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静 《汽车观察》2010,(4):123-124
中国汽车工业能发展到今天,尤其是自主品牌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汽车设计公司的支持与参与,汽车设计公司对于我国汽车工业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汽车领域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汽车市场开始进入高速成长期,其中代表着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自主品牌汽车开始崭露头角,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飞速发展,成为中国车市不可忽视的一股新生力量。中国车市的品牌力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大品牌占绝对主导的中国汽车市场,目前尚处于弱势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应该如何应对?关键在于提升品牌力,打造强势品牌。就如何提升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品牌力,作者从品牌定位策略、渠道构建策略以及品牌国际化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汽车工业如何发展,是一个重大的产业政策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有重大影响。《汽车与社会》杂志社、汽车与社会发展咨询公司组织国内汽车业界专家、其它行业专家,通过认真研究,建言如下。 入世后的中国汽车工业除了与国外合资之外,还有一条发展道路值得尝试.那就是抓住进入WTO后三至五年的时机,以国内潜力巨大的经济型汽车市场为依托,充分利用中国国内资本,从自主品牌、自主技术标准、自主知识产权做起,通过与国外合作开发、生产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型汽车产品,首先形成中国的汽…  相似文献   

4.
华晨的“宿敌”显然不该是ADAC或是德国汽车工业,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来说,与其急于进入欧洲与重量级的对手进行全方位的比拼,倒不如守好中国市场,放眼海外?把“杯具”都收好再说吧。  相似文献   

5.
2006年出现在北京车展的红色中国结,从此与中国车一起飘扬。自主,是一次长征,而这个怀着"爱我中国车"的真挚感情、"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喝彩"而诞生的车型评选活动,四年来又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怎样的风雨征程?  相似文献   

6.
沈小雨:年初《汽车界》的“三人谈”照例应该是展望今年汽车_72业发展的情况,不过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会议.范围非常小,中国汽车工业有关领导同志和汽车方面的专家出席并作了重要的发言,有一位合资企业的负责人。也是惟一参加会议的合资企业领导.在会上放了一炮。他说:“对中国的汽车工业而言,目前有两种说法让我颇费理解:一个是自主品牌活题,一个是产能过剩论。”关于自主品牌和创新的问题我们上期已经谈过.今天我们是否就产能过剩这个问题聊聊?  相似文献   

7.
《汽车与社会》2012,(13):30-37
台湾的汽车工业从代工开始。早年,台湾拥有低廉人力成本,较高素质的劳动人员等优势,从而吸引如斯巴鲁、丰田、本田等众多厂商将产品交由台湾的企业代工,当地的汽车产业因而得到较抉的发展,甚至,台湾企业在学习国外知名品牌的加工技术之后,开始创立其自有的汽车改装零配件品牌。台湾的自主品牌究竟有多少,相信这个数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每年在台北的汽配展中,琳琅满目的零配件以及客似云来的世界各地采购商却让这个展会气氛火辣。现场气氛究竟如何?当地的企业又是如何从代工学习到创建自主品牌的呢?请跟随我们的台湾之行,来领略一下台湾当地独特的汽车改装文化吧!  相似文献   

8.
林雷 《董事会》2005,(11):88-89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国外品牌纷纷以合资的形式角逐中国市场,而中国本土企业的汽车品牌发展却显得举步谁艰,在向中高端市场的挺进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困难长期.在品牌多元化时代,中国的本土企业究竞该如何实现品牌突围,提升自己的汽车品牌?  相似文献   

9.
最近,国内诸多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争相发展新能源汽车,仿佛不研制新能源汽车产品就不合时宜。更有甚者声称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品自主品牌实现对欧美日韩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最佳工具。事情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汽摩配》2006,(9):18-18
近两年,自主研发必称自主品牌,许多人认为国家应该大力扶持华晨、奇瑞、吉利等民族车企的发展,并进而提出这些自主品牌的自主研发决定了中国汽车发展的走向。在这种舆论导向之下,媒体几乎持一边倒的态度,认为自主品牌对于中国汽车功莫大焉,而合资车企除了为外方获取市场和利润之外,对于自主研发和中国汽车工业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在合资车企中从事技术和研发的人员大部分为中国人,而且这些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的成果大部分也应用在国内汽车工业。  相似文献   

