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强 《浙江经济》2003,(16):27-27
温州是一个海洋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这几年,我们提出并实施了“海上温州”战略,海洋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现在,我们正在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要把温州建发成为东南沿海大商港和国际性轻工城、最具活力的开放城市、滨海山水文化名城。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加快实施“海上苏东”战略,是充分发挥我省海洋资源优势,培育江苏21世纪经济发展增长极的现实途径,江苏是全国重要的沿海省份,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沿海大陆岸线全长954公里,管辖海域3.7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沿海总面积的20%;滩涂面积980多万亩,为全国之最,海洋资源的丰度(即丰富程度)指数列全国第6位,密度即资源相对集中程度)指数列全国第2位,综合指数列全国第4位,这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优势所在,我国在1988年就提出了实施沿海大开放战略,从全国来看,沿海各兄弟省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势头十分强劲,相比之下,我省沿海地区发展的速度却相对滞后,1999年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300亿元,只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我们对海洋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南比不上浙江,北比不上山东,如海水养殖单产水平仅相当于山东的1/6,浙江的1/3。沿海的南通、盐城、连云港即使再加上淮阴,4市1999年的总面积占全省的38.5%,人口占全省的35.1%,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22.2%,财政收入只占全省的15.6%。这与江苏沿海地区丰富的资源、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实施“海上苏东”战略,发展海洋经济,既是我们的差距所在,更是21世纪江苏经济新的巨大潜力所在,只要我们切实加大“海上苏东”战略的实施力度,海洋经济完全可以成为江苏新世纪发展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3.
新年伊始,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和再创发展新优势带来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宁波应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在国家战略框架下深入谋划海上宁波建设,进一步深化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推进重大载体、重大项目建设,打造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加快海岛开放开发,推进宁波舟山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重庆与世界》2011,(3):21-2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力争到2015年,使成渝经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7.
海洋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大量的矿产和动力资源,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随着陆地资源日益短缺,使人们对海洋资源的渴求越来大越大。许多沿海国家已把海洋战略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海洋科技战略。本文介绍了世界各主要国家海洋发展方式及发展计划,提出了针对我国情况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产业》2007,(2):84-84
作为国家科技、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命名的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上海交大科技园”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将高科技产业的整体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构筑以科技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一流大学实现社会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9.
正在当前世界经济版图发生新变化、海洋领域革命新潮流即将到来之际,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布局重要部分、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新兴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国家战略投放区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国内外发达城市及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经济领域当中,形象的力量虽不能直接度量,但是对于一个区域寻求突破、谋求发展存在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辽宁沿海经济带应在恰逢机遇之时开拓创新,将区域形象打造成品牌,并发挥形象的感染力和品牌影响力,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培养潜力、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新眺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对广西而言,这是中央给予的新年礼物,堪称世纪大礼包!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重大战略,贯通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并连接起亚太、欧洲等经济圈,其所带来的聚集效应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宏观目标,海洋经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28日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此次部署的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这是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之后,我国提出的又一个面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李克强指出,长江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的内陆,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有独特的优势和  相似文献   

13.
《港口经济》2008,(9):26-26
2008年1月1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从而正式将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规划,这里将建成面向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加强,促进了黑龙江省对俄人文合作的不断提升.黑龙江省对俄人文合作是我国对俄人文合作的领头羊,对俄人文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背景下,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黑龙江区位优势,将对俄人文合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促进各领域深入合作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潘彤 《广西经济》2009,(8):16-18
一、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提出 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在第五届梧州国际宝石节期间,举行了首届西江经济(港航)发展论坛。来白区内外的10多位港航方面专家学者和沿江的南宁、贵港、梧州、广东云浮、佛山、肇庆六市领导聚集梧州,就如何振兴西江黄金水道,发展临港经济的问题多角度进行了科学探讨。论坛上,沿江六市领导共同签署了《首届西江经济(港航)发展论坛梧州共识》。提出要共同促进西江流域发展,共同推进西江航道整治,共同提高西江通航能力和服务水平,共同推动西江沿线交通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6.
大学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把学科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作为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基础把重大科研设施建设作为整合官产学研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作为官产学研结合的应尽责任。  相似文献   

17.
应将深港共建世界级大都会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正 《特区经济》2007,221(6):13-17
21世纪中国的快速崛起已成为现实,中国已是世界级的经济发展大国和城市发展大国,有必要也有实力建设自己的世界级大都会。建设世界级大都会在实力、经济结构、制度和国际化功能方面有较高要求,香港是中国目前最具有条件建设世界级大都会的城市,但是目前香港单独建构世界级大都会尚存在一些困难。深圳毗邻香港,拥有香港缺乏的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和腹地空间,是香港建构世界级大都会的天然伙伴。在“一国两制”、“一都两市”的都市圈框架下,在中央政策的许可和支持下,通过国家战略指导与两地紧密的合作,深港两地完全有望在2015~2020年左右建成世界级大都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清华大学以省部产学研合作为契机,与广东省长期以来一直有着良好的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近年来,省校探索了新的合作机制和合作途径,促进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魅力申城来相聚,世博园里话创新。在全党全国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出席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201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年会的全体代表聚首上海,就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在创新资源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如下共识:一、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创新道路,是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协同创新之路。适应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探索出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我们倡议:进一步发挥政府在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争的主要战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所以,打造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国际复杂竞争环境的重要战略选择。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大学是增强和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实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柱之一。文章以高校科技创新为视角,立足新发展阶段,研究了中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产生和发展背景、内涵与外延,分析了当前高校在打造战略科技力量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现状,提出了高校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几点建议,为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