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8月1—15日)一、关于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机制创新《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要求东北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规划》要求,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产权制度,推进国有经济战略  相似文献   

2.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继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考虑,在党的十六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中央领导同志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十分关心,多次到东北视察指导。国务院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三年多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后,作为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受到原有经济体制和机制的束缚,没有适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自2004年国家实施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本文通过对美国“锈带复兴”措施的分析,希望可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贸导刊》2007,(17):41-42
一、关于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机制创新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要求东北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规划》要求,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产权制度,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规划》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贸导刊》2014,(6):12-15
<正>2013年是中央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大决策10周年。一年来,我们认真研究谋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把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推向新的历史阶段。一、2013年工作进展和主要成效一是研究谋划新时期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文件。起草并上报《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认真做好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10周年总结评估等重点工作。二是不断巩固扩大东北地区振兴成果。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文件中指出,老工业基地改造要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相似文献   

7.
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党的十六大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继西部大开发之后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就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做出全面部署。工商机关要立足自身职能,强化五个意识,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做出积极的贡献。一是要强化机遇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  相似文献   

8.
《财经界(学术)》2008,(1):47-47
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左己在主持召开黑龙江省振兴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传达贯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精神,部署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  相似文献   

9.
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左己在主持召开黑龙江省振兴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传达贯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精神,部署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下发,2003年12月,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成立。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组长,黄菊、曾培炎两位副总理担任副组长,国务院25个主要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作为领导小组成员:2004年4月,国务院成立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全面启动了振兴战略;2004年9月,国家在决定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时,明确提出了包括财政、税收、社保等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和区域创新互动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恺钧 《商业研究》2006,2004(10):201-204
县域内的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县域内的产业集群的多样性和特色正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活力所在。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县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关键是促成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条件。黑龙江省要实现县域经济和区域创新的互动发展,就要实施适合黑龙江省省情的发展战略。该发展战略包括目标体系和具体措施,目标体系分为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  相似文献   

12.
以广东产业集群企业为样本,对集群企业网络结构-关系对锁定风险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集群企业网络中心度、网络强度和网络稳定性对政治锁定具有正向影响,网络中心度与网络强度对集群企业网络功能性锁定具有正向影响,网络范围与网络稳定性对集群企业网络功能性锁定具有负向影响;网络中心度与网络稳定性对集群网络认知锁定效应具有负向影响,网络范围与网络强度对集群网络认知锁定效应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分税财政体制:问题成因和改革建议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杨之刚 《财贸经济》2004,(10):60-65
1994年实行的分税财政体制,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导致了基层财政困难和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对此进行体制上的成因分析,可以为分税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可参考的建议.除缓解基层政府的收支矛盾外,更为重要的改革目标是:确定基层政府职能,配合较为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和较为完善的地方税体系的建立,构建具有自律机制有效运行的基层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4.
制度创新:武陵山区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将农村制度创新作为"第一要务",从农村土地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农业科技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农村教育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积极推进创新,加大创新力度,为武陵山区农村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武陵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是武陵山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矿产资源开发利益矛盾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已有研究认为,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益矛盾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利益矛盾、政府与矿业企业的矛盾、地方政府与中央企业矛盾以及政府、企业与资源地居民的矛盾;矛盾形成源于利益主体之间诉求能力差异及利益主体诉求能力差异的制度背景;解决这些矛盾需建立合理明晰的矿权制度、完善资源税费制度、建设利益主体广泛参与的组织机制、建立矿区居民利益分享机制。然而上述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探索符合西部区情的矿权制度安排、科学合理地进行利益计量和分成比例测算以及提供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利益矛盾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吕炜  王娟 《财贸经济》2011,(6):10-16,136
从中国的实践看,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似乎总与结构失衡加剧如影随形,两者之间的关系容易让人做出"由此及彼"的判断,认为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建设在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结构失衡,威胁着经济增长的长期性、持续性。基于中国实践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特有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内在的投资冲动,确实强化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但公共投资作为政策工具本身与结构转型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在控制财政分权等体制性因素的条件下,公共投资与经济总量的过快增长均对结构转型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维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速有利于结构转型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Business History》2012,54(2):222-247
When science could not provide a solution to transaction problems in the British wire industry c.1880, market groups had to negotiate a business solution. This involved converging towards a ‘one-size-fits-all’ standard: a process requiring compromis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ompetitive firms, and solving coordination failure through state intervent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how different groups held different notions of ‘ideal’ standards depending on the incentives they faced. Reconciling these differences was an institutional, rather than a technological, process. The paper also analyses why, historically, dominant producers cooperated to set industry standards when faced with an imminent lock-in on ‘wrong’ standards imposed on the industry.  相似文献   

18.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运行中发生了债务性资金相对过剩和资本性资金相对紧缺并存的现象,要解开这一资金供求的"死结",必须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既是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有利于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市场机制.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应避免三种倾向,即避免单纯追求建立全国统一市场、避免运用行政标准规范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避免由行政部门承揽市场微观主体的非系统性风险.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创新工程,它既要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也要进行市场创新和运作方式创新,还要进行产品创新和机构创新.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产权制度变革,区域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已悄然发生变迁。要保持区域制度变迁的“比较制度优势”,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体制变迁,满足区域民众日益增长的民主需求,建构基层民主秩序。基层民主的制度安排的价值并不在于选举制度本身,而是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制度结构中“精英主导和民众缺位”,逐步实现制度变迁过程中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民众的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20.
Extant studies exploring the influence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spillovers on the productivity of local firms have provided conflicting evidence. In particular, they have largely overlook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in the host market in understanding the sources of the variation in FDI spillover effects on the productivity of local firms,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emerging markets. Using a comprehensive panel data set of manufacturing firms in China during 1998–2007, our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of how FDI spillovers affect the productivity of local firms in emerging markets. We identify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FDI spillovers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local firms in China. This result suggests the coexistence of and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opposing mechanisms of FDI spillover learning opportunity and adverse competition. Drawing on the institution-based view, this study also develops contingency frameworks and arguments to explore the question of if FDI spillover effects are contingent on, or independent of, a local institutional context especially in emerging markets. We find that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such as the institutionally determined ownership restructuring and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subnational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within the host emerging market, significantly shape the variation of FDI spillover effects on the productivity of local firms. This research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incorporating institutional effects in understanding the FDI spillover effects in emerging mark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