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宅商品化是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本文从城镇住宅商品化的本质和内涵入手,阐述了住宅商品化的意义。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进程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稳步推进住宅商品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实现住宅商品化,就是按照城镇住宅的本来属性——商品,进行企业化经营,把城镇住宅纳入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根据商品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进行生产、买卖或租赁,以满足城镇居民住房消费  相似文献   

3.
合作经济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晓亮 《经济问题》2002,(12):2-4,64
前篇谈在当前就业问题较为突出的情况下,要把弱势群体组织起来办合作社作为就业出路之一;发展合作经济要同当前形势结合。后篇谈住宅合作社是解决城镇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好形式;办住宅合作社要坚持社会性和服务型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镇,过去一直实行低房租和无偿使用土地的制度。它带有浓厚的供给制色彩,不利于调动人们合理利用房屋与土地的积极性,城镇的建设与管理经费,也难以保证。自从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转到城市以来,由于住宅商品化在理论上的突破,对于房地  相似文献   

5.
<正> 住宅商品化在我国已推行10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近几年来,商品房积压滞销;房租改革难以推广和深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似已走入低谷。如何进一步推行住宅商品化,关键何在,这里仅就现存的问题提出些供讨论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人们普遍认为,住宅商品化是解决我国城市居民住宅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有效途径。然而,近几年的实践效果却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住宅商品化的推进速度相当缓慢。  相似文献   

7.
城镇住宅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多年来,城镇住宅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其根本原因就是把城镇住宅当成福利事业,由国家包建、包修,用行政方法进行分配,收取极低的租金。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制度主要有五个弊病。  相似文献   

8.
试论住宅商品化的支撑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旭东  彭补拙 《经济地理》2000,20(1):121-124
本文从住宅商品化内涵分析入手,针对当前我国住宅商品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并论述了由四个基本内容构成的住宅商品化支撑体系①观念支撑;②价格支撑;③金融支撑;④市场支撑.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索,以期对我国的住宅商品化和住房制度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变革中的缺陷及其完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镇住房保障政策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而逐步发展.其政策设计体现了以城镇住宅的社会化、商品化为政策导向,以实现"住有所居"为奋斗目标,以实施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等为主要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在运行中存在的保障主体、保障力度、规范管理等问题需继续研究.因此应当建立、健全全方位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分层次逐步调整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建立政府主导的住房保障体制和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的住宅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住宅商品化、市场化以后,大大地推动了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然而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在纷繁的房屋建筑形式中,设计出经济适用、富有个性且能满足业主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的新型住宅,成为房屋设计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分析了 2 0 0 1年在世界经济增速减缓中 ,中国经济显似“一枝独秀”。然而 ,就中国经济的自身情况看 ,仍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进一步考察了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并提出今后发展的逻辑思路 :扩大就业问题 ,包括城镇人员就业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是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这主要靠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来拉动 ;而这又要靠城镇消费结构的升级来拉动 ;住宅业的发展是城镇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提高和培育居民购买力的过程中 ,住宅金融创新是关键的一环 ;通过住宅金融创新 ,推动城镇住宅业的发展和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可以做到以城带乡 ,以乡促城 ,实现城乡就业联动 ;由此 ,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2.
城镇经济是近现代工商业追求集聚经济效益的产物,集约利用土地是城镇住宅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城镇住宅产权是一种经济权利。集中居住产生的外部负效应,使得城镇住宅产权具有很大的相对性。中国城镇住宅产权引发的纠纷,类型多样,原因复杂。城镇住宅产权的行使应该局限于市场机制有效作用的范围内。市场化是解决城镇住宅产权纠纷的基本途径。认为城镇住宅产权具有相对性,中国城镇住宅产权纠纷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劣质土地财政是中国城镇住宅产权纠纷的重要原因,是本研究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黄琨  张坚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11):128-129
自从推行“住宅分配货币化”以来,住宅建设与消费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我国现有的住宅消费融资模式已经阻碍了个人住宅商品化进程,从分析美国住宅消费融资模式的基本特征入手,提出在住宅商品化、社会化、自有化的初级阶段,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逐步建立起适用于我国国情的住宅消费融资模式,积极推进机械和业务创新,风险保障机制创新、组织制度创新、融资市场创新、金融工具创新。  相似文献   

14.
郑娅  吴昊 《经济论坛》1999,(15):15-15
住宅金融作为住房的生产筹集融通资金,为个人或单位租赁、购买、建造房屋提供服务的经济行为,在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推进住房商品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我国住宅金融发展的现状看,与巨大的住房建设和市场的需求相比,现行的融资规模和结构仍有相当的差距。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当前住宅融资运行机制存在诸多缺点与不足。本文试图以此为立论,在探讨住宅金融机制缺陷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有建设性的对策。一、现行住宅融资机制现状与问题1-金融扶持机制错位。住宅产业的有序、高效发展,要求投入的资金总量、结构与供给、需求均…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从事商品住宅生产的企业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大批涌现,它大大加快了我国住宅实现商品化的步伐,也必将促进建筑企业尽快向专业化、工厂化的方向发展。这对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起到了巨大作用。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我们考虑一切经济问题,必须把根本出发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这是总结我国三十多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以后得出的重要结论。对于承担着重大  相似文献   

16.
朱总理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住房的建设将要成为中国经济建设新的增长点,把现行的福利分房政策改为货币化、商品化的住房政策,让人民群众自己买房子。”随着住宅商品化这一重大举措实施,必将会掀起我国广大居民的购房热潮,使商品房成为百姓新的消费热点。...  相似文献   

17.
<正> 金融信息咨询业务是实现信息商品化,完善和发展信息市场的主要形式和重要途径。它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标志着银行通过智力服务,为信贷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达到调节经济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住宅建筑业,在农村从低档安置性住宅向中档准小康适用型、小康舒适型迈进,在城市向低耗、休闲、节能型高级豪华住宅方向发展。2010年我国城镇住宅建筑节能率要达到50%,沿海发达地区实现65%,并逐步提高绿色建筑的比重。对于住宅建筑设计中节能方法的探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住宅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工程节能是衡量生态住宅建筑的重要指标标之一。因此,充分认识到住宅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节能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与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按照现有节能规范和标准实施的基础上,多专业全方位协调共同推进绿色节能住宅的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实施能源战略,还有利于环境保护,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建筑行业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本文主要对住宅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的节能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金国建 《经济师》2000,(7):194-19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住宅建设,把解决城镇住房问题提到了突出的位置上,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地处沿海开放城市的温州市住宅建设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二十多年来温州市依靠国家、地方和个人三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种办法筹集资金,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城镇居民的安居工程已初见成效,人均居住面积已从1979年的3.1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3.9平方米。在住宅商品化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房地产业与住宅建设经过几年的调整,也面临着新的形势。…  相似文献   

20.
<正> 目前,关于城市住宅商品化的问题讨论较多,本文仅就城市住宅商品化如何影响国民经济结构、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何意义的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一、住宅商品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住宅商品化,改革现行城市住宅管理体制,就是要使住宅生产部门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住宅的生产部门要依靠自身的积累进行生产,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这样,由于出现了住宅业这样一个大的产业,产业结构就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