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并最终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随着人们认识的拓展和深化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以及对绿色经济有不同的理解。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经济不是以环境经济学,而是以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黑色经济形态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绿色经济形态是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形成的,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最佳发展模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作为批判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新范式和普遍接受的发展观,现已成为全球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主导思想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纲领,但其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距引人深思。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性分析,为深刻认识当前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局限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工业文明的战略转型以及人类新文明的构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杨耕 《开放时代》2001,(3):15-18
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企图在科学之上再建构一种关于整个 世界“普遍联系”的世界图景的确是“多余”的,其实质只能是“形而 上学”在现代条件下的“复辟”,或者说是“对哲学的本质要求过 多”。 我在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不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意义上的思维方法,而是指传统的哲学形态,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论。这种哲学形态力图从一种永恒不变的“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性和行为。从起源上看,“形而上学”形成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形而上学”就…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要求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态本位理论是世界文明发展进入生态时代的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和实现观。把21世纪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放在以生态为本位的框架内,在理论上旨在使可持续发展学说成为以生态为本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实践上旨在使人类超越只把自身需要与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实践选择的唯一的、终极的价值尺度的狭隘眼界,追求各种实践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实现世界系统运行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双赢”的发展轨迹和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一、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有何特点? 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是为了把握当今中国社会的本质来历,但我们面对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或者说静止的中国传统社会,而是一个从近代以来就处于激烈变革之中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8.
发展低碳经济与创新低碳经济理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体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选择,就在于它是对工业文明的黑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否定和扬弃,创造出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低碳文明在本质上是生态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一体化的生态文明社会经济形态。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不仅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理论,还是一种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是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殷毅 《现代财经》2007,27(2):77-80,F0003
目前的所谓“物流”不是经济学上的概念,而是管理学上“物流业”的概念。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是以近代物流业为核心建立起来的。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中国近代重要工业结构初现端倪,并且初步显现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当前,世界范围的现代物流业“革命”正在兴起,从近代物流业产生与发展中得到的一些规律性的总结,对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赶上国外物流业发展步伐,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的出现 ,必然与传统经济有着本质区别 ,但它又不是对传统经济的全盘否定和取代 ,而是扬弃。知识经济不是一种孤立经济 ,它是以传统经济为基础 ,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产业 ,通过高新技术去改造和发展传统的工业和农业 ,并与之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 展观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的诠释 ,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①。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发展观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作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论断 ,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一、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早在 1980年 3月 ,联合国大会就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0 0 3年 4月 15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说 ,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 7月 2 8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10月中旬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发展史,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存在纵向与横向的差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物质财富最大限度的增长为中心的一维发展观曾经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被称为传统发展观。传统的“以GDP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正是依据这种发展观确立起来的。随着这种战略的推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愈演愈烈,不仅威胁到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面临挑战,人们开始对发展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这推动了发展观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维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9,(10)
辩证唯物主义是把现代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唯物辩证法研究劳动问题,首要的是立足物质资料生产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探讨劳动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运用矛盾法分析劳动这一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从历史主义出发研究劳动所处状态的变化,也就是劳动形态的变迁,持续深化对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方位的认识,从根本上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既是一种社会理想状态,这种状态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其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和发展理念。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如何立足于我国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系统地解决城镇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仍然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和理论学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严素 《大陆桥视野》2012,(12):92-93,95
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正确的途径和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力,进而增强党组织的创先争优能力,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其本真内核是人与人和谐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型文明理念.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及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辩证否定,揭示了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把生态文明寄希望于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锻造了生态文明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人类,共产主义确立了生态文明需要的全新的生产关系,共产主义选择了生态文明需要的新的生产模式.共产主义将揭开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传统战略的终结:战略整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小平 《经济管理》2001,(16):12-18
定位学派、资源学派、流程学派都对竞争优势的获得与保持作出了某一方面的研究,但它们都是以孤立、线性的分析方法对之作出阐述。实证研究也表明,成功的公司并不是缘于它们在某一方面做得更好,而是它们的战略有效地把定位、执行能力层面的各要素融合起来,因此,我们要必要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建立整合模型,将各种战略要素进行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9.
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时,却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此招致的生态危机已经阻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工业文明所遵从的经济发展观、自然无价论、科技万能论和消费主义观等非生态观念,是人类陷入生态困境的思想根源。在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过程中,只有实现非生态观念向生态观念的转变,才能促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从而使得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荣,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和其他各国,环境哲学像一轮旭日,在日益深重的环境危机中喷薄而出。这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环境哲学概述“哲学”是一个外来词,其英文为philosophy。它由“philo”和“sophy”这两个词根组成,前者的意思是“爱”,后者的意思是“智慧”,连起来说,哲学是一门爱智之学。这是西方的传统。中国哲学则特别重视情感的陶冶。“爱智”二字,按中国的传统来理解,环境哲学就是“爱”与“智”相结合的学问。智慧具有的力量,需要爱的热情来激发。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我们不聪明,而是因为我们对环境缺乏爱心、感情淡漠。所以环境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