,但教育机会不平等在城乡间仍然存在。因此,教育政策应当继续着力于缩小城镇和农村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程度,以使全体人民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