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碳排放权交易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基于影子价格模型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初始分配及其定价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影子价格模型,并采用上海的数据进行应用研究。分析认为,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应该采取有偿方式,影子价格模型可以为其初级市场定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直购行为下企业围绕碳排放权价格的讨价还价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我国现阶段基于项目交易的碳排放权成交价格较低的原因。研究发现,碳排放权市场建设落后和国内外企业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我国CDM排放权交易价格较低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提升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初步建成,但还很不完善,存在气体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缺失、碳排放源难于监测、政府监督管理碳排放力度不足、碳排放权交易定价不合理、产权法律界定不清、排污收费标准较低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完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建立严密灵活的碳排放权监管体制、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配置、界定碳排放权的权利属性、完善我国碳排放的法律法规及管理体制等措施来实现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可能会影响碳排放权价格的因素,具体包括宏观经济因素、技术成本因素、市场交易因素、大气环境因素等对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相关建议,包括利用碳市场机制倒逼企业能源转型和低碳排放、进一步优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全面促进碳市场的金融创新等,以提升整个社会低碳转型升级的效能。  相似文献   

5.
从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因素入手,描述了动态模型平均(DMA)模型的基本方法,将DMA和DMS方法的预测效果与贝叶斯模型平均、贝叶斯模型选择以及TVP回归模型进行比较。实证表明DMA方法的预测表现相比是最好的。通过分析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因素,为我国预测碳排放市场价格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碳金融定价机理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的核心。本文通过探讨碳金融的国际交易机制、研究国内外平台以及价格理论的模型预测法、数学计算法、市场博弈法等,总结分析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一年来的价格走势图,提出了推进同一碳市场价格市场化、实现七个试点碳金融市场产品同质同价化、分阶段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权的稀缺性使法律界定下的碳排放权成了一种有价值的商品且可以进行交易,由此产生了碳排放权价格问题。碳排放权的供给方转让一定的碳配额给需求方以获得利益;需求方为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所产生的碳排放支付一定的费用以得到碳配额,这个过程中,碳排放权如普通商品一般具有了交换价值。将碳排放权内化为企业的成本正是对科斯定理的应用,以最低成本实现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碳交易价格的法律规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岩 《中国物价》2011,(6):47-50
美国碳交易市场价格规制框架涵盖碳排放权的总量控制、碳排放权的许可分配、碳市场的监管机制和可预测的碳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破解中国碳交易实践中交易成本高、违约风险大的困局,需要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以碳排放权为核心的制度保障体系,创新以登记、监测与核证为主要内容的碳交易政府监管机制,建构以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碳交易价格综合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9.
价格机制作为碳交易市场的核心机制,是影响碳交易市场功能发挥的重要机制。在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框架下,本文分析了我国碳排放权价格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我国碳排放权价格机制实施的设计方案,最后为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价格调控机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倪鑫波 《中国物价》2023,(2):47-49+62
本文以2014-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碳交易价格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发现碳交易价格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的影响,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旧能够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提升对于非国有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促进作用更显著。上述研究的政策启示:一是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碳排放免费配额的标准设定应越来越严,以促进碳排放权交易。二是要协同发挥碳排放权交易和技术创新的作用,以2021年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放为契机,促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波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排放权交易将在我国未来的减排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剧烈波动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是现阶段面临的紧要问题。本文对我国试点碳排放权交易的深圳、天津、北京等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波动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针对其量少价差大的特点,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剖析了其原因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应构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稳定机制,同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其价格机制是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公平、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引导企业要素资源流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当前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指出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机制仍然存在“不活跃、不灵敏、不畅通”等问题,进而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政府驱动机制、市场分割特征、参与体系不健全等视角深入分析了其成因。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逐步探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细化碳排放实施路径、加快大数据技术实施应用、健全碳市场交易体系等对策建议,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和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背景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方式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认为: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经济示范的重要举措,将为我国碳资产定价和流通创造条件.我国应在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4.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典型定价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雾霾天气的持续增多,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共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已经日趋成熟.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在介绍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兴起和发展现状,并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应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测量体系、完善碳排放权价值估价方法、实施总量控制和初始合理分配相结合的配额机制、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期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定价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美国第111届国会众议院通过的《2009年清洁能源与安全法》及参议院提出的《2010年电力法案》为碳交易价格规制提供制度保障,主要涉及减排目标与时间表的总量控制、碳排放权的额度分配、排放许可与抵偿制度的成本控制以及碳市场监管等内容。中国碳交易缺少基础立法保障和国内碳排放权市场机制的支撑,应当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价格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16.
史婧希 《商业观察》2022,(30):41-44
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碳排放定价权在国际碳排放交易中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影响碳排放权价格的因素,并讨论了我国缺乏定价权的原因,最后提出完善碳排放定价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把排污权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参与国际贸易,成为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行之有效的途径。近几年,国际碳交易市场迅猛发展,甚至直接关系到新的世界基本规则的制定。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以何种姿态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值得认真研究。基于资源影子价格模型,对国际市场上碳排放权交易的价格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碳排放权贸易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与中国应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哥本哈根时代,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性共识.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尚未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我国被迫处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丧失碳交易定价话语权.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迫在眉睫.文章从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入手,阐述了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并探讨了我国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北京环境交易所控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和信息经济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展开理论分析,从碳排放权交易的成交量、成交价格的动态一致性角度入手,以月份均值和平均绝对误差为基准数据,建立高精确度的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与成交量的趋势分析,得到碳排放权交易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实施政府约谈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能够稳定价格调控任务和规范企业价格调整行为。政府约谈不干扰企业自主定价,有别于政府的行政干预。政府约谈稳定了物价水平,规范了企业定价行为。完善政府约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定价权、构建价格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剖析价格调整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