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部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诸方面全面转变的动态过程,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文明不断向乡村扩散,城市成长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过程。本文从城市化的涵义出发,简要分析建国以来西部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演变过程。本文认为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以及制度创新四个维度对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进行培育和重构。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是一个涵盖人口、空间、经济和社会四个层面发展过程的综合概念.加快城市化步伐,通过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扩大城镇规模、优化经济结构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来扩大社会消费总需求,有效拉动内需,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并采用计量经济模型,以我国处在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江苏13个地级市的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产业结构变动和物资资本是城市化与人均产出之间的显著影响渠道,人力资本的作用还没有明显发挥。  相似文献   

4.
目前四川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各项建设也占用了大量耕地.利用四川省1988-2005 年的统计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法分析四川省GDP、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表明:GDP和城市化水平是耕地非农化的原因,同时耕地非农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耕地非农化并没有导致GDP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对新疆西部大开发以来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新疆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发展不协调,土地城市化过快;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促进新疆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农业地理集聚格局及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四川省农作物的地理集聚特征,专业化格局,从农业地域系统视角构建分析框架探讨其演化机制。文章以12种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4年的四川省21个市州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综合运用重心模型、基尼系数、区位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12种农作物生产重心较为稳定,未出现较大范围的地理迁移。(2)四川省大部分农作物地理集聚水平整体较低,且在研究期内集聚过程缓慢。经济作物的区域专业化水平相对于粮食作物较好。烟叶、苹果地理集聚程度较大,已经形成相对明显的区域专业化生产。(3)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变从最初受内部压力驱动形成自然集聚格局,逐步转向为受内外压力驱动的自然社会集聚格局。四川省主要农作物地理集聚处于试错和纠错过程中,尚未形成新一轮的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和分工。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宏观规划调控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人口城市化,区域土地制度创新和区域产业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宏观层次的规划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构建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有效互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志军 《农村经济》2007,(10):93-96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是相互支撑、互为促进的.加快城市化进程,就能够带动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也能够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认为,构建有效机制,实现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是加快"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9.
《农村工作通讯》2013,(18):48-49
浙江新型城市化工作成效显著近十多年来,浙江坚持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规划与建设齐头并进、城市与产业互动发展、城市与农村联动共进、功能与内涵加快提升、试点与面上同步推进,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具有浙江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子。去年底,全省城市化率达到63.2%,城市化产生的社会综合效益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村城市化是指农村转变为城市 (包括市镇、城镇 )、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化的具体过程 ,也是一个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经阶段 ,实质是农村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城市化。当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民收入的提高 ,是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应该说农村城市化建设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而且 ,农村城市化建设对于弱化城乡二元分割体系 ,并最终消除城乡差别 ,实现城乡两地的协调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现状我国农村城市化自 1980年以来已经取得了…  相似文献   

11.
利用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分析了福建省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并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福建省城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揭示了福建省城镇化与三次产业、农村非农化、基础设施、政府投资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福建省乡镇企业虽然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向城市的过度集中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今后仍要在宏观上进行合理调控,以提高乡镇企业的质量,减弱其发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水平是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城市化的内涵出发,构建了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城镇居民收入于一体的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灰色聚类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了2003年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13个城市发展的区位特点显著,南北区位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苏中、苏北与苏南地区相比,在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存在差距,例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差距等;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江苏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山东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论述了山东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城市化水平偏低、城市化地区差异大、城市基础设施普遍薄弱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等问题;从城市规划、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等方面提出了山东城市化发展的相应对策与措施;对山东城市化水平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四川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结合试点县实际情况,介绍在产权制度建设、工程设施配套、初始水权确定、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建立等方面的改革现状,总结相关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推动西南地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四川秦巴山区作为秦巴山区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达州、巴中、广元、绵阳、南充5市共计25个县域行政区域。该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发展绿色循环农林畜药业具有显著的先天优势。以农林畜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发现本区域主要有三类循环模式:套作农业立体化种植、"种—养业"农业产业内部循环模式和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统筹循环发展,突出特色资源并制定合理方案。最终有助于四川秦巴山区农村和农业的转型突破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城市化差异及其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对地区发展有较强的指示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相应更高;通过不平衡指数,发现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南北差异和市县差异;从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构建评价江苏省城市化动力的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探讨影响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同时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因素也逐显重要.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人口、社会、空间及开放等5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化水平的复合指标体系,利用AHP方法对黑龙江省及12地市2001~2006年的城市化进程及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各要素的增长速度有明显差异,但对城市化的贡献度变化不大,空间差异明显;根据初始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以及提高的幅度,将黑龙江省划分为5类地区。  相似文献   

19.
以山东省1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山东省不同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选取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建成区面积、道路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这5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认为不同城市化因子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全省难以选择统一的城市化模式,但总体来说山东省要加大除道路建设以外的固定资产投资,进而全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各有侧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