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本文首先选取影响国债规模的五个因素:国民生产总值、居民储蓄收入、财政赤字、国债累计余额、国债还本付息额,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方差分解,发现这五个因素与国债发行规模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然后基于VEC模型预测未来5年的国债发行额,并分析了国债发行规模的适度性。  相似文献   

2.
国债筹资成本优化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我国国债筹资成本优化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近年来,我国的财政赤字与国债发行量在不断扩大,1997年财政赤字为530亿元,1999年增至1803亿元,2000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已高达2299亿元。从1990年~1997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年均增长26.65%。与此同时,由于国债发行利率过高,发行的利率期限结构不合理造成国债筹资成本居高不下,财政的债务本息支付任务越来越沉重,年度还本付息额占年度国债发行额的比率由1990年的50.71%,增长到1997年的78.81%。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债的发行经历了两个模式。第一个模式的时间跨度为1981-1993年,其特点是:(1)国债发行的计划性强,对财政、经济变动的应变性较差,通常当年计划的发行任务一次完成;(2)国债收入归国家财政收入,国债还本付息归国家财政支出;(3)国债的用途主要包括弥补财政赤字,国债还本付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满足宏观调整的需  相似文献   

4.
国债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财政赤字与国债的关系 1.财政赤字是国债发行的原因 世界各国在其财政管理实践中,纷纷采用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的存在导致了国债的发行。当然,财政赤字并不是国债发行的全部原因,有些国家没有财政赤字,但是为了宏观调控之需,也发行一定数量的国债。 2.国债影响财政收支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可以看出国债具有财政收入的作用,此时,国债冲消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虽然国债规模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国债充当财政收入时,国债规模越大,可利用的财政收入越大。就财政支出而言,国债还…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一般等于当年的国债到期还本付息额加上当年的财政赤字,且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才能发行;判断国债规模是否适度通常用下述五项指标:债务依存度、国债偿债率、财政分配车、国债负担率、国民应债率,由于我国逐年加大国债的发行(如下图),从上述指标来看,我国前两项指标较高,而后两项指标较低。我国1981-1996年国田发行员统计自一、我国目前国债规模较高1、中央财政的四务依存度高。债务依存度是用以衡量政府支出对于债务收入的依赖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债务依存度二(当年债务收入额/当年财政支…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债的发行自 1 981年至目前 ,已有了相当规模 ,给财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笔者认为 ,国债规模大的原因是财政赤字的规模大 ,而财政赤字规模大又是由于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 ,从而造成了财政支出的盲目扩张。因此 ,减轻债务压力的关键在于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国债作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功能在于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筹集建设资金,调节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职能、政府职能不断扩大.国家财政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单靠税收和其它收入等已很难满足.而国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凭证式国债(储蓄类)与记账式国债作为我国国债的主要品种.从1994年开始发行。已经历时10年了。其发行规模逐年增大.在发行和管理工作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发行和管理方式正日趋完善和规范。随着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国债规模适度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国于1981年重新开始在国内发行国债,其间经历了1986年试办国库券转让业务,1988年试点城市国库券交易市场,1991年国债发行承购包销试点,1993年国债一级自营商的发行办法,经过18年的发展,国债市场的框架基本形成,为国债的发行及转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994年国务院决定全部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只能通过发行中央政府债券的方式来解决,而不得向中央银行透支和借款,使得国债发行规模急剧扩大,从1994年以前的三位数猛增到1994年的1137.6亿元;并且在其后的几年中,发行数量急剧增加,1997…  相似文献   

9.
《企业世界》2007,(10):28-28
当前经济增长较快,财政收入增加较多,长期建设国债进一步淡出的条件已经具备。但考虑到尚有一定规模的国债项目没有完工,还有一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工程或项目需要国债支持,目前财政赤字规模不大,赤字率较低,经济中流动性过剩,中央政府通过发行一定规模的建设国债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完全可行的。预计2007年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将从2006年的600亿元减少至500亿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一、对近年来我国国债规模的评估 国债规模偏大是引起国债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对几个指标的具体分析可以对我国目前国债发行规模进行评估,并最终对国债风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债市场的金融功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但自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家始终将国债功能定位于财政功能,主要是弥补财政赤字,筹集资金,忽视了国债应具有的金融功能.这种功能定位上的偏差使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其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2.
国债,又称政府债券。它是国家为筹措资金而向投资出据的、承诺在一定时期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1981年以来我国重新发行的国债主要包括。国库券、保值公债、特种国债和国家建设债券。从我盟1991年国债市场的行情看,个人到国债服务机构购买国债数额还不很大,到国债中介机构询购二手国债的人也不多。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恢复了国债的发行.从我国国债发行的基本状况看,1994年、1998年以来,我国国债规模迅速扩大.从国际上衡量国债规模的各项基本指标来分析,我国国债的规模接近国际警戒线.从长期看,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应适度发展,保持与GDP同步增长;从近期看,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还要考虑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做到优化国债结构与调整国债规模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国债是经济建设和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但是发行规模把握不好就会产生预想不到的后果,甚至还会造成债务危机和信用危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的国债规模作出有根据的预测。 一、从宏观经济形势及货币政策的 实施看我国未来的国债规模 一、从宏观经济形势来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价值形态的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有关国家的相关分析表明,经济扩张阶段,扩张或收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而在相对收缩…  相似文献   

15.
国债专项资金是指1998年以来中央政府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通过增发国债,专项用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的资金。国债专项资金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列入中央预算支出,用于中央项目建设和补助地方项目建设;另一类是转贷给地方政府和中央部门,用于地方项目和中央部门项目建设,由地方政府和中央部门还本付息,不列入中央预算,也不作财政赤字处理。  相似文献   

16.
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当年的国债发行量仅为48.61亿元,而到了1994年,国债发行量便超过了1000亿元,1998年国债发行额就为3891亿元,如果单纯从国债规模数量考察,我国的国债规模似乎已经“失控”。但评价一国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应该采取相对规模指标,最常用的是国债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三项指标。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财会》2001,(3):41-41
2001年国债还本付息工作即将开始,现将2001年到期国债品种及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2001年到期国债品种及条件 1、1998年向社会发行的3年期凭证式国债从2月20日开始陆续到期还本付息。由于在1998年凭证式国债发行期内遇银行利率调整,根据当年发行公告规定,1998年2月20日至7月2日期间购买,到期利率为7.11%;1998年7月3日至11月30日期间购买,到期利率为5.85%。 2、 1996年向社会发行的5年期凭证式国债从5月 15日开始陆续到期还本付息,到期利率为13.06%。 3、1…  相似文献   

18.
国债规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中国债是指由中央政府直接发行的债券。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扩大政府投资,以及解决临时资金需要,以加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政府国债发行规模逐年增加。1998年发行规模为3708亿元、1999年为4015亿元、2000年为4657亿元,2001年为4880亿元。但长期以来,我国发行的国债是以3-5年的中期国债为主,很少有10年期以上的长期国债和1年以内的短期国债。从1981年国家恢复国债发行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到1990年止,已发行了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国家建设债券、保值公债、特种国债等6种国债,金额逾千亿元。十年来,国债发行为国家筹集了大量建设资金,弥补了连年出现的财政赤字,为支援国家能源、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