11.
“从轿车来看,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具备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及技术创新的基础来看,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以自主品牌为主的汽车工业的基础。”在2006年4月26日举行的2006第四届中国汽车自主创新发展论坛上,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对国内轿车品牌充满了自信。尚勇还在发言中呼吁:“省部长应带头坐自主品牌轿车!”  相似文献   

12.
最近,由北京大学承担的教育部特批社科研究项目“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就老百姓究竟怎样看待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前景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被调查者都主张中国必须发展自主品牌汽车,这说明自主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统计,2003年,我国汽车产量444万辆,全球排名已上升至第四位。照此趋势,10年左右,中国汽车产销量达到1000万辆是完全有可能的。到时,中国汽车市场上若仍没有自己的有影响力的汽车品牌,那将是怎样一个局面? 国家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征求意见稿)提出,“提高大型汽车企业产品自主研发能力,2010年国内汽车企业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达到销量的50%”,并且提出“企业在自主开发产品的科研设施建设投资享受相关鼓励政策,可在所得税前列支”等内容。由此可见,国家在积极设法推动自主品牌的发展。 中国汽车消费者、汽车行业、政府都呼唤、期盼自主品牌汽车产品,中国汽车工业必须拥有自主品牌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如何把技术独立与国际合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提高汽车工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全面振兴,已成为当今中外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我国汽车工业当前刻不容缓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现在从中国汽车工业新时期的特点,中日韩汽车开发能力形成过程的比较与启迪,坚持技术独立和国际合作相结合方针,尽快提高民族汽车工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浅谈个人一些初步思考意见。一、新时期中国汽车工业特点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茁壮成长,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也存在诸如自主开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汽车观察》2010,(10):40-42
对于主机而言,品牌是决定他们未来的重要资本,在汽车市场被过度刺激的现状下,如何建立和保持一个独特的品牌对于主机厂的未来成功与否至关重要。那些已经树立良好形象的品牌将如何发扬光大?新兴国家的汽车品牌又该如何应对?《汽车观察》以此为剖析路径,通过对中国汽车品牌生存现状的了解来解析中国汽车品牌的发展格局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2001年4月 24 日,《关于建立低价位汽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各部门、汽车研究机构的专家及部分国内外厂商代表参加了此次演讨会。 会议由《汽车与社会》杂志社社长周立群主持,大家就关于以中小城市低价位车市场为依托,构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生产能力的模式研究展开了深入研究、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汽车工业如何发展。是一个重大的产业政策问题中国的汽车工业如能抓住进入WTO三至五年最后的时机还有一条发展道路值得认真拼搏尝试,那就是以中国百姓车市场为依托。形成中国的汽车工业在经济型…  相似文献   

16.
声音     
《汽车观察》2011,(6):15-15
“继续支持深化中外合资” 5月20日,在“全球汽车产业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对新能源汽车和自主品牌的发展,表明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态度。“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上,政府将利用政策从准入方面给予约束。中国需要强大自主品牌,但将继续支持深化中外合资,同时将鼓励合资自主品牌。”  相似文献   

17.
声音     
《汽车与社会》2012,(24):12-12
中国汽年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董扬 自主品牌在两三年内经历困难已成定局,未来可能有一半自主品牌不能存活。自主品牌需要抱团取暖,跨国汽车公司已经开始加强合作,中国自主品牌也应在研发等领域充分合作,中国的汽车研发经费并不低,但分散在过多的自主品牌中,不成气候。  相似文献   

18.
最近,由北京大学承担的教育部特批社科研究项目"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就老百姓究竟怎样看待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前景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被调查者都主张中国必须发展自主品牌汽车,这说明自主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士兵突击     
《汽车观察》2008,(4):86-92
如何突破合资品牌挟低价车型和品牌及技术优势组成的包围圈?如何通过对内开放实现自主品牌汽车的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如何通过对外开放实现国际化战略引入他山之石而"以夷制夷"?这成为2008年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关键,一些自主品牌的新车将在奥运年进行"突击"。2008年的第三届中国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将仍以"爱我中国车"作为响亮的口号,并以更成熟的平台和严谨的测试来全面检阅自主品牌的点滴进步,本刊编辑部摘录了部分车型在车展专刊上进行展示,让我们共同见证自主品牌汽车在2008年征战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沧桑正道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各种名目繁多的车型评比活动也应运而生。作为评委,我有幸参与三届“爱我中国车”自主品牌汽车年度车型的评选,其问几点粗浅的感受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