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为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失衡、要素投入结构失衡、空间结构失衡和分配结构失衡。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从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方面入手,从内需驱动、创新驱动、均衡驱动三方面发力,明确主攻方向和政策举措。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以不断释放内需潜力支撑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要素结构改善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协调发展,以缩小城乡、区域两大差距拓展经济持续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2.
金融区域二元结构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经济增长的启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积累能力和引入外部资金能力。我国经济呈现的由东到西阶梯走弱的特征是我国金融发展呈现区域二元结构的反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必须提高中西部金融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获得了迅速的金融增长,金融相关比率显提高,在金融资产不断增加和金融相关比率超常规提高的同时,我国的金融市场、金融组织以及政府、企业、居民融资与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持续变化,主要表现在:1.在信贷市场扩张的同时,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开始发展,间接融资比重下降,直接融资比例上升嵛社会金融资产结构随着金融市场结构持续变化;2.新不金融机构相继创立,金融组织结构趋于多元化,由改革开放前单一的,即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发展成由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体系构成的金融机构结构,金融活动的机构化程序不断提高;3.金融工具结构由改革开放前仅有货币(现金)和银行存、贷款,发展到包括债券、股票、基金、信用卡、票据、保单等构成的较为齐全的结构;4.金融业的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国有制和依附于国有制的集体所有制,发展到包括股份制和合作制等成分的金融业所有制结构。5.信用形式结构由单一的银行通用,通过改革与开拓,形成了包括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国家信用、证券信用等在内的较为丰富的信用形式结构;6.利率结构开始了由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启动,我国利率结构的变化正在加快,并将逐步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4.
"双转移"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广东省的创新实践,其成功实施与金融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当前广东省区域金融失衡问题依然严重,制约了"双转移"战略的贯彻实施,究其原因在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区域政策的杠杆效应失灵。而以政策倾斜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为手段,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金融体系,能有效解决区域金融失衡问题,促进"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核0地位已为现代经济发展史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所证明,而区域金融作为纵观金融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于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日益扩大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就目前而言,对区域金融问题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相当滞后。从这样的背景出发,本文尝试进行区域金融分析的深层研究,从理论上界定影响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区域金融失衡现象日益突出.文章结合我国区域金融失衡现状,首先分析了区域金融失衡的政策性因素,然后论证了实行区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民间投资平稳增长对中国意义重大,但近年来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利用2003-2021年全国各省市数据分析金融资源区域配置特征,结果发现:各地金融资源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但与融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即资金更多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并不一定流向最有需要的地区。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度各地区获得的超额金融资源衡量金融资源区域配置失衡程度,并研究其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发现金融资源区域配置失衡对民间投资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会导致民间投资效率损失——有些地区获得了超额金融资源,却未能有效提升民间投资增速;而另一些民间投资活跃的地区却因为金融资源缺口,发展受到了制约。同时,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金融资源的区域配置失衡对民间投资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制约作用从大到小分别是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和信贷融资。此外,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和中央财政支持能够显著缓解金融资源区域配置失衡对民间投资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区域失衡既可能是不对称外部冲击的结果,也可能是对称外部冲击在各地区不同反应的结果.理论界大多从地方不同反应角度研究区域差距,很少讨论财政体制引起的财力失衡对地方造成不对称冲击的影响.本文在考察部分省份的国有企业占比和变化情况的基础上,从税收返还、税收任务、养老负担和公益支出等方面剖析了财政体制引起财力失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占比大小并不是导致区域失衡的缘由;财政体制导致的财力失衡是区域失衡的基础性因素;区域失衡是横向财力失衡和纵向财力失衡共同交织作用的结果;而区域失衡是我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阶段性问题,从2016年开始启动的财力均等化改革会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对此,本文建议加快以财力均等化为宗旨的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剥离各行政部门的财政资金分配功能,强化全国人大在财政改革方案上的话语权等.  相似文献   

9.
10.
王美丽 《经济师》2008,(8):189-190
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是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金融资源配置必须与经济社会环境建设和发展相协调适应。要想达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目标,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为金融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此来推动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马勇 《财经研究》2012,(1):61-71
文章基于1990-2009年间7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对影响一国金融体系结构选择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国金融体系结构的选择不仅受宏观经济状况和金融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制度文化的显著影响。从宏观经济看,金融体系结构的动态变化主要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关,而经济发展的程度则主要影响金融体系的总规模;从金融发展看,效率和开放是金融体系结构"市场化"的两大动力;从文化制度看,崇尚规则和权威的制度文化更容易孕育出"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而崇尚自由和民主的制度文化则更容易孕育出"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戴志敏  罗燕 《技术经济》2016,(5):118-123
基于2000—2014年中国中部地区六省以及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交互项对城镇化具有阻碍作用,两者发展不协调;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城镇化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推动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济转型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规模扩张先于结构优化,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结构优化就成为市场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本文认为:中国金融市场结构变迁中存在显著非均衡性,主要表现在融资结构的“三主导”、市场种类的“七重七轻”、交易品种的“三小三少”以及交易主体的“四多四少”的格局。笔者基于一种功能与效率的分析框架对这种非均衡性结构进行了合理性评估。最后指出:现阶段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必须加快金融创新,以结构优化为重点稳步推进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及方差分解,对我国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化的贡献率只有15%左右,没有充分发挥其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就要使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并实现有效互动。金融发展对城市化的促进要在金融规模扩张的同时,注重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9—2009年重庆市的相关数据,从金融相关比率、金融发展效率、保险深度三方面,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仅是单向因果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并没有促进金融发展;重庆市的金融相关比率促进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动,金融发展效率与保险深度促进了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际旅游业地域非均衡增长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唐留雄 《经济问题》2003,(11):69-71
以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作为中国国际旅游业区域分布的测度指标。1986~2000年间中国国际旅游业的旅游收入、接待人次、饭店数和饭店客房数的基尼系数在全国、沿海和内陆三个层面上都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表明地域非均衡增长差别正在逐步缩小。旅游管理体制、市场开发程度、企业运作效率和目标市场等是这种态势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蒙丹 《经济与管理》2006,20(7):64-67
对中国金融结构的现状作定性分析发现,货币金融资产比重过大和金融市场结构不完善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增加非货币金融资产比重,深化资本市场,增加融资渠道可以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安全性,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参照IMF(2006)和ECB(2006)对金融稳定性的定义,将金融稳定性归纳为金融体系基本要素平稳运行和具有抵抗巨大冲击的能力两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18个基础指标的金融稳定性指数,以中国2004~2008年间相关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以均值化后的协方差矩阵作为输入来对当前金融稳定性的状态进行测度,研究发现2004年以来的5年间,我国金融稳定性不断增强,金融体系基本要素平稳运行,但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却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发展金融服务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月星 《技术经济》2009,28(2):113-117
中国金融欠发达严重影响着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已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认为:金融创新并不是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金融创新有利于分散危机所带来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创新是世界经济强国获取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有效工具。为了确保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成果的保值与增值,捍卫金融资产的定价权,中国政府应运用各种宏观政策工具,包括财税政策,以大思维积极鼓励金融业全面创新,并通过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冯涛  刘湘勤 《经济经纬》2007,(6):143-146
转轨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项制度不断变化,制度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性对居民资产选择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和决定了金融结构的形成与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