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山东省2004-2015年入境旅游和国民经济数据,利用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度、旅游消费结构指数和消费弹性系数分析山东省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对国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呈波动变化,消费结构日趋合理。除了山东省入境旅游客流量对客运总量有稳定的拉动作用外,入境旅游消费对国民消费的拉动作用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经由使用测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有关指标,变差系数(CV)、基尼系数(G)、赫芬达尔系数(Hn)和首位度(S),对环渤海区域16个沿海城市的入境旅游规模差异进行了分析;利用规模位序对其在1999~2012年间的差异变动进行了分析和类型划分,并探讨了产生这种差异与变动的驱动因素。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环渤海地区旅游业的全面提升和未来旅游要素的优化和布局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入境旅游流的时空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旅游责源丰富,近年来入境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数量和外汇收入均居全国前列.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入境旅游流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入境旅游流可分为三个增长阶段,整体呈上升趋势;游客以外国游客为主,港澳台游客年度波动较大;客源国比较集中,入境旅游业发展不稳定,受我国和客源国的经济、政治等因素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4.
运用重心理论、泰尔系数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对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的整体演化、地区差异和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收入持续增长,绝对差异增速放缓,相对差异逐年缩小,入境旅游更易受到特殊事件的影响;旅游经济重心持续向西南方向移动;西部内差异和东部内差异分别是造成现阶段长江经济带国内和入境旅游差异的主要原因;国内旅游呈现南部优于北部,东西部优于中部的局面,入境旅游则表现为东部主导地位无法撼动,中西部均出现阶梯式差距;经济基础、交通可达性和旅游资源禀赋是长江经济带国内旅游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交通可达性、接待设施水平和经济基础深刻影响着入境旅游。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宁夏19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公共基础设施指标、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宁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显示:宁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差异明显,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不均衡态势;经济环境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首要因素,社会环境、城市服务环境与生态环境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四大类型区。  相似文献   

6.
基于“消费-产出”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利用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测算了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引入生态补偿优先级和生态补偿系数,构建了生态补偿量化模型,计算并确定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补偿优先顺序及横向补偿额度。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消费生态足迹呈平稳增长态势,产出生态足迹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各省市之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上游4个省市是典型的生态输出区,下游省市为典型的生态输入区;长江经济带生态可持续性较强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地区,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11个省市支出与获得生态补偿的总额总为正值,总体获得生态补偿额小于支出生态补偿额。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河西走廊各地区内旅游资源禀赋、地域之间的空间差异以及未来演化趋势,将有助于认识该区域旅游经济所处的空间层次及未来定位。[方法]以甘肃省河西走廊5市为样本,运用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等指标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实证分析了2013—2017年河西走廊旅游经济在时空上的总体和地区间的差异,运用R/S分析法,探讨了未来河西走廊各城市旅游经济的演化趋势。[结果]2013年以来,河西走廊旅游经济总体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相对差异呈现出逐年缩小态势,旅游地理集中度趋于两级分化,市场集中度处于低位分散状态,旅游业自身的内部增长动力决定了各地区旅游产业的整体能力,旅游经济总体上未来演化趋势与过去的增长变化将在长期内正相关。[结论]具有明显比较优势、资源唯一且不可复制的地区,将在长期内保持持续性很强的增长趋势,但河西走廊旅游业整体仍处于后发地区赶超潜力待挖掘的阶段,有必要形成便捷的旅游经济带,提高整体旅游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论文在分析2000~2011年间环渤海地区国际旅游经济产业构成和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环渤海地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效益进行分析,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刚性部门创汇能力仍占主导地位,购物、游览和娱乐等需求弹性大的部门后续发展形势可观.通过构建多部门经济模型,环渤海地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演进变动对国际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环渤海地区各地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国际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滨海旅游后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农产品贸易大国,更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农产品是城乡居民、旅游来客的基本消费品,每年生产的17亿吨农产品多用于消费,少量进行轮换储备。2013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为23360.98亿元,同比增长4.0%。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已连续8年呈现增长态势,2011年再创新高突破2.3万亿元。然而,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仅有1.47%,我国农产品物流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0.
旅游空间结构和布局是区域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选取武汉城市圈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位态势模型和聚类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各生态单元进行旅游生态位测评。研究发现:(1)根据武汉城市圈旅游生态位的得分情况,可以将武汉城市圈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划分三类,第一类为核心城市武汉,第二类为崛起型旅游城市,包括黄冈、咸宁、孝感和黄石,第三类为旅游发展滞后型城市,包括鄂州、天门、仙桃和潜江;(2)武汉城市圈整体呈现"一心一环一片"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其中武汉起着核心引领作用,黄冈、咸宁等城市起连接枢纽作用,鄂州、天门、仙桃等城市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3)基于各城市旅游生态位因子的得分情况,提出了旅游生态位分离和扩充策略,以增加旅游生态单元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