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县级财政财力薄弱的基础性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缺乏推动和支持农村教育持续发展的能力。从现有县级财政情况来看,我们认为仅凭县级财政难以支撑中国庞大的义务教育工程。从县级财政本身的收支状况看收入上移和支出下移,使县级财政财力匮乏。近年来中央出台的大幅度调资政策,给县乡财政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即使中央对落实此项政策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县乡财政承担其余部分仍然感到十分吃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在20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和90年代农产品提价的政策调整中,曾有两次明显的提高,1978~1990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5.1倍。但90年…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部分县乡财政困难,多数学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财政制度不完善,政府级次过多及财权、事权划分不合理。很少有人注意到我国当前的税制安排造成税收从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以及我国不利于县乡税源培养的金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县乡财政困难。为了缓解或从根本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应该从完善财税、金融体制的角度对主流县乡财政解困思路进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乡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但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劳动力状况及政策扶持、财政体制诸多因素影响,县乡发展出现不平衡性,县乡财政困难已经成为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本文对县乡财政困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王佳宇 《经济论坛》2006,(24):19-20
县乡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中基层的一级财政,它的存在巩固了我国基层政权的建设,对我国的县乡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步伐的加快,县乡财政运行的很多困难和问题全面暴露出来,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财政领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我国县乡财政的现状(一)省以下地区间县乡财政差距扩大县乡财政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受粗放型、数量型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非农产业低水平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制约,长期以来,县乡政府的财源基础薄弱、单一。对此,这里进行了我国东、中、西部…  相似文献   

5.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国家虽然在总体框架上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税收体制,但是省以下政府间,特别是县乡两级财政改革的目标还远没有到位。尽管我们在分税制体制改革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制度设计和管理上的缺位给基层政府造成的损失。解决县乡财政问题,不仅需要在体制设计和财力配置上整体谋划,同时还必须从规范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和完善法律体系等方面完善制度、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2006年1月1日起,继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我国全面免除了农业税,这对于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一个划时代的改革,但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现行的五级财政体制下,农业税是县乡财政的重要收入,再加之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后,形成"事权下移和财权上移"的财政管理体制状况,这无疑对捉襟见肘的县乡财政带来新挑战.这次改革对于当前县乡财政的影响,县乡财政怎样变革,县乡财政的职能定位,在新的时期健全县乡财政体制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县乡财政运行困难的主要表现1.县乡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平衡难度加大,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状况日益严重。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国家清费立税改革相继出台,县乡预算外收入急剧下降,县乡财政的包袱大大增加。同时,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增加的财政收入难以负担县乡财政支出,  相似文献   

8.
为缓解县乡基层财政的困难局面,中国制定了以"三奖一补"和"乡财县管"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存在利于县乡化债、利于规范管理等诸多优点,但依然存在着滋长地方依赖思想、弱化基层财政监督效果、支出责任主体不明晰等缺点。此种制度有碍于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而如何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改革,使之成为一种促进县域经济良好、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摆在中国基层财政改革面前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9.
张秀霞 《经济论坛》2005,(19):96-97
县乡财政困难,指的是县乡财政收入少,支出多,入不敷出。如何缓解和消除县乡两级财政困难,使县乡财政保持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因而,分析县乡财政困难的成因,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已成为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初我国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标志着我国“以农养政”的时代的结束,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本来困难的县乡基层政府财政雪上加霜。因此,如何解决农业税取消给县乡财政困难带来的新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贵州省绥阳县县乡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和基层政府的财政努力。  相似文献   

11.
财政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实行需求管理,调节和干预整个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1997年以来,我国社会总商品大于总需求的经济现象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本文作者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立足于国情,才能有的放矢。中国目前的经济现象并不是通货紧缩,而是一种正常的回落。因此,在宏观财政货币政策的配置上,应采取松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取消农业税后,县乡基层财政运行将更加困难。文章结合调查的情况,着重分析农业税取消后对县乡财政的影响,从制度创新和完善的角度提出推进此项改革的相关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壮大县域经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意义重大.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本文在分析湖南县城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的基础上,针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约束、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等问题,从制度创新的层面积极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14.
县乡财政问题影响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目前的问题是:分税制后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合理;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县乡政府职能转换滞后、机构膨胀、财务管理较乱以及城乡分治。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加强预算内外资金统筹管理;大力发展县乡经济并逐步将乡政府改变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县乡财政的资金紧缺情况,我们从构建制度框架分析入手,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1)明确县乡财政的职能,在此基础上合理划分事权;(2)创建一种能正确反映辖区居民对公共品偏好的机制;(3)当某些辖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基本公共产品都无法正常提供时,上级财政应该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建立科学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6.
当前县乡财政风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县乡政府普遍面临着财政风险的困扰,防范化解基层财政风险是县乡政府急需解决的一个崭新而艰巨的课题。本文探讨分析了县乡财政存在风险的表现、原因,提出了防范化解的途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加快县乡财源建设、壮大县乡财政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本文从财源建设的内涵出发,探讨了加快县乡财源建设的必要性,并在对江西、西藏、沈阳、大连、青岛等五个地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县乡财源建设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而从合理划分财政收支范围,为县乡财源使用提供政策支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为县乡财源提供有力保障;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为县乡财源发展提供科学支撑;营造和优化财源建设发展环境,为县乡财源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县乡财源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概要分析财政"三农"支持政策变化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主要从实证角度进一步提出未来的政策取向,主要包括: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倾斜力度;建立规范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着力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化解乡村债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相似文献   

19.
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制定和落实激励县乡发展的财政体制政策。首先要做的是积极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按照国务院有关部署,充分考虑当前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和县乡财政状况,本着稳步推进的原则,认真选择试点县,制定试点方案,扎实推进,为今后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积累经验、奠定基础。同时,认真落实中央财政“三奖一补”政策。例如结合辽宁省基层财政的实际情况,制定全省对县乡的“三奖一补”办法,一方面将所有县和郊区纳入补助范围,另一方面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加大奖补力度,支持县乡加快发展、推进改革,真正取得“激励先进、鞭策…  相似文献   

20.
对口支援政策是一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常被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重要的移民工程、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经济区域较为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等领域。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轻地方的财政压力,促进国家实现经济循环,切实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这种战略调整也会促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