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的概念,通过对我国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及其现状分析,找出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的对策,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使人们对于“资本主义”产生了模糊认识。重申“资本主义”的基本含义,本质特征及其历史性质,是我们“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逻辑起点,也是分析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我们认识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总体上看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暂时性,虽然还没有达到两极分化程度,但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思维轨迹 1848—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艰巨的理论探索,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无产阶级遭受剥削的主要根源,而社会无计划的生产方式则导致了社会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和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未来的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一切进步阶级思想家的共同理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必然受资本积累规律的支配,必然会出现贫富差距.社会主义开辟了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形成的高度统一的完整性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所有权的分离。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权分离出操作权、指挥权、决策权和国家权或政府权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分解为宏观所有权和微观所有权,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  相似文献   

7.
<正>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 我们国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决不是两极分化。 什么是共同富裕呢?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构想,进入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好过。”(《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1—162页,以下引文注页码不注书名的均指本书)这也是社会主义的特点。社会主义之所以对人民群众具有凝聚力,就在于在它的旗帜上标明“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全面、深刻、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作出了新的科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力方面的本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生产力本质的概括从本质上抓住社会主义现实运动最深刻的经济根源。一般地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的共性,不独社会主义为然,不能归入社会主义本质。抽象地看,的确是这样。但对…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根据长期的认识和实践,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严谨的科学的概括。他在1992年2月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这一新的概括揭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方面,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一)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是…  相似文献   

10.
王瑛  朱运来 《企业家天地》2009,(10):191-192
毛泽东认为最大限度为人民谋利益,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最高价值标准。他认为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其制度安排,以人民利益为其价值标准,以消除两极分化为其关注重点。但他并没有明确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战略,发展生产力主要靠政治挂帅,突出阶级斗争,大搞群众运动,并且错选了一条过分注重公平、没顾得上效率的同步富裕发展之路,其结果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要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邓小平理论主题的集中论述。全面掌握这一论述,紧紧抓住主题,才能学好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2.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这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党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进一步研究和贯彻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的公平与效率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资本论》中所蕴含的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丰富思想。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的平等,效率有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之分。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两者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两者既统一又矛盾。生产资料所得制是两者统一或对立的根源。最后,指出该思想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消除贫困,最终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又要求我国的市场经济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而不能以私有制为主体。私有制经济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但容易引起贫富两极分化。我国人口众多,又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国,个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发展土壤和实现条件,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具有内在规定性。就本质特征而言,共同富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富裕;就实现难度而言,共同富裕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共同富裕,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就覆盖面而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就实现内容而言,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就永续发展而言,共同富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富裕,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式;就实现的内外部环境而言,共同富裕是靠和平发展实现的共同富裕,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路径方面,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方式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明确阶段性重点任务是推进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坚持正确方法论是推进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探索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主题和基石,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主要贡献是:第一,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置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首要的基础的地位,突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二,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列入社会主义本质,贯穿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第三,论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者从不同角度回答了我国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难题。邓小平在分析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基础上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在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拟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兼容性作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共同富裕目标应包含“富裕”和“公平”两个子目标;按“四、一”分法可划分为“途径”和“目标”两个层次;解放、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两个途径之间,有主从、轻重之别,前者决定后者,故前者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最根本徐径。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它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方向、根本目标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邓小平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没有把“公有制”、“按劳分配”两句话概括进去,并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分配形式,而是从更深层次上,从最终的定义上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  相似文献   

20.
收入差距与两极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极分化”是就贫富“两极”而言的,是指贫富两极的一种变化趋势,是差距已经很大的贫富两极在一定时期内反向发展的一种趋势。两极分化在我国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事实上已经存在。两极分化不是目的,共同富裕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能够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是反腐败消除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