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企业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吸收整合多种内外部创新资源,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系统的过程。首先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分类和总结;然后从技术特性、企业外部资源有效获取能力、外部创新环境等维度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2.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在分析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技术创新模式的投资风险及利润,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策略,为中小企业及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以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明 《商场现代化》2006,(33):70-71
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两种不同的模式,企业对不同创新模式的选择与企业自身实力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以博弈为基本手段,探讨企业实力不等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除受企业实力影响外,还与技术专利保护、技术创新环境和社会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有关。上述结论有利于优化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促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从而扩大整个社会新技术的源泉,提高社会整体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企业和政府是创新的两个博弈主体,他们对博弈决策的选择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本文选用进化博弈理论为工具,建立创新进化博弈模型,分析博弈主体在模仿复制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分析结果告诉我们,政府完善的激励制度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保障,而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则是政府进行制度创新的原动力;博弈的进化均衡是政府从制度上确保降低企业创新的外部成本以激励企业进行创新,企业则选择持续创新以追逐创新收益。  相似文献   

5.
在高技术企业中,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分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实践中,企业往往都是依据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来选择相应的创新模式.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变化的,从高技术企业的成长过程来看,随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也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开始由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变。文章利用熵、耗散结构理论对开放式创新模式进行分析,从本质上说明企业实行开放式创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企业实行技术创新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已有促进高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对政府、企业间、企业与外部研发机构及企业内部四个层面进行分析讨论,并为政府和企业提出政策设计及内外部战略和制度改革的建议。研究发现:第一,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政策直接影响企业突破性创新;第二,企业间资源整合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第三,在企业与外部研发机构的关系中,企业应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研发机构进行合作;第四,在企业内部因素中,过度自信对创新发展发挥关键作用,管理者应当培养冒险精神,同时对内部结构、人才培养机制等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企业创新行为的动态博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行为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博弈,企业具体创新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不同模式下创新成功后的收益与风险的比较。应用博弈论理论分析了集群内企业的创新博弈行为,指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技术创新开发活动中是趋于合作的。  相似文献   

9.
庄岩 《北方经贸》2009,(10):34-35
金融危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科技型中小企业适应性能力的提高是其生存和成长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选择既要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又要考虑内部资源的特点。在动态的变化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选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管理创新为保障,整合内外部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理论是由约瑟夫·熊彼特首先提出的,他强调创新的应用功能。之后技术创新理论有较大的发展,已形成模仿论、市场结构论。经济增长论、线性序列论、扩散模式论等几种代表性的理论。对于我国来说,值得借鉴的西方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创新是技术发明与生产相结合,创新的主体只能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必须处于一定的市场结构中最好是“中等程度的市场竞争”,创新技术可以在企业内、企业间和国际间扩散等。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amines (1) inter-firm relational resources for cloud service adoption and (2) their effects on service innovation. A research model and the related hypotheses are developed based on resource-advantage (R-A) theory that combines inter-firm relational resources identified i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as important antecedents of cloud service adoption and its effect on service innovation. This study collects data from 165 managers from service firms in Taiw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sources, including reliability, cost, and compatibility significantly affect a firm’s cloud service adoption. Furthermore, the adoption of cloud servic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service innovation. The findings add to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service innovation in two important ways. First, drawing on R-A theory, this study is among the first attempts to identify inter-firm relational resources (reliability, cost, compatibility, and customer orientation) for cloud service adoption and their effe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Second, this study introduces cloud services as effective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for a firm and its business partners to share, integrate, and reciprocate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for service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新人才流失经济学"的框架下,以分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跨国移民对于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结构及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显示,由于较低的知识存量和较高的协调成本,在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移民来源国,熟练劳动力通常更倾向于选择通才教育,从而独立进行创新活动。相反,在技术较为先进的移民目标国,熟练劳动力则更倾向于选择专才教育,从而以分工合作的方式从事创新活动。受国内外协调成本差异的影响,跨国移民会激励移民来源国的劳动力更多的选择专才教育,从而改变移民来源国人力资本的结构并影响技术创新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Lepak和Shell提出的人力资源混合配置模型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演化路径理论结合起来,系统地分析了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周期不同阶段(即技术路径产生阶段、技术路径演化阶段和技术路径跃迁阶段)的不同特征,跨国企业应采取的适宜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并为此构建了一个基于技术创新演化路径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型。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逐渐加强,我国企业面临国内外对手的竞争,需要从国际视角进行经营决策。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从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三个维度为企业提供了国际经营决策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所有权、内部化和国内区位优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对企业三个维度优势的分析,结合技术创新组合模式,提出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路径建议,如强化研发以掌握核心技术、树立自己品牌以深化市场占领、实行多种经营合作以拓宽资源供应、培育企业文化以求夯实竞争基础等。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eterminants of performance of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cross-border M&As) in developed markets initiated by firms from emerging markets. Drawing on social network theory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literature, we hypothesize that business ties of the acquiring firm increase performance of cross-border M&As via enhancing the acquiring firm'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that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strengthens this mediating model. Moreover, the interplay of cultural dista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would decrease performance of cross-border M&As. To test the model, we collected data from 186 Chinese firms initiating cross-border M&As in developed markets. As predicted, we found that (1)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acquiring firm positive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ties and performance of cross-border M&As; (2)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positively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t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3) cultural distance negatively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cross-border M&As.  相似文献   

16.
成本直接影响着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财会工作,对企业的成本和经营决策有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实践,分析了当前制造业环境对成本核算的要求,提供了加强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希望达到创新制造业成本核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简论会计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金岭 《财贸研究》2005,16(3):102-104
会计理论创新推动着会计改革,而会计改革的步伐又会激发会计理论的创新。会计理论创新既要符合事物创新的一般规律,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应当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导向性、渐进性等原则,并注意做到符合国际会计潮流与发展趋势,紧密联系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变化,适应人们的认识与实践规律,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经济发展状况等。  相似文献   

18.
基于诱发创新理论检验了要素价格变动对技术创新效率偏向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要素相对价格变动产生了技术创新效率偏向。在生产要素互补条件下,技术创新效率偏向资本要素时,劳动收入份额趋于下降;技术创新效率偏向劳动要素时,劳动收入份额趋于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1978-2017年总体技术效率处于劳动增进型演化路径,但1978-2004年期间存在技术创新偏向资本效率阶段,这解释了劳动收入份额转折的现象,同时也验证了要素价格诱发创新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要素禀赋、中间产品与技术赶超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延超 《财贸研究》2008,19(3):8-15
扩展的要素禀赋理论包括要素数量和要素质量两个维度,它们对后发经济收敛的机理是不一样的。借鉴中间品扩张模型,将要素数量和质量转化为中间投入品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中间投入品的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对技术赶超的作用机理推导发现,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赶超的速度取决于技术基础、要素的数量(包括人力资本的规模)、要素的质量指数及创新成本等,特别注意的是赶超速度与要素质量参数的关系是不确定的,要看要素质量与其他要素的匹配程度。最后提出了一些措施,以有效地促进技术赶超。  相似文献   

20.
基于集群生命周期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创新扩散在产业集群整个演变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技术创新扩散程度如何,关系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了解集群各阶段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和特征等进行探讨,以时间为维度揭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与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