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确定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然后提出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促进影子银行体系稳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2.
《商》2015,(28)
由于我国影子银行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和欧美国家影子银行体系相比,我国影子银行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子银行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引导或推动我国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商》2016,(3)
近年来各种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到期无法正常兑付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增多带来的风险,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对银子银行进行监管极有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近些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弱,使得影子银行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可见,探究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依据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采取措施予以监管,在保证我国金融不断创新的基础上防范金融风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影子银行对企业融资缺口进行了有效弥补,使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得到很大满足,所以影子银行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推动银行体系稳定与和谐发展也极为有利。本研究主要探讨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赵利娟 《商业时代》2015,(10):70-72
影子银行是对监控范围内的银行作用的补充,是金融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其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具有积极与消极两面作用。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产生和发展出发,分析我国影子银行对经济的作用及对其的政策监管现状。在基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以及影响基础上,探究其影响产生的原因,并对我国金融的稳定、健康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商》2016,(2)
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不同,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的模式也各有差异,与美国以证券化主导的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模式相比,我国的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模式主要依托传统商业银行。本文在分析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影子银行是现代金融发展的重要产物,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影响。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正从积极与消极两个层面呈现。本文立足影子银行的研究,分析了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从优化金融市场环境、强化市场行为监管、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落实国家政策导向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强化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作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以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影子银行债务特别是具有高杠杆性的政府影子银行债务快速增长,金融结构的不平衡风险增加,对实体经济稳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政府影子银行债务对实体经济波动影响的阈值效应,并进一步通过构建时变GARCH-CoVaR模型,测度政府影子银行债务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影子银行债务对实体经济波动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政府影子银行债务与实体经济波动之间存在单向的风险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备受瞩目。随着金融创新在我国迅速发展,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壮大。分析信托类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出完善立法,建立统一的监管口径;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影子银行的内部控制;规范民间金融的相关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迅速,经济占比大,研究其对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深刻的现实含义。影子银行通过其对货币政策、物价等机制影响着国内经济的发展。选取2007年-2017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从计量的角度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与影子银行规模、CPI指数以及货币供应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影子银行规模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正相关,对短期CPI将产生消极作用;建议监管部门做好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11.
游离在货币当局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是经济稳定运行的潜在风险因素。中国的影子银行发展尚不成熟,但已经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本文利用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图分析其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和货币量的影响,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影子银行目前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虽然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不长,但涉及面广,并且和地方平台债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2012年至2013年度,由于信贷的繁荣推动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增加了38%,排名世界第三位,而由此带来的各种风险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分析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利于及时规避风险,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影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子银行逐渐发展壮大,其"信用创造"功能及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建立S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信贷渠道的影响有限,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具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对此,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测与引导;货币当局应扩展宏观观测指标,并加强价格型调控;央行应规范商业银行行为,提供融资便利,以便发挥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正向影响,减少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商》2015,(13):185-186
目前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引起了经济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为大背景,通过对影子银行着重分析,阐述了影子银行的优势与弊端,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应对影子银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影子银行2006年-2017年的季度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包含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以及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率的VAR模型来研究影子银行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一方面,影子银行的发展会促进GDP的增长,也能降低失业率,但是却不利于物价稳定;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影子银行的规模扩张,而失业率和物价水平的波动对影子银行规模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商》2015,(35)
影子银行在美国次贷危机后迅速在全球蔓延,也给欧洲经济复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系统深入研究欧债危机时期影子银行运行及监管对欧洲债务危机后欧洲经济顺利复苏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的分析方法,对影子银行于欧洲经济复苏的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欧洲影子银行规模大、风险高,并且系统性风险强,对欧洲经济复兴造成不良影响,结合欧盟对影子银行现有的监管政策,本文提出从泛欧监管、做好风险隔离以及加强引导等方面来完善监管政策。  相似文献   

17.
魏洁 《连锁与特许》2015,20(2):7-10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社会各界开始注意影子银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国际社会也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近几年,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因影子银行的不透明性、高杠杆率和高期限错配,它会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文章对影子银行的概念、特征以及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金融性问题也逐渐展露出来,而引发这些金融性问题的民间金融公司开始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这一类容易引发金融性风险问题的民间金融公司,以典型的影子银行为例,通过对影子银行产生的背景以及发展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对影子银行在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性因素展开探讨,从导致影子银行聚集风险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地研究影子银行风险传导机制具体内容,从而为民间金融公司有目的地规避风险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界开始不断反思金融体系和监管的缺失,而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及其影响也引起了监管机构和学术界的关注。于是,围绕影子银行有关问题的研究开始大量涌现,成为众多研究的重点。本文就影子银行的界定、类型、运行机制、对经济的影响以及风险和监管做一理论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影子银行意指从事融资贷款业务,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不受金融监管的非银行金融中介。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业务迅猛发展,影子银行体系对市场结构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挑战。影子银行满足了商业银行体系不能满足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但影子银行易引发信用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顺周期性风险交叉传染风险、监控不足的风险。完善影子银行监管,必须加快立法进程,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强实时监控,从而引导影子银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